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太极拳松柔的本质 1
练太极拳者皆讲松柔。但是何谓松柔? 怎样才能入于松柔? 是习拳者需认真探究的问题。当今练太极拳者虽有千万之众, 但真能由松柔而至劲者却是凤毛麟角。故一搭手, 软硬僵者比比皆是, 有的虽然也能赢人, 但用的功夫与太极功夫并不相干。 于是有人又是"沉思", 又是"悲哀"。之所以如此, 其实正是人们过分注重了太极拳松柔的表象, 反倒忽略了松柔的真意。 何谓松? 松是指修为的方法, 是谓身心于规矩之中自然放松。何谓柔? 柔是指修为的结果, 是谓整劲能在周身隐而不发,自然转换。故不只规矩,不合规矩, 松无异于软。这种松, 于健身也许无害, 但于技击则不会松出什么究竟。何为规矩?形整也。如何求形整? "九要"也。即塌,提、扣、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只有在"九要"的基础上, 通过自然放松的心理暗示, 求以中和(使九要协调)方为至道。须知放松有窍∶外松肩胯, 内松胸腹。松肩胯以调形整, 松胸腹以生真气。松肩胯要与竖顶相合, 通过拳式渐使身体内各骨节间之窍节能自然松开。从而为习者能自然地运调形整打下基础。松胸腹乃任脉之理, 通过外形运作的动中求静以调息, 从而为习者产内动和胎息创造条件, 此为松之要义。而柔的本质是拳学进阶之暗劲, 其是整劲(刚劲)在体内的转换机制。整劲未声, 求柔则是奢求。倘若一个人尚不知整劲为何物, 谈何转换? 又能转换出些什么呢? 柔是将整劲(刚劲)寓于体内隐而不发循环转换于周身。故求柔需先知刚整, 而欲知刚整, 需先明形松意静之法。 由上知, 形松有两个要则, 其一是九要这个规矩, 其二是按照这个规矩通过松转开合身体的主要窍节使机体达到形整的目的。意静也有两个要则, 其一是心理上的恬淡宁静, 其二是胸腹要自然松开如涵一虚圆。太极拳所以始终要手如抱球,即此虚圆随拳式变化之形容也, 此亦为练精化气之道。当外俱形整内生真气, 两者相合时, 则内外如一, 刚整之劲自生, 明劲得矣。随着内气通过拳式逐渐打通奇经八脉, 而将此劲贯通周身。到此境地, 则周身一家、神气浑一, 寓刚整之劲于自然转换之中, 可谓练气化神, 暗柔之劲得矣。再向上用功夫, 通过拳式, 缓之悠之,形随意动, 则随着内气完全打通奇经八脉, 发动冲脉功能, 则由柔而入虚, 即由暗劲而阶及化劲。 总之,通过九要, 求以中和, 由松静至刚整, 再通过神气和化, 由刚整至暗柔, 最终达至空化。此为孙禄堂老先生早已揭示出的拳学进阶的不二法门。 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进阶, 皆不离此, 只因能历此经验者代不数人, 故今人多疑之, 良可慨也。 明劲、暗劲、化劲都是内劲, 三者表征着内劲由微渐著的不同发展阶段, 亦可谓是内外合一程度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作为内外合一这一能力的内在基础, 就是由拳式而产生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功夫。无此, 虽徒有形意、八卦、太极之表, 亦难入其里。故脱此进阶之梯, 去求松也罢、求柔也罢、求棉里裹铁也罢、求周身无处不太极也罢, 皆是水中捞月, 可望而不可及, 终归白费功夫。 郑州陈氏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www.tjczl.com 转(文章仅供参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