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与太极拳的渊源
在中华武术中,太极拳以它独特的拳法拳术:刚柔相济而名扬四海。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倍受习武之人推崇。目前流传的各式太极拳中,以陈氏太极拳最为古老,也最负盛名。
陈氏太极拳是各派太极拳的始源。数百年来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在各式太极拳中,陈氏太极拳以它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节奏鲜明、松活弹抖、胸腰折叠、窜蹦跳跃为特点而独留,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太极拳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鸦片战争之前;后期是鸦片战争后到解放之前。前期太极拳的组成为单练的长拳和十三势与对练的推手;后期太极拳的组成为单练的十三势和对练的推手。后期虽然也有长拳,但已经不是前期长拳的原有面貌,而是杨家十三势的改编。那么陈氏太极拳长拳与戚继光拳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凡是练过太极拳的人,几乎都知道乾隆年间的太极拳家王宗岳在理论上的贡献。可是他没有把长拳的具体内容写在他的传谱里,只形容了“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在王宗岳之前的河南温县陈家沟长拳谱中,它的具体内容有一百单八势之多,各势动作没有一个雷同,练起来确如王宗岳形容的如同长江大海后浪赶前浪那样滔滔不绝。陈家沟长拳谱与明朝戚继光拳经相同的有二十九个势子,如:懒扎衣、井栏直入、伏虎势、雀地龙等。陈家沟长拳谱的歌诀完全和戚继光拳经相同的有:兽头势如牌挨近、当头炮势冲人怕等。由此可以证明陈氏太极拳的确是吸取了戚继光拳经中的部分内容。
戚继光不仅能够领兵打仗,也是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武术家,兵器制造家,不管是冷兵器戚家刀,还是火炮鸟铳。说起三十二势长拳可能未必熟悉。但是太极拳实际上最早的发源就来自长拳,太极拳早期也被称作长拳。如此戚继光才是中国近代真正的武圣,冷兵器火器的制作操作,拳法刀法的创建使用,阵法练法的改革创新,无与伦比的战绩是一个家族的荣耀也是中国传统武将的智慧与风范的集大成者。其带兵之才,变革之法,武器之精,为将风范,更是无出其右。戚继光于1561年秋在台州编著的武术名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记有“ 宋太祖三十二长拳、六步拳、猴拳、温家七十二行拳”等十多家名著于时的拳种,而无少林拳。只载有“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
《纪效新书》是明代著名平倭将领戚继光的军事著作,全书十八篇,成书于明嘉靖三十
九年(1560),刻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
戚继光戎马一生,他主要战斗生涯是在东南沿海进行平定倭寇(日本海盗)的战争,身经百战,屡创倭寇,直至平定。《纪效新书》是戚继光一生的战斗经验总结,有非常高的军事价值和历史价值。与倭寇的战斗是一场中国过去历史中从未遇到过的战争。倭寇是中国军队从未遇到过的特殊敌人。请看!《纪效新书》对倭寇的描写:“<长刀解>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并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戚继光发现,对付这样的敌人,中国传统武术,大有用场。用于军中,立转颓势。所以《纪效新书》一反过去历代兵书不谈拳法之惯例,专加一篇<拳经捷要篇>。《纪效新书》成书之初原本十四篇,故<拳经捷要篇>第十四列为末篇,戚氏在本篇注有:“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余力,则亦武门所当习。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
戚继光说:“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所以,人称<拳经捷要篇>为“拳经三十二势”。戚继光择取了那些拳呢?他列举了: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囮拳、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吕红八下、绵张短打、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青田棍法、杨氏枪法、巴子拳棍等。同时,列出了拳经三十二势各势的歌诀和代表拳势的绘图。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对后来的拳法影响巨大,尤其是太极拳,它构成了太极拳的原始框架。至今,各派太极拳的演练套路仍基本上保持了拳经三十二势传承的名称和格局不变。史料记载如此清楚,十分罕见。
《纪效新书》,除了记述拳法之外,还加有枪、刀、棍法。其中,包含了许多后来在太极拳中引用的技击原理和技法,如太极拳的八种技击方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些内容都包含在卷第十<长兵短用说篇>、卷第十二<短兵长用说篇>。
戚继光“择其善者三十二势”创编的拳经三十二势是有创造性的,其创造性表现在从那么多的拳种中选择出最好的三十二势。从其歌诀看,每势都是一种自成系统单独打法,有的甚至是组合打法。今天虽然不见其貌,仍可感觉其势,正如文中指出的“其势险,其节短”,给人以威!
在技击理论上,提出“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乘“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之机;“其进锐,其退速”;“不动如山,动如雷震”;又有“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这些理论都被后来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所采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