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gczl 发表于 2014-3-24 11:12:49

阴阳相济论--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三

阴阳相济论--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三  (八)刚柔关系 刚柔相济,刚柔互补、互孕,是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刚柔相济的劲力,是整体性的(刚与柔不可分)、螺旋式的、轻沉兼备的一种弹性劲。不论劲大、劲小,不论动作快慢,不论是蓄、是发,其劲力都是刚柔交济,即陈鑫所云"五阴五阳称妙手"。太极拳的"棚"劲即是这种刚柔相济劲的总概括。棚字,有向外支撑,膨胀之意,如气球、轮胎、弹簧、钟表发条等等,都是这种棚劲的形象化。《拳论》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也是这个含义。又例如农民赶牲口的鞭子,鞭杆是柔的、鞭梢是柔的,但是发抽打劲力时,则是非常有力的非刚非柔、又刚又柔的弹性劲。陈鑫云:"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九)顺逆关系 陈式太极拳以顺逆缠丝为其精华。非顺即逆,处处皆讲螺旋式的缠丝劲,不论是开合、虚实、刚柔快慢变化,都要走缠丝劲。顺与逆的变化,是根据着力点的变化而变换。因此双手、双臂、双腿,都是一顺一逆,或双顺双逆的折叠变化,其变化的依据往往是根据敌人力点的变更而变化。有人认为手臂可以双顺双逆,腿部只能一顺一逆,不能有双顺双逆。他认为双顺必后仰,双逆必前俯,陈照奎老师则认为不能绝对化。例如"倒卷肱"退步时,撤退之步里扣,两膝里合,就有一个短暂的双逆过程。从技击上看,这时双腿里合,正是用膝击或足套对方腿的时机。太极拳推手中的沾连粘随,化打结合,都是靠顺逆交替变换,不断变更着力点,以达到化实击虚之目的。所以,冯志强老师说:"推手的诀窍,一顺一逆而已。"此外,为了在顺逆变化时避免飘浮之病,还必须注意在手的顺逆变换时要坐腕(塌腕),以腕为轴。同时,要注意垂时、松肩。注意不论梢节、根节,顺逆变化都要走腰劲。  (十)快慢关系 事物都是波浪式前进,为了体现太极拳的节奏感,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势,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例如走一个圈,下半圈慢(蓄势或引化),上半圈快(发劲),这样打拳既不累,不平板,又易引起兴趣,做到活泼泼地汗流而不气喘。从技击上看,这种快慢相间的锻炼方法,利于增强发放弹抖劲过程中的缓冲力与爆发力的结合,并且有利于迷惑敌人。正如陈鑫所云:"虚拢诈诱,只为一转。"当然,在学习和练拳过程中,快慢可以由练拳人自行调节。例如:一路拳比二路拳要慢;习拳时慢,发劲时快;练套路时慢,练单式时快。习拳时必须慢,慢方可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处处规矩。练单式则必须快,快方可练速度,练力量,以增功力。练功时慢,表演时快。而且要注意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做到慢而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不丢动作,不忘轻沉兼备;快而不失沉着,慢而不可间断。  我想,打拳时能处理好这十个关系,其拳的功力和神韵就可观了。以上我主要是根据阴阳相济的拳理,阐述了自身维持平衡的一些重要措施。此外,在应敌实战之中,还要运用阴阳相济的理)千方百计破坏敌人的平衡。运用缠丝法,设法以我之阳击敌之阴,以我之阴化敌之阳。并且要千方百计使敌阳之更阳,阴之更阴(如推手中之打空、打回、打直等等战术),使他阴阳不能互济,使他阴阳离决,从而失去平衡。只要他失去了平衡,如何击打和发放,就都好办了。《内经》有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运用到技击之中,就是千方百计使我本身阴阳互济,而使敌人阴阳离决。按《老子》的说法,这叫"以正治国,以奇用兵"。郑州陈氏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www.tjczl.com 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阴阳相济论--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