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能否技击? -- 简论太极拳的原理与意义 3
「理所当然,势所必然」,是明未清初大哲学家王夫之的著名命题,原本这是王夫之在研究历史时作出的结论,指历史发展的背后有一定的「理」,依循这个「理」,必然会发展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而这不可阻挡的「必然之势」,正好说明这「理」是「当然之理」。 这个命题同样适用于太极拳,「阴阳」的「当然之理」,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这二其实是不分的一」,简单「阴阳之理」,经多维重迭活动而衍生出「五行」、「八卦」之「势」。「阴阳」在空间的开展,也是分而不离,「阴阳」由一点,向两端相分成一线(即分开的一点不相离而仍然为一线),一线相分为一面,一面相分为一体,即几何上X、Y、Z轴的正负相分成三维立体,「阴阳」三维重迭成为「八卦」,代表立方空间,「卦」者挂也,「八卦」是挂在立方空间八个象限方位的名称,「八卦」的卦象与卦序的内涵,具体代表「阴阳」两两相「对待」的空间、与及阴阳变化在空间往复「流行」的时间序列(即「阴阳」的「对待」与「流行」意蕴)。「五行」是「阴阳」的运「行」,代表两端围绕中心的运动而形成一圆,这个圆因「阴阳」相分、相合的相克、相生作用,具体表现为「阴阳相生」旋转扩大及「阴阳相克」旋转缩小。「五行」、「八卦」二者外「圆」内「方」动态相合,代表立体螺旋扩大及螺旋缩小的循环,往复交替活动的生生不息之「势」。「阴阳」这既分又不分,又分又合其实是「阴阳相济」的表现,「阴阳」是「理」,阴阳」活动形成具体的「八卦」、「五行」形式是「势」。「阴阳」是中华先祖通过不断观察大自然,抽象归纳出来的万事万物的「当然之理」,能在身体上应用此「当然之理」,即能驱动身体,使身体四肢活动成为「必然之势」,既是「必然之势」,要阻挡也挡不了,达到「势」来不可挡的技击目的。通过以「理」造「势」,以「势」代力的神妙技击实效,更能明白中华先祖所归纳的「阴阳」之理,是「当然之理」。 拳谱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要学懂「长拳十三势」,须知「阴阳相济」之理,既明此「理」,以「理」造「势」,须在明白原理、与及把原理放在身体实践上多做功夫,明理是「悟」,实践是「证」,「悟」与「证」不可偏废,只努力练拳而不研究太极思维,是偏于「证」(大部分勤练太极拳者都是这样);多花精神在研究太极思维而练拳不足,是偏于「悟」(太极拳研究者大多如此),成效都不会好。「悟」与「证」其实互为因果,愈「悟」愈能「证」;愈「证」愈能「悟」,螺旋上升,不知不觉上一层楼又一层楼,不知老之将至矣!愈能掌握「当然之理」的「当然」,则愈能顺从「必然之势」的「必然」,因势利导。到底甚么是「当然」呢?「自然而然」、「本当如此」就是「当然」,而「理」是疏理、条理,把混浑一团疏理成清晰的一条一条,方便明白掌握,通过「理」可以简御繁,以纲领统摄全体。「理」只是容易明白的手段,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得「意」便可以忘「形」,「真理」是「无理」的,所以不能只在「理」上钻研,要跳出「理」外,回复到本然如此之「当然」,则自然的结果是「必然」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中庸》所谓:「尽性立命」,禅宗所指的:「明心见性」,「理所当然,势所必然」是也。 没有势为内涵,只有外形的操练,是太极操,不是太极拳,曰常我们见到的大部分是太极操,没有技击的功用,就是正式太极拳比赛,也多是有形无势;推手比赛,以用力顶牛为多。但太极操作为一种普及运动,既能保健,又能引起大众对太极拳的兴趣,未尝不好。风行全中国以致世界各大城市的,主要是易学易练的太极操,不是难明难练太极拳。但若真的有缘学懂太极拳,令人翻跌绝妙当然好玩,延年益寿自然有益,再能将阴阳五行理论,实践之于拳艺,渐能领悟太极思维的博大精深,明白自然之道。明乎其道,通事达理,了解世界大势,乐天知命,孜孜不倦,其乐无穷,不知老之将至,人生一大快事也。能否以武胜人,已毫不重要了。 郑州陈氏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www.tjczl.com 转(文章仅供参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