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gczl 发表于 2014-6-24 10:51:56

名家解读:太极拳传统与发展的纠结 2

名家解读:太极拳传统与发展的纠结 2 习练太极需法度   在太极文化的引领下,太极拳具有了不同于其他武术拳种的特点:一是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具有完整的训练方法;三是习练方式老少咸宜。理论上,任何人想学太极,都能各取所需。   然而,太极拳流传至今,已经孕育出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等不同流派,套路上不但有各派传统,还有官方竞赛套路,而教拳者既有各派传人,也有武术冠军。这些套路和老师孰高孰低?普通的练习者又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   对此,采访中几位太极传人认为,太极各派各有所长,习练太极拳,与选择套路相比,最重要是找到好的老师。易太极创始人黄忠达表示,练功初期,师傅的指导非常重要,必须因材施教,调整正确的姿势,否则一旦练出偏差,往后的功夫就不易进步,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北京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田秋信在采访中说,学太极拳要找“明师”,也就是明白师傅。他还特意强调,“名师”不见得就是“明师”。明师指点,个人天分悟性,个人所下的苦功夫,三者缺一不可。著名太极文化理论家翟金录则认为,好的老师能够让学员把基本的形体要求做好,这样练拳才能有好的基础。   黄忠达还认为,目前国内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根据体操和长拳的的规则创编而成的。这样比出的冠军,并不符合太极拳的理论要求。传授太极拳,不在于他是冠军还是武术几段,而在于所有的套路,都应以实践来印证太极拳的传统理论。能够被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   田秋信也表示,没有实质内容的表现形式都是空架子。任何论点都要有理论根据,都不能不受后人的理性检验,都要看他的说法是否有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让太极拳套路更加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易于传播,黄忠达的易太极推出了五式、八式、十三式、十九式等太极拳套路,并提出了“差一厘米都不行”的“太极标准化”概念。并且强调,这些套路“简而未减”,反而是严格遵循太极拳的经典理论,既避免了让太极拳因为套路繁复使学习者望而却步,也修正了那些让太极拳变成太极舞、太极操的流行弊病。   黄忠达表示,他提出的标准化其实是恢复传统而不是创新,因为按照太极拳的原理,以及身体骨骼和经络的规律,太极拳的架子、拳法就只能有唯一的运行轨迹。太极拳内气的产生,是由特定正确的外型和完全吻合太极理念的动作才能完成。在姿势的正确以及套路熟练的前提下,才能逐渐产生内气。   所以,易太极的套路正是因为吻合了人体骨骼经络学说的生理特点,才能够达到经络畅通,加上节节贯穿运动方法,促进气血旺盛运动,继而濡养五脏六腑,从而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的养生效果。   当然,古人曾有“练拳者千人万人,成手者一人半人”之语,著名太极文化理论家翟金录就特别指出,太极拳对练习环境要求朴素,因此更要持之以恒,通过对血液的导引,对经络的畅通,使人体的机能状况得到激活,得到提高,养生的效果才能伴随人终生。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身亦然。”太极拳是一种文化认知和智慧分享,太极文化则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阐明了阴阳之理,能够通过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全,使人平心静气,涵养天性,从而益寿延年。当下,许多人被健康问题所困扰,身体与精神的活力似乎总难保证。若你愿意尝试践行太极文化,习练太极拳法,或许就能不求而得。 郑州陈氏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www.tjczl.com 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家解读:太极拳传统与发展的纠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