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础之培根筑基功夫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练太极拳始于培根,脚是人体的立身之本,在正常情况下,体重的50%的力作用在脚跟,25%作用大拇趾,25%作用在小趾,如果不是平底鞋,体重的力作用在脚上就不一样了,所以,练拳要穿平底鞋为好。“预备式”就是定步站桩,就要圆裆松胯,两膝微屈,五趾抓地,两脚如弓,像吸盘一样牢牢地吸在地上,脚下生根。因此,我认为打拳时要全身放松,但两脚不能放松,更不能平脚板。多数学拳者开始学拳,注重手上的动作,而忽略脚上的动作,如脚怎么起步,怎么出步,那个部位着地,落在什么方位,应是什么步形,何时开脚,何时扣脚等等。《拳论》讲:“打拳要先培根。”“根节不明,节节皆空。”“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脚的步伐,一要方位准确,二要步形正确,三要落地生根,不能乱动,不能“喝风”,何时开脚,何时扣脚,都要和人体重心的变化有机配合,除“旋风脚”“扫蹚腿”等大转体动作外,一般在重心一侧的脚不能乱动,俗话说“宁钻子拔根,学艺不真”。如:“金刚捣碓”第三至第五个动作右捋左蹬的斜向组合,重心在右,开左脚重心移左后,右脚走里弧上步时,左脚不能再动,上步后右脚要停在左脚右前方,使裆部骑在一条线上,右脚踝骨还要外撑,才能圆裆松胯,否则,腰胯不能灵活转动。再如:“大六封四闭”、“白猿献果”等式,当左脚开好重心移左后,提右膝时,左脚不能再动,如果动就是“宁钻子拔根” 了。还有“懒扎衣”和“单鞭”的铲步偏后落脚,都告诉我们在打拳过程中,两脚不要站在一条线上,而是使裆部骑在一条线上。两脚错开的角度叫稳定角,也叫稳度角,身体平衡的稳定程度取决于支撑面和稳定角的大小,也就是两脚的跨度大小和错开的角度大小。还有“前蹚拗步”的左脚顺缠外摆落步要脚后跟着地再踏实脚掌,不要脚跟外侧着地,这样落脚的方向准确,犹如船之舵,决定了右脚出步的方向,右脚逆缠出步后要脚尖里合落实,这样使步形保持平行,不丁不八,即膝盖和脚尖保持一个方向,这样既能保证裆有撑劲,腰胯松活,又能保护膝关节不致扭伤。所以,脚上的功夫对周身劲力结构的科学搭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是“八字脚”、“丁字步”,两胯髋关节必然松不开,腰也灵活不了,膝关节还容易受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