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1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1一、善于用意,合理用 “善于用意,合理用力”是太极拳推手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力胜拙力的首要前提,也是太极拳的最大特点。 人的动作是由“意”来支配的,意念指导动作,“意动形随”就是这个意思。用意就是注意和练意。在推手过程中,既要始终精神贯注,又要时时注意,思想要放松,“松而不懈”,用意适度,顺其自然。这就是善于用意。“力”是指在意念指导下,由气息吐纳,肌肉的收缩舒张所产生的力量。太极拳是遵循太极拳理论,按照一定的规格,将相应的动作有序组合进行的运动,其形成的力是整体劲、巧劲、活劲,称之为内劲或太极劲。推手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在正确意念指导下,尽量用较小的力,发挥最大的效能,取得“四两拨千斤”的理想效果,这就是合理用力。在太极拳经典论著中非常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先辈杨澄甫老师在《太极拳十要》中强调“用意不用力”,我以为这是一种高妙说法。因为在一般状况下,在推手对抗竞技时,人们比较习惯于使用拙力、局部力,尤其是上肢手臂之力,而形成僵滞顶牛(也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矫枉务须过正,在推手中一定要加强意念,在感知对方来势来劲的前提下,做出正确合理的反应,要做到身正沉稳,肢体松柔,轻灵变化,旋转自如。如果长期习练,获得真正的内劲,也就是活劲、巧劲、整体劲,在推手时就不会一味用死力、拙力、局部力,形成顶牛,避免引起肢体僵硬、呼吸不畅、听劲不灵、反应迟钝。这就是杨澄甫老师这句名言中“不用力”的真正含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练推手就是习练人脑的这种思维功能,练智慧、练灵巧、练触觉的敏感、肢体的松柔、动作的缠绕、内劲的充实和全身劲的周整。在推手中,要注意意识指导动作,动作与呼吸、劲力协调配合,意到、气到、劲到。得机得势,所以“善于用意”是“合理用力”的前提和保证,“合理用力”是“善于用意”的实践和效果。而要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还需要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利用顺势借力、借力打力法则,“四两拨千斤”即是形象化的比喻。我们常说的顺手牵羊,顺水推舟即是这个道理。二要利用旋转力,发挥上肢的旋臂转腕、下肢的旋踝转腿、身躯的旋腰转脊的作用,以使劲力圆滑,劲路流畅,不丢不顶,不给对方着力点,这就是力学中圆周运动原理。三要弛多张少,以柔为主,轻灵柔和,缠绵舒张,走化为首,“舍己从人”,不妄发击,使自己劲力低耗耐久。四要利用人体下沉降低的重力,把位能转化为动能,发挥腰腿功夫,配合呼吸,节节贯穿,内外结合,周身一家。五要利用太极拳十三势的多种技法,肢体各部分交替工作,并能熟练操作,随机应变,转换灵活,合理分配体力,减少力的消耗。 二、柔化刚发,刚柔相济 柔和刚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劲。一般认为刚劲具有坚硬、干脆、果断的特点,柔劲具有柔韧、缠绵、粘连、轻巧的特点。太极推手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技术,外柔内刚,以柔为主。筋肌、骨节经常处于高度放松而不懈怠的良好状态,使骨骼、肢体保持相对稳定性。随着对方的来劲,不与硬顶对抗,而是运用灵活的“粘连缠随”、引化走发的刚柔相济的太极劲,克敌制胜。刚与柔是相辅相济的一对劲力,不论运用什么招式,刚劲与柔劲都是同时存在的,缺一不可的。有人认为太极拳推手是以柔克刚的竞技技术,认为太极劲就是柔劲,就是要轻要松,一松到底。孰不知纯柔无刚,则必过柔而不韧,过弱而不强,形成解怠无力易瘪的软拳。当遇到刚柔适度、刚度适中的对手,就会因自己的“软匾丢却拖拉怯弱”而被对方以腰为轴、力从足发的缠丝劲爆发力所挫,这就是常见的“以刚克柔”的现象。也有人自恃身高马大、体重力强,推手时一味以力取胜,殊不知纯刚无柔,则必过刚而不韧,不但劲力易断易折,而且呆滞脆弱,僵硬呆板,听劲不灵、劲不顺、变化慢,周身相互牵制,不能集中调动整体劲力,易被对方找着力点,运用引进落空、柔化刚发的高招所挫。可见太极拳推手中的“以柔克刚”并不是“柔劲克服刚劲”,而是刚柔相济、刚柔适中的高手制服“纯刚无柔”的对手场面。 郑州陈氏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www.tjczl.com 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