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气?(上)
吴文翰:养气就是培养“浩然正气”首先,孟子讲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以直养而无害”等话语,其中的气,不是指中医中的内气^也不是我们武术练功中所指的内气,而是指气节、情操、品德,孟子的意思是要培养与天地相媲美的气节。
人的气节如何表现出来呢?这个气节有哪些内容呢?孟子提出了三个方面,即“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以后的中国文人也都讲究气节、南宋的文天祥写了《正气歌》,基本就是孟子提出的气节、情操的写照。所以,孟子所说的气,不是我们练功时的呼吸之气,也不是中医、养生学中的内气。到了清朝,武禹襄作为一个儒生,他把孟子所说的气,弓,申到了太极拳的练功当中,提出了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武禹襄认为,学习太极拳不是单纯地为了练拳而练拳,应该是为了教拳育人,他的“养浩然之气”其中也包含着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的意思。所以,我认为,我们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涵养孟子所说的“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提高自己的品格,其次才是涵养内气。
那么,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如何涵养我们的正气呢?我认为,要加强修养。我所见到的老一辈武术家,他们不仅武学修养很高,道德修养也很高尚。他们都非常谦虚,从来不艇低别人抬高自己。他们轻易不和人动手,就是切磋武艺,也是点到为止,从不恃技凌人,从不恃强凌弱。练习太极拳,一定要加强自己的涵养,加强武德修养,不能恃强凌弱,不能以技欺人。郝月如老师也说,练习太极拳,品德修养是最重要的。这是“气以直养而无害”在太极拳修炼中的具体体现。
具体到太极拳练习中的养气问题,也就是涵养内气的问题,我认为就是要自然呼吸,不能有丝毫的强为之处。在初学太极拳时,一定要自然呼吸,不要强调拳式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在动作熟练,掌握了太极拳动作的技击含义之后,自然就能做到动作与呼吸的自然配合。现在,有些人教太极拳,过早地要求学员动作与呼吸相配合,这样往往会造成憋气、横气填胸等紧张现象。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其实就是呼吸深长的意思。练习太极拳时,能够做到呼吸深细绵长,就可以了。随着练拳熟练程度的提高,自然会形成腹式呼吸、拳式呼吸等等太极拳的练习要求。调整好呼吸,用呼吸之气促动内气、意念的运行,自然也就能够达到练拳养气的效果,使自己的内气逐渐充实深厚,这对健身养生,提高武术功底,也是有好处的。所以,练习太极拳如何养气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自然呼吸,自然而然地达到拳式动作和呼吸的配合,最后做到呼吸、意念、动作的高度协调,从而促进内气的积蓄与涵养,达到良好的健身养生效果。
另外,在平时的练功当中,我们要涵养内气,就要做到“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这是按照中医理论来进行的,我平时也这么做。这种练功方法非常简单,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都可以练习。首先心要静,坐姿要中正自然,两脚踩地,然后自然缓慢地呼吸,意念守住丹田,也就是中医的气海穴。这样意守丹田,自然呼吸,就能达到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中医认为,心属火,肾属水,意守丹田就能够使水火交济,产生内气。《十三势行功歌诀》中有“腹内松静气腾然”的句子,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就能产生内气腾然,滋养周身的效果,内气就能在经络中运行,达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的程度。这就是我们平时在不练太极拳时所做的养气功夫。当然,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也要保持这种状态,就能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内气腾然”的养气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气之说,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指道德的修养。要有包容之心。要与人为善。这些都是儒家的“养浩然之气”的修养范畴。我们平时练习太极拳,除了通过练拳涵养自己的内气外,更应该加强道德修养,涵养自己的“浩然正气”。
