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心法(草稿)
(作者:道天同源)中国拳术分内家拳,外家拳。内功心法是相别于外家拳的标杆,它是内家拳核心。外家拳用的是肌肉力,只要硬练蛮练死练就行。内家拳用的是内气,练内气需要身心兼备,性命兼修。外家拳练坏最多是外伤,轻的伤着肌肉,重的伤筯断骨。内家拳练坏是走火入魔。走火入魔是什么样的?走火:身如火炽,火烧身,或是通身寒飕飕、冷颤颤,又或是忽热忽冷,有如患伤寒、疟疾。入魔:幻听幻觉,有如精神分裂症。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拳为三大内家拳。太极拳、心意拳有内功心法,八卦拳没有传出有武功心法。当年董海川逝世,他的徒弟们都为他立碑。但是,董海川徒弟二千多,没有哪个徒弟有内功心法。心意拳谱从它传出都带着武功心法的,且各派传抄拳谱一致,没有各自的创造。说明它从创拳起己有完整的体系,不能随便增减。现在的内家拳,每个人有每个人练法,各人练有各人的特点。现在各派拳都冠以“某氏拳”,以示正宗,以示商标。这是没有拳意,没有内家拳的主心骨。谁练谁一个样,个个人练法都不同。原因何在?没有武功心法。现代改拳最犀利的是王芗斋所创的意拳,每个人都能成为意拳拳论的一个创造者,每个人都能创出新的一派意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王芗斋的意拳本来就是东凑西拼出的,没有拳论中心,没有拳意主架,当然人人能各自出花样。一套拳论完整,能翻得花样出来吗?比如李洛能学心意拳改形意拳,也是改拳名不改谱。心意形意代代相传,能人倍出,有谁能改得了拳论?这就是心意拳谱的完整性,拳理深邃。太极拳杨露禅传出,杨家后代没有太极拳心法。杨家二代练的是太极拳,不是家传的拳。太极拳是脱胎于杨露禅内家拳的一套动功,是陈长兴、杨露禅拳系扬弃武功心法编造出来的一套拳路,它己经从武功向健身方向发展。班侯1837、健侯1839,他们十多岁正是鸦片战争,朝庭乱哄哄一片,太极拳运动己衰落。杨氏三代澄甫时,只有拳架,没有武功心法。杨澄甫传拳也只传架不传心法,他写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也没有武功心法部分,只有拳架。太极拳谱传出是李亦畲,李氏传抄原谱既今仍存。李亦畲传抄拳谱最让太极拳界称颂的是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后世还把王宗岳捧太极拳创始人或最重要传人。<太极拳论>也不是武功心法,是描述打太极拳模样和技战术。就是太极拳打出内劲来的拳架模样和太极拳技战术。只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算内功心法,这也是内功初始练法,不是高深内功心法。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拳论,是论拳,不是拳谱。论:文体形式。论,议也。——<韵术>王宗岳写的是拳论,这说明太极拳盛行后的作品。太极拳是杨露禅在京城技压群雄后才流行开来的,后世怎么把王宗岳当太极拳创拳人或杨露禅陈长兴上面传人?李亦畲传抄拳谱<打手要言>部分,这部分是太极拳武功心法。这些内功心法练法与内功运劲法混杂,没有次序、层次。应是在文人间辗转传抄,传抄者按自己意思编撰、添加。心意拳谱内功练法完整,次序分明,但现在能以拳谱练成内功?现在心意拳谱摆在哪里,为什么没有人练出内功来?内功拳师断层之故也。内功需要身传口授,不是文字能表达的。特别在内功层次,步步惊心,稍为练偏就走火入魔。气功热时那么多出偏,那么多走火入魔,那么多人练死,就是心法练法偏离正宗。气功还是有病患的人练,有病患的人气弱,气弱较难出偏、走火入魔。没有练出气来,是不会出偏、走火入魔的。练武功的人体质好,气量厚,容易练出内气。没有师父的步步引领,连门没有入就走偏的。民国以前心意拳(形意拳)为什么能传那么多能打的?就是心意拳(形意拳)师徒传承,代代相传。相较于太极拳就没有这样的传承。杨禄禅也传了一些人,但这些传人是皇家、贵族、士大夫、文人,他们练拳玩玩的或是附庸风雅,不是真的练家子。那些附会班侯健侯的所谓传人,各自写有拳谱,但没有一个拳谱有武功心法。一、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对太极的描述,引自宋周敬颐<太极图>。)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这是太极拳盘架子的要求,以及拳意要求。)