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雷世泰
练拳要守中,已是共识。太极十三式中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最后的“定”字,也是最高层次的修为,定于什么?就是定于中。
形意拳以实打实,是为诚中;八卦拳变实为虚,是为变中;太极拳避实击虚,是为空中。三者打法各有不同,但守中是一致的,失去了自身的中,一切都谈不上。
对练拳来说,中至少是三个层次的:心理的、生理的和物理的。
简而言之,心理的中就是正心,生理的中是气沉丹田,而物理上的中就是控制重心。
正心。练拳先练心,诚心,静心,信心,决心,专心,恒心------,都不能少。许多人一提养心就只讲静心,认为恬淡虚无就是什么都不想,这是不可能的,儒家讲修养是说诚意、正心、修身------,心正即可。心如死灰,死灰尚可复燃;心如古井,古井尚可微澜。什么都不想,那只在入定状态可以短暂存在,人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做不到的,生则有欲,死则无欲,不要说普通人,就是菩萨“心无挂碍”也还有普度众生的善愿,善愿也还是欲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达到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但忧和乐都是动心而不是静心,所以我们普通人更不要动辄说静心,不要轻易说什么“无欲则刚”之类的大话,我们能作到正心就满不错了。
正心就是把心态摆正,不偏激,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都能有分寸,虽然“恰到好处”不容易,但得体,不出圈,“虽不中不远矣”就已经很好了。在决策过程中,上、中、下三策里最优的选择往往不是上策,而是中策,因为上策只是理论上可行,下策又没人愿行,真正现实可行的大多是中策,中策虽然不那么理想完美,但权衡得失后却是最可接受的。数学上的优选法来源于“黄金分割”,分割取值点是0.618,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选择取舍时只要达到比一半多些就可以考虑,而不能贪多。
在承德避暑山庄有“澹泊敬诚”匾,被皇帝挂在自己头上作为座右铭,这四个字其实很有中的意思在内,澹泊的是名利,做人要豁达,敬诚的是原则,作事要认真。同样,故宫中的“允厥执中”匾也是皇帝用来提醒自己守中而不可偏执走极端。一个人自己偏执也还影响有限,若一国之君偏执麻烦就大了。
面对拳术,心态颇多,想打天下第一,想出名,想以拳谋利,是把拳外之物看的太重,不够澹泊。而如果只把拳看作健身运动,看作好玩,看作打斗技艺,则又把拳内之理看的太轻,不够敬诚。
在具体练拳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权衡:比如练拳不站桩不行,可只站桩也不行;不练力量不行,光练力量也不行;“尚意不尚力”怎么理解?意到什么程度,力又到什么程度?刚柔、轻重、松紧、高矮、进退、稳灵、长短------,等等,都需要领悟权衡,这都是心的工作,都是正心的范围。
从生理上看,中就是气沉丹田,或者叫意守丹田,从头到脚的各种规矩都是为了保证气沉丹田的,特别是顶头,含胸,塌腰,松胯这几项,尤其是塌腰,与丹田有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前丹田后命门的充实全被塌腰撑起,一举而两得。腰这个地方也恰好是人体之中坚部位,上下肢体全靠腰的连接,腰若不给力连躺在床上翻身都困难。所以守中从意、气讲是守丹田,从肢体来讲就是守腰,拳经上反复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蠹”,“命意源头在腰隙”,都是这个道理。
打拳首先要讲拳架,“立身中正”,中正就是平衡,前仰后合,左歪右斜,失去重心,肯定不行。再进一步,不只外形要中正,运动起来整体内外不仅要中正,还要圆满,圆满就是中心对称,各向撑开,就是有外必有内,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顺中有逆,逆中有顺。自己和自己先平衡,掤劲即是其中一种。中正不等于呆板僵硬,要作到不失重心,就要内外、前后、左右、上下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也就是处于高度有序的、实时调控的自组织状态。这还只是形的范畴,再进一步就是形与意的协调,身与心的统一与和谐。形意拳的内三合与外三合讲的就是这种不同层次的递进式的中和,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是为外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是为内三合,内外的结合点就在力上,通过有形有象的动作,通过心意的外化,即力的正确使用把全身协调起来成一个整体。
重心。从物理层次看守中就是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失衡,同时破坏 对手的重心令其失衡。因为打拳和技击都是在不断的运动之中进行的,所以守中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再进一步看,守中又是一个不断的平衡——失衡——再平衡——再失衡——再平衡------的往复过程,以自己发力来看,要想最大限度地发出周身的整力,后腿的蹬力能否充分发挥出来是最重要的,而蹬力的最大发挥恰恰是让自己身体先前倾,在重心越过平衡面即将失衡的时候后腿蹬出才能做到蹬力的最大化,四平八稳的状态是发不出最大蹬力的。这就是重心引带,只要动起来,无论是动自己还是动别人,都要靠重心的引带,先让自己的重心动起来,带动自身同时带动对方也动起来,八卦拳是以动制静,靠的就是重心引带,推拖带领,让对方想静、想以逸待劳都做不成,在摔跤中对此也颇多运用。
