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钦 发表于 2015-8-29 21:21:22

8月7日访师伯黄德发有感

黄德发(生于1916年,1947年在上海外滩跟田兆麟学太极拳推手)现住芜湖。    今年(2015)8月7日我和秉渊兄(田兆麟之孙),胡兄(朝阳)携其两徒弟一起拜见了师伯。由于常年习武,师伯至今说话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对于田兆麟生平的有些不实之处,嘱咐要更正过来。我回来后也想了一段时间,尽管个人的力量很小,但还是要实事求是地写点东西。关于师爷田兆麟的生平,如果同时代的人介绍比较丰满。作为我来说,按辈分已经算第三代。一来没见过面,只是访问过跟师爷有过接触的,或跟师爷学过拳的师叔师伯们,各人所说的事件不一样,很难互证。二来我是跟田颖嘉(田兆麟二子)师父学的拳,闲聊时师父常嘱我有些事外面不益多说,免得生事。记得有一次(上世纪九十年代),师父曾从内屋拿出一本杨澄甫的体用全书,相片第一页是师爷田兆麟的全身像,其他人都是半身肖像,只是大小关系(安排是有讲究的)。有一页题词已撕下,“锻炼身心”是我见过的名人对太极拳题词还算妥貼的,署名里又有中正两字。至于为什么撕下?那是文革时怕被人发现,后果,你懂得。师爷作序中说的恩师,师父说是指杨健候,师爷和杨家的关系不一般。听师父说:爸爸(田兆麟)4岁就开始练马步,爷爷是四品武官,满族人。爷爷曾约好田兆麟以后跟杨健候学拳。过去武人常有自家小孩交由其他名师的,一来,学拳下苦功,怕自己难调教;二来嘛名师出高徒。师爷13岁就进杨家,是最好的年龄段,据说内功和功夫同身体的增长一起,可以事半功倍。田兆麟,字绍先。(1891年—1959年)。生于北京,兄妹四人,排行第二。大约在8岁时,其父宫中涉事,和长兄一起失联。从此家道中落。于是退学私塾,在友人的帮助下于自家门前(北京大栅栏处)设了个水果摊。杨建侯老先生因同其父有约,常有关注。听师父说,其父在13岁那年,是杨健候亲自上门同奶奶商量去杨家学拳的事宜,并认作养子。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太极拳多有分派,也有人哄抬师爷创田派。师父说父亲是这样回答的:我人是杨家的人,拳是杨家的拳,我创什么派啊。再说,我的功夫和杨健候恩师比起来,只是一个小指头,我创什么派啊。师父有个弟弟是南京林学院教授,现已作古。上世纪随同师父一起造访,那次到师叔家迎接我们的有个拳友,姓候,习武自家传,他听他父亲说,1912年南北比武是在鼓楼处搭的擂台,打擂台时他在场,人山人海。田兆麟那个厉害啊,一对一不说,几个一起上也不是对手,最后二十多人一起上,纷纷落下。现在想来,师父不愿生事的原因可能是,满族人,在民国后社会地位已降;1912年,袁世凯不愿离开北京老地盘去南京,找到杨健候,借比武,以北派胜利掌握话语权。辛亥革命百年时有好多文章,有回忆的,议论的,史料的,我留意过,关于1912年南北比武的背景好像无人提及。我想有关资料,档案馆、图书馆应该有吧。四品武官也该有档案吧。但是我没有能力查找。我还听说过北京图书馆有每秒16格的比武影片,一般人是调不到的。这次造访师伯,他说了两件事和师父说的有点互证。他说田兆麟的父亲是练通背拳的,和杨健候是拳友;说田兆麟13岁是前面吹着唢呐,隆重地去杨家的。说书童是外人的猜测与误解。至于“兆”子辈,有这一说。但我认为,是否是杨家家中此时正好有年龄相仿的去世以继,好像没有资料支持。黄德发师叔说,以前的事再不说出来,以后的人就更不知道了。有感于此,所以记录下来供拳友或有研究此历史的人做个资料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8月7日访师伯黄德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