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胸 发表于 2005-8-31 12:06:00

[转帖]繁简(原作者:寿川)

<P align=center><B>繁</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简</B><B> <br /><br></B><br /><p><br /><P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r /><p></FONT><br /><p><br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r /><p></FONT><br /><p><br /><P align=right>寿川</P><br /><P align=right></P><br /><P>太极拳的发展,经过了几百年,数代人的研磨,成就了今天的模样,流派纷呈,百花竞艳,套路多得学都学不完。这是好事吗?我看不是,这样下去太极拳非被葬送了不可!</P><br /><P>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科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一点不同:科学带有很强的积累性,后人可以花两个小时掌握前人几十年的经验,然后站在前人的肩上继续攀登。譬如,牛顿也许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研究出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大定律,而后人只须花数小时就可以掌握他的成果,然后加以运用。中国的文化则不然,它带有传承性,但积累性差。譬如书法,颜欧柳赵留下了无数法帖,总结了诸多技法理论,多少人知道了,但无人能够超越,原因在于你知道了,也得从头练,毕你一生,未必能超越前人。太极拳亦不例外。因此,中国文化的东西,后人只是知道的多,知道归知道,功夫不上身,你还是不能用,所以往往是今不如古。</P><br /><P>学术的发展成熟一般是由简到繁,由博归约。太极拳丝毫也不例外。常有人讲杨澄甫把杨式简化了,简单易学了,养生性强了,技击性差了,因此现在又冒出了五花八门的杨式老架,杨健侯秘传,杨少侯秘传,甚至杨澄甫未公开拳法,等等等等。以为杨澄甫未改之前的拳一定更好。其实此大谬也,大谬也。</P><br /><P>改拳,要看是谁改的。象解放以后为了推广全民健身编出来的各种拳套我们可以不去讨论,因为太极拳在理法不在式数的多一个少一个,动作的前后次序如何如何,这些都与太极拳的造诣无关。我们要关注的是太极拳的功夫所达到的境界。</P><br /><P>杨澄甫的境界,没有人可以否认,其武功的造诣也是独步当时。当代能够到董英杰、李雅轩水平的尚且没有,更不要说谁能达到杨澄甫、吴鉴泉的高度。杨澄甫、吴鉴泉都对所学太极拳做了整理和修改,这是有史料可以证实的。但我认为他们所做的修改是去粗存精、删繁就简、由博归约的工作,对太极拳的理论、技法是一次质的提高,是他们毕生经验的总结。是我们应当认真对待和研究的宝贵经验,即便是有什么老架,它的精华也一定留存在了杨澄甫和吴鉴泉定型的拳架当中了。只要我们认认真真练好这趟拳架,就已经足够了。倘有一天我们的功夫远远超越了杨澄甫、吴鉴泉,再对他们所修定的拳架做些发展,那又另当别论。</P><br /><P>因此,那些所谓的“秘传”、“老架”们,大可以对他不与理睬,我看练“老架”的人也没有练得比杨澄甫厉害,李雅轩倒是练的“新架”,却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倘若“老架”一定比“新架”厉害,杨澄甫不会不传给杨守中吧?董英杰也没有练什么“老架”,郑曼青也没有。倒是一些名不见经传,又急于自立门户,在商品大潮中搞点什么的人一会儿一个“秘诀”、一会儿一个“秘传”,非把太极拳的面目抹得五麻六道不可,可怜的初学的爱好者,没有这个分辨能力,往往上当。我告诉你一个秘诀,凡是杨澄甫没有传给杨守中的,都是人家扬弃了的东西,你大可以不费工夫。太极拳本就难学,难就难在歧路太多,人生有限,切不可乱费工夫,错拜祖先。</P><br /><P>太极拳的理论本来已经很清楚,也没有什么没有公开的所谓“不传之秘”了。只要我们把前人的经验好好的体会,好好的研究,身体以力行,功夫就可以逐步上身。现在有些书籍把意念怎么走,气怎么走,劲怎么走分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复杂,惟恐他的理论不高深,惟恐别人能看得懂。把本来简单明了的事情搞得云里雾里。以我看,劲这样走,意那样走,他自己未必做得来。李雅轩讲,太极拳是抓大体,不找零件。只要你松开劲按老一辈的练法去运味就对了。在晚年,对太极拳的劲法,李雅轩也做了归纳。他说,<FONT color=#000000>太极拳只有两种</FONT><FONT color=#000000>劲,一个是空劲,一个是堵劲</FONT>。不要只看这两句话,这是一位宗师对其毕生经验的总结,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指南。这就是由博归约,这就是删繁就简,这才是对太极拳的发展提高。而不是象某些浅学之徒,功夫不到,乱添花样,贻误后学。</P><br /><P>其实,武派太极拳总结太极拳劲法,也不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种:打来劲,打回劲,打闷劲。也很精到。</P><br /><P>练太极拳,关键在精,而不在多。我们学唐诗,吃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0</FONT>首》也足够了。不要绕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0</FONT>首》去《全唐诗》里“寻根”,既吃力,又不智。杨澄甫、吴鉴泉为我们留下的架子就好比是《全唐诗》中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0</FONT>首》,简单易学,而且精华都在,是登堂入室的法门。</P><br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r /><p></FONT><br /><p><br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r /><p></FONT><br /><p><br /><P align=righ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4/17</FONT></P>