在哲学层次中就是阴阳平衡。
中国人最讲究 “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的前提就是中,没有中,和就没有基础,没有依据,没有标准,发出来也是乱发,就不可能中节。作人、作事、练拳都是如此,没动之前先调理好自己, 做好知己的功夫,练好内功,然后再找机会向外发展。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就是《易经》的阴阳平衡。阴阳之间有变化、有斗争、有消长,但就是谁也离不开谁,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阴阳一聚会则天地生焉,万物化焉,一切就都活了。
儒家明确提出“中”就是“无过与不及”,讲“中庸”,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把中放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甚至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小人的特点就是偏激,偏执一端。小人不一定是坏人,但是象孩子一样考虑问题,所以古人称这类人为小人,和后世的小人在含义上有差别。孩子想问题就不会全面,一定偏执,这是一种不成熟。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一者,即中也;
道家讲“有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曰“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者,亦中也;
佛家讲“色空”, “舍得”,讲“不可妄想执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说“万法归一”,此一者,仍乃中也。
守一即守中,不可偏执一端。离了“有”就没有“无”可说,离了“色”也谈不上“空”。在有无和色空中,它们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无并不比有更高尚,空也不比色更深奥。儒家讲“格物致知”,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老子也不是唯心主义,他讲“无”,但是他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路线仍然是唯物主义的,法就是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从身边的“有”开始,地、天、自然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他是辩证法大师,他讲“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讲虚无是为了实有,讲柔弱是为了胜刚强,并不是要人们无所作为,而恰恰是要有所为,他的很多建议都是给人们以非常实际的忠告,既对治人者,也对佐人主者,也对平民百姓弱势群体,所有人都能在老子那里得到教益。
虽然我们知道的世界里,暗物质、暗能量占到了95%,可是并不说明无就比有重要,虽然终人类存在的历史我们所能知道的世界也只是宇宙中的极小部分,也就是我们知道的(有)远不及不知道的(无)多,但宇宙是无限的,它的全貌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所以有和无的比例根本就无法计算。从整体看,人类在宇宙中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一切都是无;但对人类本身来说,我们能感知的都是有,凡是我们接触到甚至想象到的都是有,对我们有用的是有,而且今天的无明天也许就成为有。所以最好还是“有无相生”,相提并论的好,不要单打一。大家都知道“无中生有”,老子也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但是实际上人类想问题都是从有到无,不会凭空想象,因为没有那个本事,比如天堂、地狱、神仙、魔鬼、未来、极乐世界、外星生物、------,凡是这一切都是以人类本身为蓝本创造出来的,最多是加以变形而已,比如天使长翅膀,魔鬼长犄角,都没有离开人的原形。人的联想力“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都是由已知到未知,而不是反过来。所以孔子讲“不知生,焉知死”,因此他“不语怪力乱神”。传统儒家不讲修来世,只做好今世的人和事,敬天命以尽人事就行了,今世还做不完,哪有什么功夫去修来世,不是舍近求远吗?这也象打拳,你把这一节打好,就为下一节蓄势蓄力了,你把今天的拳打好了,就为明天的拳涵养了功力。
所以,守中是硬道理,是很深的学问,是终生要研究体悟的,既是思想方法也是生活态度,并且是时时刻刻都要警惕的,稍不留神就会跑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