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核心”心静“,及科学证明
本帖最后由 Cc,yang 于 2014-7-29 18:01 编辑太极拳最终追求的“心静”,不等于一念代万念的专心想着练拳这种低层次的“心静”,更不等于半醉、半睡、梦游这种没有清醒意识的精神昏糊状态,而是与道、佛、儒、瑜伽、催眠、超觉静思等所追求的“心静”同一类的精神状态。那就是既安静至没有一丝意识思维活动,又是意识高度清醒灵敏。
近代以来太极拳界所十分重视的《授秘歌》的注文称这种精神状态为“心死神活”。注意这“心死”的“心”与“心静”的“心”不是一个概念;
“心死”的“心”指的是“心猿意马”的“心”,就是指后天的思维意识活动;
这“死”指的是止息、熄灭;
这“神”指的是道家所谓的无思无欲的先天“元神”,或称为“真意”,催眠术又称为“潜意识”;
“神活”指的就是精神非常的清醒灵敏。这“心死神活”是道家练功的一个核心要诀,如宋金时的王重阳在《授丹阳二十四诀》中说:“心灭则性现”;又在《五篇灵文注》中说:“心死方得神活。”
道家所说的这种既没有一丝思维意识活动、又非常清醒灵敏的“心死神活”可能吗?
现代对超觉静思与气功的研究证明是完全可能的。
曾任日本生活医学研究所所长、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川烟爱义,在他的《健脑五法》一书中,介绍了他用脑电波仪对“超觉静思”锻炼者的测量观察发现被测试者进入万念皆空时,在脑电波上就会出现β波完全消失,α波与δ波却同时出现,这对于常人是不可能的。
因为常人发生困盹将进入睡眠时是β波减弱消失、θ波出现,进入睡眠时则是出现δ波,常人睡眠中是不出现α波的,觉醒状态则是不出现δ波的,α波反映清醒、δ波反映睡眠,一般人是不可能既清醒又睡眠的,因此一般人α波与δ波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
近年来有的大学院校对气功作实验测试研究,也发现与川烟爱义对超觉静思观察相同的情况,认为气功入静的大脑功能状态与常人相比较出现了特异性,这种入静不完全是抑制过程,而是一种高度有序化的激活状态。
从网上可以查见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教授等,曾专门组织用脑电图仪测试观察道、佛气功高层次人在练功中的α波与常人对比作统计学处理研究,结论也肯定气功态既不同于常人的觉醒,又不同于常人的睡眠,提出气功高人的气功态存在“共振态”与“入定态”。
“共振态”中α波会比常人还高数倍,是属于令人匪夷所思的清醒的无梦睡眠;还发现气功锻炼在未进入“共振态”与“入定态”前的以一念代万念时精神仍是属于没有完全放松,而当进入“共振态”与“入定态”,一念代万念则消失而出现了“万念皆空”。
由此可见,人经过专门的训练和锻炼,是可以进入既具无梦睡眠的特征、又具非常清醒灵敏特征这样精神状态的。《授秘歌》所谓的“心死神活”、《杨氏老谱》所描述的“无须有心之运用耳”之“懂劲”层次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状态。
太极拳“懂劲”层次的精神状态与气功的“共振态”比较相似,那就是既无思无虑,根本不思虑如何对付敌人、如何动作,又是反应非常灵敏清醒。
正如李雅轩先生所说的:“修炼功夫,最要紧是在静上多多用功,如能做到静极默笃的时候,好象是头脑中有一种灵感,这种灵气好象是要出离躯壳,起于空中与宇宙万物合体,未来未见之事若有所知、恍然若明。
如这种情形不知是什么道理,是人的灵机充实了之后自然而产生的吗?是以往情形事迹而推断出来的吗?
不得而知,我说不出它的所以然。然而,我既有这种感觉,今也大胆地写下来,以便将来证明其对还是不对”。
这段话中的“未来未见之事若有所知”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乎,其实是一种对于应对变化的反应速度快到似乎没有过程的感觉,而反应已经完成的瞬间自己的意识还跟不上认知所造成的。
从李雅轩先生的这段话中可以知道,被称为“灵机”的这种非常潜能是必须在精神“静极默笃”高度入静之后,才能被激活开发从而发生作用的,只有达到李雅轩先生所说的这种“静极默笃”境况后,才可能达到《杨氏老谱·太极懂劲解》与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无须有心之变化,身受击处自能应敌,心中不知,敌跌出矣”。
当然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心中不知”并不是说“敌跌出”不知,而是说究竟自己是怎么无意识动作使“敌跌出”的快得发生的瞬间还来不及意识到。
而现代关于睡眠的研究证明有梦睡眠和梦游,都是属于大脑精神区域皮质广泛抑制状态下的不完全抑制,是属于不清醒的状态。梦游患者在这种不完全抑制的不清醒的精神状态中,甚至会象觉醒时那样发生走路、干活等行为,但由于不清醒对周围是始终没有感觉和没有反应的,国外报导有个女子甚至经常在梦游中外出与人发生性关系,其实她对此人根本不认识,这是因为梦游仍然是属于大脑皮质的广泛抑制。
现代医学也完全确定人发生醉酒是大脑精神区域的皮质发生了部分的抑制甚至完全抑制所引起的。所以,太极拳到了懂劲时清醒的“心静”根本不是类同于半睡、梦游、醉酒这种大脑神经部分抑制、部分未抑制的不清醒的精神状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