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学观点诠释太极拳的一些要领2
如果神情平静 (神宜内敛),全身放鬆,血管自然扩张,血液由心臟经颈总动脉,内颈动脉,中大脑动脉,到脑室内脉络膜丛微血管的血流量会增加,则脑脊髓液的渗出也会增加,配合腹式呼吸则更可加速脑脊髓液循环,因为腹部压力增加时,如用手压按腹部或咳嗽,则脑脊髓液压力也随之升高,如此脑脊髓液的循环也会受到影响。正常的脑脊髓液压力为80~180㎜水柱,当腹压升高时可以增加20~60㎜水柱,以此观点推论若以腹部呼吸,则腹部一缩一放(气宜鼓盪),会使脑压随著一高一低,有如帮浦推送,促使脑脊髓液循环增加,有关呼吸部分下面会另行说明。根据实验显示,依照一定的要领行打坐时,脑脊髓液的流量会增加,流速也会加快,功夫深厚者其脑脊髓液的循环,可以达到正常人的两倍以上,因为脑脊髓液是供给脑与脊髓的营养液体,如此可以使脑部更容易获得营养及排除废物,则意识会更清新,精神更焕发,思考力更好,脊髓的传导也会更快,这是「尾閭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好处,所以正襟危坐不是没道理的。
小弟在大学时有幸参加社团邀请郑曼青宗师的演讲,只见郑宗师在演讲前正襟危坐,垂帘养气之神情至今仍深映脑海中。
练气时通三关最难,尤其「越尾閭,为最难,餘较易耳」,尾閭在马尾最底部,是脑脊髓液回流转折点,欲将脑脊髓液能流到最底部,再自然往上加速流回,需多加时日勤练,所以练倒撵猴时,郑宗师要求两脚要平行,不可外八字,是因为外八字时会使臀部肌肉、脊椎两侧肌收缩,会妨碍尾閭部(即马尾部)的脑脊髓液回流逆上循环,则气无法贯顶。
另外何以玉枕穴也难打通,这是因为大脑导水管、正中孔与侧边孔非常细小,如欲加速脑脊髓液的流通,须学会放鬆,使大脑导水管与这三个小孔鬆弛,脑脊髓液则容易流过。 至於夹脊因为脊髓在颈部、腰部较为膨大,胸部则相对的较窄小,但是只要不驼背,拉直脊髓应较为容易打通。
有人认为督脉是脊髓,若是如此则行小周天,在督脉来说就是促使脑脊髓液循环增加,而大周天在督脉部分,则是脑脊髓液透过脊髓神经根而流到周边神经,当然脊髓神经也会加上电流的传导,而有气遍周身的感觉。神经电流的传导有人说是气的一部分,这在后面会再说明。
打太极拳就像坐禪一般,顶头悬,打直腰桿,收尾閭,一切均需放鬆,神宜内敛,呼吸静慢细长,气宜鼓盪,合乎太极拳要领,无非是促进脑脊髓液的循环,只是太极拳是动中求静的动禪;若不收尾閭,「不顶头悬,虽练三十年不得成功」,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常人所言的洗髓功,应该是指使脑脊髓液循环增加的功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