王建业 发表于 2005-9-1 15:21:00

有见解,不错.

PD5979 发表于 2005-9-2 17:29:00

说的有理.高.师傅教的架子,就够我练的.别的新架,老架,我水平有限,练不好.<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04.gif"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04.gif" />

xbtzww 发表于 2005-9-2 18:38:00

<P>有一点不能否认:杨家传出来的是真正的太极拳。</P>

李丰舟 发表于 2005-9-3 07:19:00

<P>阅.好!</P>

历史老人 发表于 2005-9-3 07:46:00

寿川的话,粗看好像是对的,但经不起推敲,充其量只说对了一半。

中土 发表于 2005-9-3 19:40:0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align=center border=0><br /><br /><TR><br /><TD class=title_b colSpan=2><br /><DIV class=title_b align=center></DIV></TD></TR><br /><TR><br /><TD class=title_m colSpan=2><br /><DIV class=title_m align=center></DIV></TD></TR><br /><TR><br /><TD class=Content3 colSpan=2><br /><DIV class=Content3 align=center></DIV></TD></TR><br /><TR><br /><TD colSpan=2 height=20></TD></TR><br /><TR><br /><TD class=content3 colSpan=2><br /><P>繁体字和简体字有人相互研究比较吗?</P><br /><P>太极拳与汉字同有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太极拳的韵味和内涵类似汉字,太极拳经过简化后,剩下一点圈圈弧弧.简单易学,为了易于普及而已!</P></TD></TR></TABLE><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3 20:23:32编辑过]</font></div>

五年半 发表于 2005-9-4 07:42:00

否定杨式老架博大精深的,鼓吹简化太极是精华的,无异于井底之蛙。

掤捋挤按 发表于 2005-9-5 10:37:00

<P>杨澄甫为什么简化,只要有点思考能力就能分析出来。大致有几个原因,</P><br /><P>一个是当时杨家教拳保守,教儿子,教徒弟,教一般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好东西当然不可能教给普通人了,简化的架子肯定去掉了很多关键,能出工夫的东西。</P><br /><P>二是为迎合当时社会的文人墨客学拳的需要,重养生,轻技击。去掉很多技击的东西,只是站在那比画下手。</P><br /><P>三是杨澄甫本身的原因,他当时很胖,体重200多斤,不可能再象年青时那样练拳,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杨澄甫年青时决不是练他后来简化的大架,杨当时已经工夫上身了,但他是杨家三代中工夫最差的,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什么打不过年青的万籁声,但对付那些文人墨客还是绰绰有余地。对一个工夫上身的人,哪怕是用简化24式也能把个普通人打翻,但是若是一个没有任何武术基础的人,去学简化的架子,不要说十年不出门,二十年,三十年也未必能出了门啊!</P><br /><P>李雅轩学得好,也是因为他有工夫底子,曾经学过外家拳,杨澄甫的厉害弟子基本都是曾经学过外家拳。。。</P><br /><P>象我等无任何武术基础的人,若是学简化的架子,可能穷一生的精力和时间、金钱,学到最后还是个操!就是健身,简化的架子也没老架子效果好,这个我有亲身体会,象我现在学的老杨式中架,只要认真去练,老师说三年多基本就能出工夫了。老师的徒弟中,有一位就是学了三年多,和学散打的特警对打,特警根本不是对手,特警每次出招都感觉被粘住,特别扭。我等很是羡慕啊!</P><br><br><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5 16:57:55编辑过]</font></div>

fengzh0126 发表于 2005-9-6 17:44:00

<P>太极拳的特点就是复杂。与拳击相比,就如同五轴联动机床和单轴机床的比较。</P><br />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繁简(原作者: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