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法---太极拳走架打手的灵魂 2
涵胸,亦写作”含胸”。不要以为涵胸即是凹胸而致使背驼如锅.它顺应人体脊骨的自然生长状态,进行两肩微向前合.气向下松沉的优化整合。两肩前合要无过不及.忌挟肩、耸肩夹颈,如此气上涌、劲上浮,下盘不稳。松肩与涵胸紧紧相联。涵胸前合,非用力向前,致使肩紧而僵.气上涌劲上漂,重心不稳。只有松静自然,才能柔顺得力.方有圆活之趣。沉肘,也记作“垂肘”“坠肘’’等.肘尖下沉如坠物,其中也讲究一个”松”。要防止抬肘过高导致耸肩.两肋空虚。也不可呈夹肘挟肩状.腋窝以间容一拳最为合度。
“气沉丹田”之气,非指人自然呼吸之气。不要理解为将吸尽之空气导引至腹部,叫做“气沉丹田”。太极拳修炼不对人的自然呼吸进行有意识的调控约束.也无需控制。比如蓄劲而收气,这种功能人的呼吸系统自会做到本能的、相应的选择.根本不需要人为调节。因而,太极拳倡导的”气沉丹田”与某些气功导引术有区别。它是尾间正中、涵胸、护肫、松肩、吊裆等有形身法合乎法度.拳艺修炼达到一定水准,产生出来的一种难以言状的特殊气感.整个身体散发出一种饱满的气势。谨记:太极拳不有意调节人的自然呼吸,使之进入深呼吸运动状态。然而.当真正做到了气沉丹田的身法要求.人体重心自会下降.自然呼吸也会随之进入深呼吸状态,气顺条达,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语出《十三势行工歌诀》)。
太极拳虚实即阴阳.是立拳之本。它借用阳光向背之理.即向日为阳是虚,背日为阴是实。不仅两腿分清虚实.其他各部位处处分虚实。正如武公禹襄所言:“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太极拳艺中,在外、在前、在上等接近对方者是阳为虚:反之,则是阴为实。如此,对方接触到的永远是我之虚.而始终得不到我之实。然而,虚非全然无力,要虚中有实;实非倾尽全力,要实中有虚。否则,便出现凹凸缺陷断续.使对手有机可乘。
“腾挪“与”闪战”讲的是动静与进退。“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郝月如语)精神须内固.外示要安逸,静若处子.心静神专。看似平如止水,静如山岳,然而静中触动。平静中暗流涌动.稳健中时时在变.要动、可动.蓄势而发.弓不离矢.箭欲出弦。“身、手、腰、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如发箭,迅若雷霆.一往无敌,谓之闪战。”进退之术,攻防之道.贵乎神速。太极拳虽为防守反击之术.然防攻一体,攻防同步.进是进,寓进于防:退是退.退隐进机。处处是守势.时时可发劲。行工走架时,手如行云,脚似流水.柔和舒缓。形似慢,实则快.转换在于腰隙.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武禹襄语),发劲疾如电掣.或隐或现.收放自如。
总之.习练太极拳.身法最重要。从尾间正中练起.再求其他诸条一一合度。即,尾闾正中先求对,提顶吊裆必合之。涵胸拔背紧相联,松肩沉肘静中求。裹裆护肫认得清,阴阳虚实须分明。气沉丹田固下盘。腾挪闪战箭离弦。如此,则太极拳越练越精。功夫日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