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师轶事看太极功夫
好友“永年国际太极拳节”发起人翟金录先生来访,因其近几年定居上海,虽是好友也经年不见面,互相问询饮茶之余,听他讲这次是专程赴临近的邢台市参加任县“河北省王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大会。这勾起了我听多人讲过的一段武林前辈大师的趣话。河北邢台的任县流传着一支有别太极拳五大支派的太极拳,“王氏太极拳”其始创人为杨澄甫大师入室弟子排名第18的太极大师王其和。
王其和是杨澄甫大师河北任县四大弟子中唯一没有随杨澄甫南下的弟子。说起王其和拜杨澄甫为师学拳,武林中流传着一段佳话。
王其和字春山,在家乡人称老春先生。一生嗜爱武术,青年时身高体壮、十分魁梧、性格又谦恭好学、待人热情、处事宽厚,自幼曾习外家拳,步入青年时,拜武术名家刘赢州为师,习“三皇炮锤”,后又经刘师介绍拜武氏太极大师郝为真为师习武氏太极,并成为郝为真弟子中的佼佼者。
民国初年华北发洪水,杨、武太极发祥地广府城地势低洼、四面环水,眼见洪水滔滔,做船工的王其和想起师傅郝为真,急忙驾船沿滏阳河逆水而上,来救援师傅,结果郝师家住广府城里,城墙高大坚固,郝师一家安然无恙。南门外有一家人被洪水围困情况险恶,王其和急忙撑船将人救到船上,交谈后知道是太极拳名师杨澄甫家人,王提议并由其驾船顺滏阳河将杨师家人一路送到天津,然后自津乘车赴北京。分手时杨夫人告诉王其和,杨澄甫弟兄常年在北京教拳,并告诉他到北京后一定到家里做客。
次年,郝为真赴北京传拳,王其和随同几位师兄弟随师前往,没想到的是郝师进京后感染肠疾,被开镖局的形意大师孙碌堂接到家中养病。师傅有病不能传拳,几个徒弟为减少在京吃住等费用,遵师傅安排暂时各自归家。王其和想起先前和杨家的交往,又慕杨澄甫大师之名便登门拜访。因为有洪灾中的“救命之恩”,杨家老少对其招待格外周到,王其和诉出了自己的学拳心愿,杨师让其讲所学武氏太极演练一遍,建议王不再学新架并帮王将所练武氏小架作了展开些的改动,主要传授推手功夫。王其和在杨家习武近一年,临分手杨师问顺德府(即现在邢台市)谁拳术最高,王其和说出了李宝玉的名字,杨师让他回去找李一试,如不行再回来。王其和离京后,急不可待不进家门,直接奔李宝玉武馆,师兄弟久不见面,今日一见格外亲热,互相问了近年来情况,王其和提出搭手试试,一搭手李宝玉开了口,“咱们是师兄弟,一定见输赢吗”两人不再较技,王其和也未再去北京。
此佳话为武林近代史,民间传说小节上略有改动,被杨、王两家后人所认可,其可信度、真实度也被武林前辈大师所公认。从故事中能看出先是王其和大师济危解困,在洪水中急人说急,引出了后来杨澄甫大师有恩必报、倾囊授艺,又显现出杨澄甫大师在王其和武式拳架基础上直接授杨式技击并凸显成效说明了太极拳在意不在形,特别是澄甫大师临别一句“顺德府谁拳艺最高”李宝玉已是成名大师,可在杨师眼里变成了一句“可以一试,不行再回来”言外之意不用回来,顺德府你第一了,这彰显了杨师对所授拳艺的霸气。
前辈大师除了留给我们武功习练之术,也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轶事,使我们后来者对前人的风范敬仰冥想之余常感荡气回肠,也能看出太极拳博大精深的拳艺中所包含的深不可测之文化底蕴。
今天在河北的任县、巨鹿、平乡一带流传的王氏太极拳步法灵活、转换自如、下盘结构严谨、轻灵中透出沉稳,类似武式太极的步法。而上盘舒展大方,匀缓柔和中又显现出深厚庄重,酷似杨式的手法。当地有人称为郝杨架,又称软硬架,混合架,也有直接称其和架,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出它除了带有传奇色彩的师承关系和对太极拳功夫独具特色创新拳架的认可。
现在太极拳发展恰逢盛世,王家后人传拳之余,于2000年组建了邢台市“王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并正式将拳名定名为“王其和式太极拳”简称“王式太极拳”。
今天翟金录先生参加“河北省王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大会,说明其拳种流传更远,习练人数更多。让我们祝“王氏太极拳”能成为太极拳中一支新的奇葩,造福人类并发扬光大。同时王氏太极也让我们看到了前辈大师,在功夫传承上打破门派之见,用不同的太极拳架练出了同样的太极真功夫,这应当成为后人练功学习之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