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保护武术文化遗产 二
武术文化遗产要得到真正的保护,必须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使其积极参与到武术活动中来。历史上,门派是武术传播的主要方式。当前,继续倡导武术门派,显然不符实际,但要批判地继承门派在武术发展中的作用,以拳种为依托,以协会为纽带,开展社区武术健身活动,加强武术练习者之问的联系与交流,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促进武术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教育,对武术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造成教育与传承脱节,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使中小学校成为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地,造成学校武术教学竞技化。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与高难动作抹杀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多年如一、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多数体育教师不能胜任正常的武术教学任务;以上诸多问题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境况。在学校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成为空话。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必须重视对青少年实施传承武术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保护意识。此外,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应联合组织力量,积极推进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使广大学生喜欢武术,积极主动地参与武术锻炼。 武术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研究者的专业指导和科学研究。从对濒危拳种的抢救,到对消亡拳种的搜集整理研究,再到优秀拳种的扶持振兴与开发利用,几乎保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研究者的参与和必要的理论指导。没有研究者的参与,仅仅凭借着良好的愿望与高涨的热情,很有可能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研究者要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生活为目标,去从事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以新编长拳为代表的现代竞技武术,在竞赛的主导作用之下,迅猛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武术活动形成强大的冲击。世代承袭的传统武术寻觅不到交流与认同的机会,纷纷抛弃传统,效法竞技。原生态的武术是武术发展的源泉,研究者要认真鉴别,探寻“原真性”的武术,维护武术传统。为促进武术的交流与传播,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对武术进行改造,编排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的套路,适应当代社会人们的健身需求。 武术运动管理者在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制定武术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武术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要整合全国的武术研究资源,加强对武术拳种的系统研究,加大研究成果的转化力度。建设国家武术博物馆,展现武术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进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教育。 20世纪80年代的武术挖掘、整理,是在国家体育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在地方各级体育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下,动员全国8000余名工作者,耗资100多万元,历时3年,开展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的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依靠政府,很难完成保护武术文化遗产这项艰巨的重任。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走政府与社会相结合之路,发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将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河南省中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的《中华武藏》,就是中国武术协会与企业合作,共同保护与开发武术文化遗产的典范。 武术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站在民族传统体育和世界体育文化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保护武术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保护武术传承者、培养武术传习者、发展武术练习者,在武术研究者的指导下,以管理者为主导,发动参与者,吸引投资者,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武术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郑州陈氏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www.tjczl.com 转(文章仅供参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