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殿蓉著: 气可气非常气,拳可拳非常拳 (六之三)
原文刊载于台湾《太极拳杂志》第206期2013年12月出版【摘要】内家拳术以柔克刚,总是令人怀疑,因常人能说不能行。吐纳炼气运气行功,总是令人迷惑,因常人有法无可循。旧架新架大架小架,总是令人迷失,因常人有师不能得。笔者引用古经典今文献,藉由最新科学知识,讨论炼气练拳方法,养生技击并重,协助读者既致柔且至刚。
六. 大架乎、小架乎?
从拳架外形来看,若手脚动作的幅度大,架低步大底盘虽稳,但周身难协调配合,身形必不灵活。虽然大开大展的运动量大,这种大架式的练法总究都是外动,达不到松、沉的严格要求。杨澄甫当年随著环境的变化,将杨家外传大架修改定型为大众化的普及架,易学好看,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但杨澄甫并没有公开杨家的原始拳架。杨家另有只内传的练架、用架〈注八〉,幅度较小,架势守中而紧凑,强调练功及搏击。众所皆知“健候走中架、少候走小架”,杨家的中、小架只择人而传,中、小架招式绵柔、放松、圈多、功力隐藏,习者随著对拳理的了解和功夫的增长,动作幅度会自然逐渐缩小。若有人说杨澄甫所传的普及架,大开大展、体用兼备,他的一些入室弟子们,其高深功夫都是得自这种动作充分开展的大架,这是外行人的话。杨氏弟子李雅轩曾云:「在初练功时,架子是宜下的大点,如功夫久了,就不宜太大、太伸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点紧凑含虚收藏才行;在练功时,不要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仍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而杨氏弟子郑曼青公开杨家秘传内功口诀后,广传杨式“郑子太极拳”,其拳势守中、紧凑、缜密,强调以腰为主,讲求从显、到隐、至内,演练时方寸常守、浑身是手手非手。但是,唯有经明师指导练出充沛内劲后,进入了懂劲的阶段,才能体会出劲由内而开、由展转密的往返自然运作,而开展与紧凑并非在于拳架外形的大小。《太极正功解》云:「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亦点出了太极拳内劲的相互变换。内劲的质量愈高,外形的动作愈小,圈小到几乎看不出,“其小无内”,这是劲势紧凑缜密的关窍。而内劲开展时,感觉上却又是无限的放长,“其大无外”,这是劲势扩张变化的功夫。《苌氏武技书》的〈大小势说〉有言:「合势不嫌其小,欲气合得足也;开势不嫌其大,欲力发得出也;非徒长身为大,屈身为小。力是自然之力,故初学必以不着力为是。」由此,苌氏早就指出这“不着力、不求形”的诀窍。但是许多人会有疑问,若不着力就是不动用肌肉,那内家拳的劲由何而来?笔者稍后将会讨论,这不着力应该是指不用什么样的肌肉,以符合孙禄堂之言:「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回顾太极拳的近代史及沿革,先从杨氏太极拳说起;杨禄禅三下陈家沟十余年,陈长兴终于将“绵拳”之奥秘悉心尽数传授。杨禄禅返乡后,武禹襄兄弟爱其拳术奥妙,从而学之,但杨氏不肯轻易授人,武氏仅得绵拳之大概。后武禹襄前往赵堡镇向陈清萍请益月余。依照常理,无论是如何聪明之士,短短的一个多月,也只能学会深奥拳术的基本要义而已。但武氏从学杨、陈两人时间虽短,却能获得重大成就,其放弃仕途毕生醉心研习当系必要,而启悟得自舞阳盐店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亦是主因。从武禹襄的八篇精辟雋永的传世论文中,虽然找不到“内功”两个字,但“气”字却很多,不过这些气字的含义、作用和特色,显然异于一般气功著作之言。武氏后将其所悟得的太极拳艺毫无保留的传授于外甥李亦畬,李氏个子瘦短,发人时当之者辄腾空而出;其六篇经典论文,亦只言气之运用,不提内功。从武、李两人的经论中,明显的在阐述衍译王宗岳《太极拳论》,所以《太极拳论》不愧为太极拳理论的准绳。值得一提的是,武氏多年来悉心研究从杨禄禅、陈清萍学来的拳法,待融会贯通拳理精髓后,创编了姿势小巧紧凑,以胸、腹部旋转带动外形的“武式太极拳”,使《太极拳论》中抽象的阴阳开合具体化,便于练习者有章可循,充分发挥了小架式之特点,实践了以气贯串的理论。如前所言,笔者认为这种小中见大的拳架更易于帮助初学者达到拳架的基本要求,易进一步培养出太极拳的内劲。武式小巧灵活、虚实分明的拳架,经由李亦畬的衣钵传人郝为真的推广,遂普及于世,衍为武式一派。后郝为真又将平生所学传与孙禄堂,而孙氏结合形意、八卦的太极拳架,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亦是小架拳。又杨禄禅经武禹襄二哥武汝清介绍至北京授拳,当时对王府弟子悉数传授不敢传假,后来杨班侯进京助父教拳,对其父将太极拳奥妙外传非常不满,遂改为专教大架,意为“收拳”〈注九〉。杨露禅所传的外姓弟子不多,仅富周、王兰亭、夏国勋、刘进宝、万春、凌山、全佑等人,而全佑先跟杨禄禅习得老架,又从杨班侯学得小架,承传下来的吴氏太极拳,拳式小巧紧凑,以柔化著称。
〈注八〉刘习文著「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武魂》2009年第11期
〈注九〉李正著「浅说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武当》2001年第1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