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太极 发表于 2014-12-4 21:12:41

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太极拳与关节损伤

本帖最后由 随缘太极 于 2014-12-4 21:15 编辑

       从媒体报道以及网络中,有许多的关于太极拳对膝关节是否有害的争论,其中有医学专家,有太极名家,然大家都热衷于追究有害或无害之争,而从中寻找关键原因以避免膝关节损伤,并以科学易懂的理论来说明指导,让太极拳运动造福人类的仍是少数,在此,希望国家和太极拳名家们能够牵头在这方面做出系统的研究,明确损伤的科学原因并做出合适指导,推进太极拳的发展。
       虽然我太极拳练习的时间不长,仍是门外汉,然对太极拳的热爱并不比大家低。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不吐不快,虽然可能会贻笑大方,但凭一腔热血,希望能抛砖引玉,为热爱的太极拳运动献出微不足道的力量。
       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太极拳,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太极拳,用科学的方法去练拳,这对太极拳进一步发展,走向国际是非常有利的,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持,要想得到广泛的支持是非常困难的。
   太极拳虽然神奇,但是它还不是神,它是不能违反科学规律的。违反规律就成了伪科学,有人因此“发明”了所谓的凌空劲,让外国朋友贻笑大方,严重损害了太极拳的声誉,让国人蒙羞。而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持,一味的认为太极拳运动对膝关节运动无害或有害亦是不正确的。
      有运动必然会产生摩擦,有摩擦必然会有磨损,只要在地球上,不管你是不是地球人,都无法逃脱这个规律。外太空没有空气,漂浮状态下也许可能不会出现磨损。而单位面积下,相同的光滑系数,决定磨损程度的关键因素就是承受的力量和速度。
       作为动物来说,自我修复和适应也是生存的重要特点,当磨损产生会后,人体会自我修复。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下,就会改造身体去适应。这些特点也是永远存在的。但是,如果磨损超过了自我修复的能力而且持续存在,那么,通常只有一个结果,进入病理状态并形成恶性循环,机体结构破坏。对年轻人而言,修复能力强,承受的磨损就强,而老年人修复能力有限,磨损超过耐受能力就会出现问题。在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的运动,可以有效的促进人体结果进化,使骨骼更坚强,预防骨质疏松,使关节软骨承受磨损能力、修复能力改善,韧带肌肉更结实有韧性,有利于防止意外受伤。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自己耐受范围内打太极拳。决定磨损的关键因素就是速度和力量。换句话说,用自己能耐受的速度和承受的力量打太极拳。
       速度越慢,磨损越少,速度慢还可以有利于关节转换平缓过渡,让膝关节承受的力量有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减少对膝关节的冲击。速度慢可以让肌肉的有氧运动比快速更有效率,持续的肌肉收缩对肌肉的力量和韧性改造更有效。历代太极名师非常重视桩功,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慢拳可以使呼吸悠长,有利于气息平缓,心情安宁,达到大和空,对侧重健康的人们来说,速度应该越慢越好,直到不出现关节疼痛。
       膝关节屈曲状态下承受的力量是直立位两到三倍,减少屈曲就可以减少磨损,许多太极名师老年时候拳架都打得很高,如杨振基等,看看视频就知道。架子低有低的好,它更适合技击的要求。对于侧重健身的老年人,架子就应该高,但跟慢不一样,膝关节不是伸得越直越好, 伸得太直就变成散步了,就失去锻炼的意义。要按自己的承受能力来决定架子高低。年纪越轻,骨和关节的韧性、修复能力越高,架子就可以低,年纪越高,架子就应该相应高点。但不论高低,实腿小腿都应该与地面垂直,这样,重心可以放在足跟上,减少关节负担。太极名家们从小就开始练拳,骨和关节的承受能力要远高于常人,我们不能以他们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个标准在哪里?当你打慢拳的时候,如果仍有膝关节疼痛,那么就把架子再高点,以不出现关节疼痛为准。那么打拳的动作标准重要吗?重要。但我认为对初学者来说,主要就是膝关节运动方向与足尖一致就可以了,而其他的方面非一朝一夕所能明白的。
      王西安前辈是陈氏太极拳四天王之一,因骨关节炎行关节手术治疗,因为这件事就认为太极拳运动伤膝关节是不当的,更不能说王西安前辈打的不是太极拳,王西安前辈是由于超负荷练拳,过于苛求自己才造成关节受影响的。汪永泉前辈年老时候只能够靠轮椅行动,也是一样的原因。过量过度练习太极拳对膝关节的影响是必然的,恰当的练习太极拳对膝关节是有益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以上的看法并没有经过实验验证,仅仅是个人的看法,并不能保证必然正确,仅仅是为了希望能有益于太极拳在这方面的发展,错误之处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正,以免误导他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太极拳与关节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