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_gwo 发表于 2006-3-3 17:56: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zw_dq2005</I>在2006-3-3 11:44:00的发言:</B><BR><br /><P>现在传的太极主要是锻炼身体,据说当年杨澄浦大师定架时,就是将其拳架定位在健身上的。昨天几位练吴氏的朋友看完吴公仪的比赛录像后,都认为吴鉴泉不可能不将真传传给他的公子。那么有两种可能:一、吴公仪不肯在用架上下功夫,只是擅长推手,而仅靠推手是不能保证克敌制胜的;二、吴鉴泉位的太极拳用法的真传。另外,我们推测吴鉴泉的师兄王茂斋大师的功夫应该更全面。因为其再传(不知用的对否?)王培生、刘晚仓据说很厉害,其考证也较容易(王培生在80年代曾名镇东瀛,当时有报道;当然还有比其高的人,比如有网友介绍的牛胜先)。吴图南虽然是吴鉴泉的徒弟,但吴鉴泉又将杨少侯介绍给他当师傅,受到了据说相当严格的训练。</P><br /><P>不知对否?当然,我们的任务应该是练好自己所能学到的拳,仅掌握健身要领即是福份。</P></DIV><br /><p>吴鉴泉定架的初衷可能和杨澄浦一样,是为了健身。如果抱着二老的晚年架子不放,那练出功夫是比较难的了。能出功夫的架子,应该在吴鉴泉的师兄弟和吴的早期弟子中去寻找。

hufeia 发表于 2006-3-5 18:54:00

王茂斋大师的拳架或许更接近吴氏太极原来的面貌 (个人建议,不太肯定)。

liyiran 发表于 2006-5-18 02:29:00

<p>是应该给大家提个醒.练什么拳都要讲实战.现在应该来一个真正的武术擂台比赛,不管你用什么招,放到对方就好.感觉好多练太极拳的一到"乱战"就懵了.该警醒了!本人了解的王培生老先生就非常注重和其他拳种的过招交流.</p>

陈太极123 发表于 2006-5-18 09:20:00

当时功夫还不强。

pla748 发表于 2006-6-2 04:01:00

<p>各家拳法都有所长所短,不必分得太清楚!</p><p>主要还在练者的功夫!</p>

qfl2003 发表于 2006-6-15 13:44:00

<p>体用体用,练的、说的都是体啊。</p><p>用说得少。。</p><p></p>

长安一丁 发表于 2007-3-18 01:28:00

我觉得,吴公仪先生的功夫是有较高水平的。因为我的老师的老师曾经师承吴公仪先生,据我的老师讲,他老师1.6米多的身高,80余斤的体重,当年曾经以一个搂膝拗步将我的老师(1.84米身高,140余斤体重)打出10余米之外,撞到黄土夯成的院墙上,当场昏厥。可见功夫了得。

lzwmusic 发表于 2007-3-19 10:45:00

<font color="#ff3300">见招拆着</font>

DWJ 发表于 2009-6-21 14:55:00

<p>谢了楼主的转帖。</p><br /><p>国内生活安定,海外靠拳吃饭,国内苦练人可能比过去少了,</p><br /><p>练战结合的太少了。</p><br /><p>&nbsp;</p><br /><p>以下是太极初学者的一点浅见。</p><br /><p><u>&nbsp;这套吴式,好像着了魔一样学不下去。</u></p><br /><p>→ 太极拳理精深,在言传身教中,知识浅薄者难以体会及发扬传承。</p><br /><p>&nbsp;&nbsp;&nbsp;&nbsp; 内家拳嘛,苦练者3年不出门。</p><br /><p>&nbsp;</p><br /><p><font size="4"><u>揽雀尾这一招的关键在于右手用鹏劲回抽的时候,在太极中只是防守的一招,</u></font></p><br /><p>大虾的文章来看,你根本不懂并没有领会吴氏太极,据我所知揽雀尾动作中需要用到棚,粘,棌等劲,</p><br /><p>根本不是防守的一招,如运用得当,半招就可顺手牵羊。</p><br /><p>太极绝对是彼一动,我先动的进攻拳术。</p><br /><p>&nbsp;</p><br /><p>吴式太极拳有偏重练基本功的慢拳和偏重实战用法的老架快拳,还有散手,博大精深呀,兄弟。</p><br /><p>&nbsp;</p><br /><p>&nbsp;</p>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zt]吴式太极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