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前辈的一个不传之秘“空肩”(一)
练太极拳者之所以能够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从而能够不用力地化解掉别人的攻击也就是实施沾粘连随,与使得全身传递性的力量畅透地贯通到手臂攻击别人,肩关节放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
无怪乎仅168个字的6首太极拳古拳谱,第1首的第1句中就有“两膀松”之语。
肩关节放松在外形上的反映就是杨澄甫先生所首先提出、近代1925年至上世纪末百年间被各太极拳家的著作纷纷奉为经典引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的“沉肩坠肘”。
通过实践探究可以知道: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之所以能够具有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的效果,除了手臂对于其动作不能有主动用力而始终象软鞭子似的外,还必须使得肩对于手臂的动作。
仅仅是提供身躯力量传递至手臂的输送通路,是不给予主动力量的,或者说就力量的提供与支撑而言,肩就象是不存在似的。“不存在似的”也就是“空”的。
因此,练太极拳者之肩关节放松也可以称为“空肩”。这就是说:如果肩关节放松没有“空肩”的效果,那就不是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比如气功锻炼的肩关节放松是没有“空肩”效果的,因此气功锻炼的肩关节放松与太极拳锻炼的肩关节放松是两回事。
李雅轩先生就用了“空肩”这一个词,他的《发劲歌》的第1句就是“空肩软臂一身松”。这“空肩软臂一身松”显然包含了杨澄甫先生所反复教导、但还没有形成明确文字表述的一脉真传,是包含于《杨氏老谱》所说的“决不可失其绵软”、“外终柔软而迎敌”之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要领。
李雅轩先生所说的“空肩”,显然是就效果与方法对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沉肩坠肘”的重要说明。
因此,只有具有“空肩”效果的“沉肩坠肘”才是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但“空肩”也就是“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显然又不等于是“沉肩坠肘”。
因为“沉肩坠肘”主要是反映了练太极拳者肩臂肘之外形状态,而外形状态不等于就是效果与方法;“空肩”效果并不仅仅是“沉肩坠肘”的外形状态所能够包括的。这就是说“空肩”还包含了“沉肩坠肘”之外形所包括不了的内容。
2010年有一次在沪遇到一位著名传统太极拳老前辈的弟子,我向他谈起我对“空肩”的体会,他说:“你既然这样说了,我也就告诉你:这空肩是我老师的对外不传之秘。”
“空肩”对于许多练太极拳者确实是一个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秘密”,难怪某些太极拳老前辈要将其视为非弟子之人的不传之秘了。这种情况反映出不少正宗传承正如陈炎林先生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所说的是属于“泰半失传”、“阙而不全、略而不详”,甚至是“亦仅皮毛耳”的,并不是所有的正宗传承都是毫无失真之完整合格的。
那么,太极拳的“空肩”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要做到“空肩”,就必须做到所有手的动作都是“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
许多练太极拳者与练外家拳者都说其动作是“其根在脚”、“主宰于腰”的,其实许多人所谓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与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是两回事。
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从力学角度说,是说所有手的动作其力量都主要是腰脊以反作用的形式传递提供给手的,腰脊的力量则是始于脚的;
这样,手的力量运动方向与身躯的力量运动方向往往总是相反的,古太极拳谱所说的“有前即有后”就包括了这种情况;
而且,在这种情况中身躯是不发生主动力量的,身躯对于胯就象是载于船上的货箱对于船,身躯的前进、后退、左右转动等运动都是胯载着发生的。
这样,手臂向各方向运动与身躯的关系、身躯之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运动方向的一侧的关系,就象是被推着行驶的手推车之朝向行驶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的关系似的,或者就象是飞行的火箭与火箭喷发力的关系似的。
行驶着之手推车的前部分是后部分所推动的,火箭的飞行是靠着向运行方向相反方向的喷发力由于反作用的转换与传递推进的;太极拳之身躯的腹背或左右两侧的关系、手臂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身躯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是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所推动的;
手臂向前运动的力量是由于腰脊向后撑发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躯传递至手臂的,手臂的向右运动的力量则是由于腰脊向左撑发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躯传递至手臂的等等。
比如揽雀尾按,胸腹部是背部所推动的、手的向前按的力量是由于腰脊的向后撑所引起的,因此,虽然整个身躯是被后腿推着向前移,其实整个身躯是向后撑的;
云手中身躯往左移,身躯的左侧是右侧所推动的(身躯右侧又是向右撑的)、手由上向左云的力量是由于腰脊的向右撑所引起的,因此,虽然整个身躯是被右腿推着向左移,其实整个身躯是向右撑的;
由于力量的传递必然会发生衰减,因此揽雀尾按腰脊向后的力量必然大于手臂向前的力量,并且越是靠近手臂运动的方向,就越是放松也就是越“虚”;
这种情况可以用“前虚后实”来表示,这个“前”是指运动肢体也就是手臂的末梢即手,“后”是指躯体中的运动中枢就是腰脊。
拳术谚语中有“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之语,这句谚语反映了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发生了支点、积蓄与转换的杠杆作用。
然而,对于太极拳而言,肩就象是手臂在体内的延长部分,手臂就象是直接长在腰脊上的,或者说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就象是一条弹动的链条中的一个环,因此,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是没有中转杠杆作用的。
也就是肩对手臂的运动是没有支撑作用的,这样肩才是可以始终放松的。因此,“肩催肘”是违反“两膀松”与“力由脊发”的,对于太极拳学练而言是错误的。
很多人练太极拳,手臂的向前运动是整个身躯的同方向推动所引起的,这样,由于没有反作用力量的发生和传递,手臂是不可能成为太极拳所说之放松的,肩在手臂的向前运动中也是不可能不发生同向之支撑作用的,肩就必定是僵硬的,也就是说“空肩”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中,脚仅仅是对身体的下支撑,对于手臂的力量是无关的,腰对于手臂的力量也是无关的,因此,这种情况对于太极拳而言是不能称为“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
而有的人虽然也做到了手臂与身躯的运动方向相反,然而没有做到“主宰于腰”而以腰骶部位的腰脊作为整个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肩对手臂的运动发生反向支撑作用了,肩也必定是僵硬的。
而没有“空肩”之人当肩胸部遭到别人的攻击,要想具有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的效果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要做到“空肩”,不仅要做到“其根在脚”,也就是将脚撑地产生的反向力量传递至手,而且要以腰骶部位的腰脊作为整个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这样才是“主宰于腰”。
太极拳古拳谱所谓的“力由脊发”的“脊”指的只能是整个身躯的最下部位即腰骶部位。而要做到太极拳古拳谱所谓的“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力量传递,手臂与身躯没有肌放松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做到“空肩”,必须首先要做到全身肌放松;做到全身肌放松能够“其根在脚”了,再达到能够“空肩”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移到腰骶部位。
当然,太极拳初学者一般做不到全身肌放松,出现传递性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气功锻炼有素者也是如此。
因为太极拳所谓的“放松”主要是建立在使用相反力量基础上的动态的放松,因此,太极拳初学者应该先做到手臂与身躯力量方向相反的方法练拳,可以先将背脊约第5至第12胸椎这一部位作为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
这样当一定的反作用用力,能够有传递性力量发生传递时,身躯反作用支撑的部位就会有微微发胀的感觉,要刻意避免肩部出现发胀的感觉;
然后再在以后的锻炼中,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渐渐往下移,直至移到腰骶部。只有到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移到了腰骶部,随着传递性力量的发生使用,手臂与身躯才会真正达到太极拳所谓的“放松”;“空肩”才可能实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