梅墨生:“三家相聚”谈养气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生命的认知,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认为“气”就是命,是原始能量或者是基础能量。对这一点,不管现代科学怎么认知、命名,气都是生命的一种基本能量。人的生命,就是靠生命的元气来支持的。这种基础能量,中国古人命名为“气”。因此,中国的武术、养生等等,都是围绕着“气”来修炼的。对“气”的研究和修炼,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气以直养而无害”,这些都是中国元气论的哲学、元气论的文化的反映。
具体到养气修炼的方法,可以说是千门万派,纷繁复杂,不同的门派,有不同的主张和经验,以及法门和诀窍。但是,我认为,尽管有千门万派,但都归结为一点,就是道家所说的“神与气相团抱”“神与气相恋”。
在古代道家的内丹修炼中,有个术语叫“神入炁中”——千门万派都离不开这一法门。道家的北宗主张先修性,后修命。性,指的是心,是精神和思维活动;命,是生命的基础和元素,也就是气。道家南宗则认为,要先修命,后修性。这与北宗不同。但是,不管是先修命还是先修性,最后都要性命双修、心神双练。
我的老师传授给我一个口诀:“仙师传我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这就是养气的方法和原则。对于气穴有多种说法,一个是指小腹部的气海穴:还有人认为是肚脐内的神阙穴;还有人认为是中宫——胃脘的位置;还有人认为,气穴是整个腹部……等等。不管是哪个地方,都是在人体的下腹部位,武术家称为下丹田。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里是元气的生发之地。所以,中国传统的养生、养气,就是要返本归元,涵养丹田内气。
养气的方法有医家和民间流行的俗家养气法、武术家的修炼内气法、道家的修内丹、佛家的修心性、儒家的守静坐忘等等,它们总是有一些门径上的差异。其练功的方法,大同小异,追求的境界也还是有所差别的。这种差别,一个是练功层次上的差别,一个是类型的差别。笼统地说来,养气的功夫最简单的就是要神思安静,呼吸匀细,意识上要忘掉自己,也就是要神定气定,气定神闲。这是最基本的练功方法,是各家都要遵循的法门。如果详细说来,养气的方法就太纷繁了,即便是同一门派,各个支派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同为佛家,密宗、禅宗、天台宗等的修行方法就不同。所以,我在这里只能说一些原理性的,一般的法门。传统的练功方法,比如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等,都要服气(或者是炁)。《庄子》中说:“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延寿而已。”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儒家讲坐忘,在静定中达到身体、神意的舒适安定。从这些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医家也好,武家、道家、佛家也罢,养气的方法很多,具体到个人的修炼,就要看他的师承和所学了。我跟李经梧老师所学的太极内功,是侧重武功的,主要是强腰健肾,增加技击功能。我跟胡海牙老师学的是道家养生延寿的功夫,武术技击功夫是次要的,注重的是祛病延年。练这些功夫,要分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体验,练功的方法是非常具体的,要有老师的具体指导。所以,我很难笼统地说养气的方法。
我们在自己练习时,要防止走火入魔。所谓“走火入魔”就是意念的强为,没能顺其自然。另外,道家修炼讲究“水火既济”。火,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水,是指肾水。道家的养气练功,就是要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从而达到水火交融,水火既济。道家修炼还讲究真阴、真阳,也就是真阴在心火之中,真阳在肾水之中,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种真阴真阳也要达到“水火既济”。在道家的修炼中,还讲究“活子时”。子时是自然界阴阳转换的时机,而活子时就是人身的阴阳转换之机,此时,人体阴极盛而阳极弱,人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当人睡醒,但还没有完全清醒时,这就是“活子时”。道家的修炼,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用工夫,让阴阳交汇,水火既济,让性与命、神与气团抱在一起。这就是练功的火候。就我所知,道家的修炼,要抓活子时。就是在阳气开始,阴气还没有完全退去的时候,进行修炼功夫。在正子时,练功要进阳:在正午时,练功要退阴圣。这就叫进火退阴釜:在“活子时”练功,要让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对于“活子时”的练功养气方法,我在这里只能做简单的介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