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yang 发表于 2014-7-24 17:55:11

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与太极拳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体的文化留存。加之,太极拳与医学本身就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实验证明,练习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康与预防疾病的手段,功能也非常明显。
因此,太极拳在养生方面与中医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这种共通使两种文化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风景。具体探讨太极拳与中医的紧密联系,对探究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与气血的关系

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说,气被视为生命之本源,是构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庄子? 知北游》 云:“人之生,气之最也,聚之则生,散之则死。”
《 灵枢? 天年》 云:“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以母为基,以父为?”气血二者的关系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的关系。
太极拳的练习非常注重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起吸落呼,通过调吸吐纳和肢体运动相结合,加速气血在体内的运行速度,使营养物质通过气血传送到身体的各个所需部位,起到通络活血,淤滞散去,百病皆除的良好效果。
太极拳与经络、五行的关系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经络,“外络于肢节”, ' ’内属于脏腑”,是人身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阻隔、则气滞血淤”。人体经络的循行,十四正经(十二正经加上任督二脉)和七经八脉都呈现着圆的循环,即使是卫气的独行循行,也仍是呈圆道规律。
白昼于平旦从目起始,序经足太阳膀眺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样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成为一个大圆道。夜行于阴,即肾、心、肺、肝、脾、肾的圆周。六腑为阳周,五脏为阴周,两个圆周通过跷脉自肾至目相连,昼夜交替,保卫着人体外表和内脏诸多生理功能的正常化。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其动作与经络和五行也是相对应的,如:棚一五行中属水一肾经,持一五行属火一心经,挤一五行属木一肝经,按一五行属金一肺经,例一五行属土一脾经,采一五行属金一大肠经,靠一五行属木一胆经,肘一五行属土一胃经。
所以,太极拳上肢动作通过两臂和两腕的旋转、缠绕、折登可对上肢的三阴、三阳经有一定的刺激,对强心益肺有良好作用。而下肢动作腿的旋拧、‘上步)绷、(落步)勾则可对脾经、胃经和肾经有良好的作用。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脾胃为气血之海”, ”肝肾为精血之源”,心肺为人体生命活动中心,因此,练习太极拳可有效地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科学的实践经验从多方面证明,练习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而且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身体也大大延长了人类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时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