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tj 发表于 2014-9-30 09:01:20

我的武术生涯——陆章发

我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跟着舅舅到镇上去看大戏,特别喜欢看戏台上的大花脸武大刀,耍花枪。我也喜欢那些描写行侠仗义,济困扶危的侠客小书。那些英雄豪杰,侠客义士,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使我且敬且羡。我幻想着自己能成为大英雄、大豪杰。因此,我常常做着童年的梦,梦见自己成了一个叱咤风云的大英雄。然而,由于我自幼孱弱多病,十多岁的个头,看去还不到七、八岁。在学校里,我因常受大个子同学的欺侮而不能自卫,还谈什么大英雄、大豪杰,岂不贻笑大方。为了实现我童年的梦,自小我就萌生了习武的念头。

然而,想习武又谈何容易?一是要有名师教;二是要有条件学。由于我出身贫寒,家境并不富裕。家中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母亲在家务农,单靠父亲做工的微博薪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哪有余力供我拜师学武呢?再说要在当地找一位名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真正习武,还是在从学就读的时候开始的。当时,虽然没有聘到一位武术名家作为我的师执,但是,我所在的学校的一些任课老师中,却有一些颇通武术的。他们见我酷爱武术,就利用早、晚课余时间,教我一点基础功夫,包括习练一些基础拳法,另外,还有我同校好友,叫陆利文,他把自己现学的翻子拳现贩给我,并一起习练。我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开始习武的。然而,那些浅陋的基础拳法是远不能满足我那旺盛的求知欲的。数载徘徊,蹉跎岁月而未得门径。但总算为我以后正式入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我念中学时的一位老师,名叫王崇道,他见我求武心切,就毅然把我介绍给他的舅舅武建国老师为徒。从此,我喜得名师,如鱼得水,正式投入螳螂门,学习七星螳螂拳。

我的老师武建国(原名武庭芳),系七星螳螂拳名家。他出身武术世家,从小随父习通臂、梅花螳螂拳,后来他父亲把他荐于山东七星螳螂拳名家纪忠德老先生门下,专学七星螳螂拳,经多年精研,老师甚得先师祖的真传。后又从太祖长拳门宗师李延臣老先生研练太祖长拳,甚得精髓。先师触类旁通,溶合两家之长,发扬光大了两门绝技。我能有此机会投拜身集两家绝艺的著名武术家武建国老师为师,使我的武术终于纳入门径,这是我武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我苦练精研两门拳术二十余年,基本上得到了先师的真传。

先师生前虽身怀绝技,但他宁以劳力养家,从不以拳谋生。他恪守清贫,随遇而安,不求闻达于世,从不持武凌人。老师生前授艺重人而不重财。我从师二十余年,老师从不收取我一分学费。他总是说,靠钱是买不到本领的。“只要你学好了本领,就是对我最好的报偿。”老师的高风亮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对我的武术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习武近三十年来,我时刻牢记师训,宽于待人,严于律己。以德为上,苦练武艺。我真正授艺收徒,还是从先师病重垂危的时刻才开始的。先师见我艺成而无闻达之心,于是在弥留之际,叮嘱我们,可将武艺传人。他要我们弟子不墨守成规,应把所学发扬光大,贡献社会。从此,我就遵师嘱开始授艺传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授培养,生徒中学有所成的也不乏其人:如一九八〇年上海市大学生武术比赛时,我的一位学生,当时在上海师大就读,他在比赛中获市螳螂拳第一名。这是我将本门武术推向社会的第一步。

先师谢世后,我也立志将本门武术推向社会。特别是随着武术这一祖国瑰宝越益为国际社会所重视,我亦不免跃跃欲试,很想做些什么。我和师兄杨斌陆续参加了一些全市性的武术活动。在侯长信老师组织的螳螂拳研究小组里,我们也参加过一些学术活动。由上海武术馆组织的中国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杨斌师兄和我一起参加了市武术馆的拳术套路录相。近几年里,在武术界一些前辈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使我有了一展所长的机会。我的师执前辈白云飞老师,多次嘱咐我要为师门争光,让恩师含笑九泉。白老师的长者风范,使我感激良深。我虽已四十开外之人,但前辈的期望,使我不堕心志。我毅然参加了武术界的社会活动,和白云飞、庄起中、李福妹等老师,一起筹建上海浦东武术会,并担任了副会长兼秘书长的重要职务。同时,我也多次参加了全市性的武术竞赛活动。前年,在大世界的武术擂台赛上,是我第一次公开亮相,登台献艺。结果,得到了武术界同仁的好评,获得了表演优秀奖。在一九九〇年四月份的武术节上,我也参加了有近三百名武林好手的角逐,进入前十名,荣获拳术优胜奖;在市武术馆举办的“隧道杯”武术社团评奖大会上,我的拳术也获得三等奖;去年十一月中旬,特别在上海市“久灵杯”武术“十佳”评选中,经过与二百余名武林好手的竞争,终于不辱师门,荣获“久灵杯”十佳大奖。我之所以能获得这些荣誉,是和武术界的前辈老师的鼓励分不开的。我当珍惜这一切。

我的武术生活既是平凡,又是丰富的。这里有拼搏,也有曲折;有挫折,也有成功。我虽然没有实现童年的梦,成为一个大英雄。然而,我也确实在武术生活的路上迈了一步,为中华武术的发扬光大,尽一份心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武术生涯——陆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