cjgczl 发表于 2014-3-18 10:24:56

阴阳相济论--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二

阴阳相济论--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二 (四)前后关系 "前去之中必有后撑。"前发后塌,逢前必后。同样,后退之中必有前进(如"倒卷肱",二路之退步"兽头势")。做到退中有进,前后兼顾。一般后退之步要以脚顿地发劲(劲传导至前手),又是一个前后一体,即后撤顿步所发之劲力(反弹力)与前手发劲既对称又合一。同时,后撤之脚还可以套击、扣套敌人之前腿。这样,一退一进,边退边进,下退上击,后退之中有前击,又是一个"前后相济"。又如"左冲、右冲"势,有前有后,八面支撑,以保持重心稳定,自身平衡。因此,打拳切忌前俯后仰,切忌弯腰、挺胸、蹶臀、跪膝(膝盖超出脚尖)。打拳还讲求"耳听身后",也是为了打前防后,前后兼顾。   (五)先后关系 或称"往复关系"。《拳论》有云:"往复有折叠"折叠者,即从反面入手的一种来回劲,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后,欲后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收先放,欲发先蓄;欲要先给,欲给先要等等。技击中的"声东击西",先化后发,先引后击,"引进落空合即出"等要领,都是这种往复折叠劲的运用。所以,太极拳架中许多动作的组合,都是忽左忽右,一上一下,一引一进,一反一正,一卷一放等等。尤其发劲之后,必须有一个"接劲",接劲实质上就是这种欲左先右的折叠劲。例如"懒扎衣"结束之后,接"六封四闭",右手一定先向右棚一下之后再向里收。"前螳"接"第二斜行",也是右手先向外棚一下再走下弧里收。其技击含义就是"欲要先给",先给对方一点棚劲,从而加大对方向外的反弹劲,以便更有利于"引进落空"。"兵不厌诈",就是这种先后关系在拳法上的体现。拳法中还有"后发先至"一说,如何解释?我认为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不主动进攻别人,我处于应击者的地位,但一旦对方出手,与我交手,我即神速击之;二是我不先发劲,让对方先发劲,我对来力先引化之,化其实,探其虚,即先沾连粘随,从不丢不顶中讨消息,然后快速击其要害,破其根节而取 胜,故"后发先至"还含有"后发先胜"之意。 (六)虚实关系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一是它只有一个重心,二是它的重心总是偏下,三是它的底都是圆形的,四是它上虚下实、上轻下沉。人,却有两只脚,如何掌握这种"不倒翁"的本领?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虚实互换,虚实互根,并且注意重心下移,在倒换重心时裆走下弧(为了在倒换重心时仍能保持下盘沉稳),以维护自身的动态平衡(又称为随遇平衡)。那么全身在复杂的运动中,各个部位,特别是四肢,如何和谐地相互配合,来达到这种平衡?这里要把握三种虚实关系:一是重心虚实的调整,二是发劲时的虚实关系,三是手足虚实的搭配关系。整套太极拳在行功过程中,重心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两脚在虚实倒换中以维持身体平衡。陈式太极拳两脚虚实比例一般是四六开,也有三七、二八开的动作(如虚步、仆步等)。发劲时,发劲之足为实,另一足为虚(与重心虚实是两码事)。上肢发劲与下肢配合问题,按陈照奎老师教拳,左手向前们下,或向下发劲,左脚必然为虚。但是,左手如果是向前偏上,或向上发劲,则左脚也可以是实。这与那种强调"凡左手发劲左足必虚,的机械虚多论大不相同。        (七)开合关系 把握开合关系,要注意四点:①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即逢开必合,逢合必开;②开合相寓,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如"白鹤亮翅"定势)双臂展开而两足相合、足合而膝档开,两臂开而两手相合。而且先是两手虎口相合,最后又变作两手掌根相合。又如"初收"动作一,两手相合(上搓劲),而两肘却要棚开(为加大搓合劲)。"懒扎衣"动作三,则是上合下开,总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③掌握处处都有一个开合,例如,胸开背合,背开胸含。就是一只手中也有开合,如大小鱼际合,拇指与小指合等等;④要讲求外形开合与丹田开合相配合,动作开合与内呼吸开合相配合,从而做到内气鼓荡,外形饱满。陈照奎老师讲:"推手时谁能合谁能赢。"他不仅要求手与手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等等,而且要求有时左肘与右膝合,右肘与左膝合等等、要求把周身的劲合到一个着力点上,合到对方的,重心线上。开也是为了合,欲发劲,必先求劲合。"引进落空合即出",就是强调一个合字。 郑州陈氏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www.tjczl.com 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阴阳相济论--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