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gczl 发表于 2014-6-23 11:36:07

名家解读:太极拳传统与发展的纠结 1

名家解读:太极拳传统与发展的纠结 1     太极大道通天地,禀生太极本纯全,七尺身中豁一天。妙道高深从俗笑,至言微密向谁传。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仅拳法就有129种。其中,太极拳不但是国内流传最广、习练者最多的拳法,并且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说太极拳是如今江湖的第一武术,应当是毫不为过的。   太极拳得以享誉中华乃至全球推广,除了各种神奇的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手法,在养生强身方面的非凡功效,以及老幼咸宜的练拳门槛,也是其迅速普及的重要推手。   然而,中国武术门类繁多,为何唯独太极拳与养生健身的联系那么紧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如此贴合?为此,我们走访了多位太极名家,试图破解其中的武术与文化的密码。   太极源流在内涵   太极拳的初创,应该与中国其他武术流派并无二致,都是从技击出发的拳法,而在随后的演变中逐渐丰富。正如北京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田秋信所说,一个事物的产生,开始都是朴素的,后人不断丰富充实提高它,给它以新意。   而后,太极拳在一代代武术大家的传承中,不但逐渐完善了拳式技法,而且还逐渐丰富了阴阳、动静、虚实、刚柔的理论体系,并从中国文化的宏观角度建立了一套指导思想,丰富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文化内涵,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文化。王宗岳在其太极拳经典理论《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易太极创始人黄忠达表示,太极拳真正的核心是以太极的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中医的经络骨骼学说为生理依据,以道家的导引吐纳之术为练气的方法,以武术拳架为载体的一种性命双修的拳法。只有将太极的阴阳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拳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太极拳。   黄忠达认为,太极拳符合经络、骨骼最佳受力的姿势,把整个人体变成了力的传导体,可谓是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的最完美的运动。   80后武术家、杨式太极拳传人杨大卫则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太极拳予以了分析。他表示,太极拳之所以适合所有人练习,在于它的运动机理。太极拳通过大脑思维指挥肢体运动,讲求手脚的配合和协调,通过反复练习,强化了大脑与植物神经之间的互动作用。腰脊是太极拳练习之本,此间的神经系统得到不断强化和训练,使得掌管内脏、血液、微循环的神经系统得到影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身心互动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很多慢性病、神经衰弱、失眠患者练拳得到很好的改善就是证明。 由此可见,经过数百年历史的发展,太极拳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武术,而是成为了一种调控身心的方法,一种内涵丰富文化现象。也正因此,太极拳一代宗师杨露禅在19世纪中叶把此前藏于民间的太极拳带到北京公布于世以后,才能迅速被社会各层人士广泛接受,从而突破武术界的小圈子,形成浩浩汤汤的太极热潮。 郑州陈氏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www.tjczl.com 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家解读:太极拳传统与发展的纠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