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殿蓉著: 气可气非常气,拳可拳非常拳 (六之四)
原文刊载于台湾《太极拳杂志》第207期2014年3月出版【摘要】内家拳术以柔克刚,总是令人怀疑,因常人能说不能行。吐纳炼气运气行功,总是令人迷惑,因常人有法无可循。旧架新架大架小架,总是令人迷失,因常人有师不能得。笔者引用古经典今文献,藉由最新科学知识,讨论炼气练拳方法,养生技击并重,协助读者既致柔且至刚。
七. 太极拳发展的迷失
环顾现代太极拳的发展,中国大陆把拳术定为体育项目,把体操规则和表演要求用来训练内家拳术,只注重外表动作的神韵优美,结果套路比赛的优胜者往往不善技击,这是武术领导人完全不了解传统内家拳术应是动作简朴且强调内劲的锻炼,不适合体操式的表演比赛。近年来所提倡的推手、散手比赛,亦是斗力的摔打,连中国简化太极拳主要创始人李天骥都认为,中国流行的各式国家体委系统的简化太极拳,完完全全是长拳慢练的新品种,没有什么太极拳的味道,更妄谈太极拳的内在之劲,李氏曾慨叹:「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注十〉」李氏所指应是其主创的24式简化太极拳。
古往今来,许多人在研究内家拳术和内气的修炼,而奥妙的“气”与“拳”本身就不容易说清楚,无数的中国古今研究著作应用了“宏观与含糊”的传统性思维模式,也只有以宏观的常理才能模糊而简单的反映出整体性的经验和事实,而“阴”与“阳”就是最简单笼统的表示,万事万物都可类比为阴和阳,于是构起了一幅美丽圆形的阴阳太极图,其更含蓄的圆形也被巧妙的用来阐释内家拳的技击,笔者也深深佩服中国的阴阳学说与太极文化哲理。但是,有些人凡事都要寻找出一个崇拜偶像,无论是否真有事实根据,中医尊崇着黄帝、中药尊崇着神农、太极拳尊崇着张三丰。有些人亦认为中国的哲理也是愈古老愈有权威性,于是《易经》也成为气与拳的最高准则,但是五行、八卦只是巫术与数学的复合体,这些占筮的理论以现代的知识来说是可繁可简,不必故弄玄虚,说穿了这和气与拳的真正理论并没有多大关系,顶多只是表达了事务的变化多端而已。随着时空的演变,行之有年的内家拳竟非今日之普及拳,使用已久的内家拳内气竟非今人所闻之气,后代的我们如果对“往圣的绝学”只是依样画葫芦,而不用心去了解,笔者只有兴叹“气可气非常气,拳可拳非常拳”了。
气与拳应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和引导。早在1928年,抗日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著有《科学的内功拳》一书,认为内功拳的锻炼不在肌肉之发达,而在内脏的坚实和舒适。1947年,郑曼青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劲与物理〉一篇,谈到太极拳的化与打皆是利用圆形的向心力、离心力、杠杆等原理。最近60年多年,科学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对太极拳与气功的科研兴趣都注重在医疗保健方面。到现在,中国玄学中的“气”仍无法得到西方科学界的认定,内家拳之气的能量概论也一直受到质疑;因此,内家拳内功技击的科学研究仍停滞不前。笔者谨根据有限的资料及个人练拳教拳的体会,用科学的语言来简略的阐释“气与拳”。
八. 现代科学的启示
习拳者人皆知,内家拳要求心静、神聚、体松,现代西方医学告诉我们,当做到身心放松并感受到内在安舒,人体大脑前额的脑波也由快转慢,会从日常的Beta(β)快波转变为较慢的Alpha(α)波;随着Alpha波的逐渐增加及分泌出令人心情愉快的β-安多酚(endorphin),此时身心能量耗费就逐渐减少,且意识清醒、动作顺畅,感应灵敏度也逐渐增进〈注十一〉。科学证明了Alpha波是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李亦畬《五字诀》的要求,亦提供了做到王宗岳《太极拳论》“渐悟懂劲”的条件。若练内功得法能更进一步提升身心的放松程度,则可诱发出更慢的Theta(θ)波,并产生更多Alpha波〈注十二〉。Theta波与脑部边缘系统有非常直接的关系,科学界称Theta波为通往记忆与学习的闸门。在这种高层次的入定精神状态下,即拳谚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此时心灵由显意识经潜意识转为天人合一的本体意识,形成了条件反射,举动可随心所欲、不求用招而招法自然,提供了达到《太极拳论》“阶及神明”之境的条件。
所以入静是练功之首要,入静后接着要依照正确的练功方法不断地寻求更佳的静、动态放松,现代西方医学证实了放松反应(relaxation response)可引起下列的生理效应:(1)“调整神经系统”--心静和体松时的脑部活动状态随着脑波的减慢由紧张兴奋转至良性的抑制,诱发了神经递质的再分配(正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减少、胆硷酯酶(Cholinesterase)增加),分泌了β-安多酚令人感觉舒适,亦调节了自律神经系统,即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脑部反应从交感神经应急作用的“对抗或逃避”转为副交感神经的“休养和生息”,使得身心既可以应付压力,又可以获得足够的休息;(2)“增进新陈代谢”--由于正、副交感神经的同步协调及与躯体神经系统(somatic nervous system)之间的交互作用,亦促进了更佳的身心动态平衡,所以入静后的练功动作会经由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来增进醣份、脂肪的氧化作用,提高肌纤维中线粒体(mitochondria)产生三磷酸腺苷(ATP)的能量储存,加速新陈代谢废物的排除和自由基(free radicals)的中和;(3)“提高免疫功能”--气体交换率的增加亦促进了白血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等的生产,提高了人体的抗病免疫能力;和(4)“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在心静、体松状态下,毛细血管及毛细淋巴管的舒张及通透性增强、微循环改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血液循环增进、血量分配再调整,血液的氧气及淋巴的养份可随时适应各组织器官的需要。
〈注十〉牛胜先著「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博武网2003年
〈注十一〉J. Lagopoulos, et al.,「Increased Theta and Alpha EEG Activity During Nondirective Meditation」,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15(11):1187-92, Nov. 2009
〈注十二〉B. R. Cahn, et al.,「Event-Related Delta, Theta, Alpha and Gamma Correlates to Auditory Oddball Processing During Vipassana Meditation」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8(1):100-111, Jan.201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