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国旅 发表于 2014-9-20 16:33:03

太极拳交手之道一

    太极拳的一个主要作用是技击,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如太极拳失去了技击,拳将不拳,自然也就失去了前途。交手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要练心、练脑、练胆,做到处惊不变,心理不受影响,动作不变形。必须,分析自身状态,了解技击原理,掌握太极技击技术。

    一、自我状况与对手情况分析

    太极习练者自身状态有三,一是人体像木棍,僵硬不松,“一动无有不动”;二是人体像铁链,一节动相邻节甚至各节都动;三是人体的肢体像绳子,整体像水球,除了相连接部分其他部位毫无影响。这三种状态是层层递进、逐步习练出的过程。

    交手时有三种情况较为难防:一是力量太大,二是速度太快,三是敌人招法随时变化。解决方法各有不同。力量太大、速度太快时可以先退步,用“倒步”动作化解击打。对方来力时,自己千万不能像木棍,击我一点其他部位都被动受力。甚至不能像铁链,一节对相邻各节都有影响。而应全身放松,来力时像打到棉花上,像击到螺旋转动的水球上,至少要像打到旋转中的轮胎上。“法无定法”。事实上,真打起来没多少规律可讲,对方招法随时变化是正常现像,交起手来没时间考虑方法问题,因而不要过分拘泥于哪一招,更不太可能想着应用太极拳的哪个招式,而是自己训练成果的综合应用。

    二、太极击技的原理

    技击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自然反应,是以最省力方式达到最大效果的人的本能。交手时要有舍我其谁的气势,充满必胜信心:要“以静制动”,毫不暴露自己的意图,劲力、方向:更要随意自然,综合利用自己的太极技术。可以主动进攻,更多时候是随人而动,在对方力量作用在我身上之前牵动对方,在动中找准对方劲路的大小、虚实,并随时化解。不能使用僵力,否则反应不灵,转换不及。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运动时要采取不即不离的方式,理想状态是做到“两个零”。第一个零是指我与对手距离的变动值为零。击技时敌进我退,敌退多少我退多少:敌退我进,敌退多少我进多少。我与对手总是保持能退能进、能防能攻的合理距离。推手时我与对方总体上是平衡的,只是我确定了重心转换的优势,可以随时进攻。第二个零是指我与对手接触点的相对位移为零。接触时先不要脱开,防守时先肩动,按肩肘手顺序进行;进攻时先手动,按手肘肩顺序进行。如接触点先动,或者脱开丢了劲或者硬顶出现僵劲,都是错误的。比如,小缠丝时,小拇指掌骨可贴住对方尺骨,桡骨顺缠外翻,一直翻够180°以上。手动完之前肘、肩都不要动,肘,肩不要有一点多余动作,做到三节操控性强。如肘动一点,接触点就出现位移,就缠不住对手了,劲力方向发生了变化,劲力变小,劲短,发放距离也变短。力的三要素基本都变了,自然作用变小,或者把四两拨千斤的技术变成了僵力硬抗。练到最后,不见得必须粘住对方尺骨,只要粘住对方一点即可缠绕、发放。

    三、太极击技的技术分析

    太极技击一般先化后打。化解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来力的化解,此时一般先用顺劲,缠住对方,形成缓冲力量,之后形成逼劲调动对方重心,至少要使对方微动一点,对手松软或有前冲力时一般用此法;另一种是转动中的化解,步伐围绕对方身体转动,我臂缠住对方手臂,对方大力抵抗时一般用此法。缠时尽量不顶抗,缠住敌人梢节最好,能节省力气。转时要转到敌人身后,至少转到侧面,能对对方形成绞缠,最好在运动中打击敌人。

    太极技击一般是绞动中打人。绞动时身体彻底放松,与对方接触处丝毫不用力,围绕曲中求直和直中求曲两个方面,像绳子一样缠绕着绞动对手,形成向心力或离心力两种力量。打人时既可用离心力向外发放,也可用向心力向内绞打。向外螺旋公转形成离心力,转为主,绞为辅。公转主要任务是化,化解对方拿法与力量,同时绞动之。外放时“其大无外”,小臂不动大臂动,按肩、肘、手顺序分三节逐次转出,手臂尽量伸直,放得越大越好。最后是食指领劲,肩尽量不动,整体上呈现手掌往高处放物品的动作形状,正面把敌人“挑”出去,而非手掌“按”出去,这样才能放得干脆利索。自转形成向心力,绞为主,进为副。如自转化解不了,则公转化之。通过公转化开来力后,紧贴对方手臂或某部位,通过螺旋缠丝形成向心力,围绕中线继续绞缠,在对方背势明显时边缠边进,直击对方重心。里绞时“其小无内”,一般是大圈到中圈,中圈到小圈,小圈到无圈。绞动的圈收得越小越好,缠丝最后发力时方向不能走偏,发力点要对着对手。圈至最小或无圈时,可转,发合一转即打,打即转,做到速度快、内劲足、落点准,使对手不及感觉已被腾空掷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交手之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