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太极推手技战术,这些战术一直影响着太极推手的训练和比赛。可惜后世没有内功,做这些不到。不过,这也是以动作来应付,不是内功表现。动作是外功,内气是内功。八十年代的太极推手比赛变成摔跤运动的蛮力比赛,后来不得不叫停。用动作化力解力是外门功夫,以内气化力卸力才是内功。)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这是拳理,也是练拳哲学。这段写出内功具体功象,与李仲轩的<形意拳化象>所说的出内功情景有差距。只是概括,没有像李仲轩老人那样把内力状况具体描述出来。)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内功心法,虚领顶劲和含胸拔背相辅相承,是内丹术的身姿基本要求。气沉丹田使很多人以呼吸之气下压小腹,另外练气功的也用意引气下丹田,附会气沉丹田。实则是做到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自然就会沉于丹田聚拢、酝酿、环流。)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是盘太极架子要求,盘架行拳的拳意。后世太极拳追求这样练法,但没有打出内气,终难以达到这样的盘拳走架风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功成的功夫程度和功能。)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阐述外家拳的情况,是常人所力,与内家拳专门训练出来不同。)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经内家拳练出的功夫,与众不同,与外门不同的用力方式。)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太极拳盘架子功成的样子,太极拳功力。)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练拳练错拳意,不分阴阳,练不出功夫。从这段话可以看得出,作者写该拳论时,太极拳己普及。很多人在练,出现练拳误区。练拳不分阴阳,不明拳理,造成几年努力得来是空架子。如果是创拳的拳论,就不会说有人练了几年也打不了人了。同时,内家拳是师带徒的口授身传,师父天天在指导、纠功,是不会练错的。练了几年也练不出功夫来,说明该拳当时很多人在自学。连武禹襄开始也是自学,后在陈清平哪里学拳一个月。这与现代学太极拳相同,现代太极拳班也是半个月一个月就教会,然后回去自练。现代学太极拳一个星期一个月的拳架练了几年几十年不也是率自被人制?一身空拳,没有内劲,那有不被人制?杨露禅却是三下陈家沟,长年驻在陈家沟学拳,练拳十几年才出师。如果作者是师父口授身传出来的,是不会写出这样的话来的。从作者描述的太极拳盘架子,总像是从旁看着的。也就是作者看到高手练太极拳、高手太极推手,描写高手练太极拳的模样和推手实战。作者把数年不出功夫归究于双重造成的,即不分阴阳,这是言过其实的。就是太极拳现传的套路,也是很多双重的。比如起式的双脚平行站立,二手同时抬起。双手双脚都是平衡的,不分阴阳的。揽雀尾手部也是平行向外推出,没有阴阳之分。如封似闭双手平行推出,十字手双掌相同方向,这些架式都没有阴阳之分。杨班侯小架、武式架很多双手双脚平行动作,这也是双重。可以说仅仅凭传出的太极拳套路练是不可能练高深内功来的,太极拳应还有桩功,只是没有传下来。而王宗岳<太极拳论>显然只是写的太极拳套路,没有桩功的描写。)欲避此病,须知阴阳。(拳理,意即太极理论)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太极推手状况,这也是利用动作,利用脚步来化力卸劲。不是内功粘依,附髓。描述的不是内功推手状况,是外门功夫。粘功在<打手要言>重复出现,说明太极推手大家常这么玩走化。文人把决胜负的摔扑玩成轻柔走化,摸手摸脚的太极推手。)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理论,用空洞的太极理论说拳,让人觉得玄虚。)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内功入门说,但进入内功门坎并不是懂太极理论就行。“黙识揣摩”显然是从“势势存心揆用意”脱胎而来,这也说明<十三势歌>比王宗岳<太极拳论>早。同时王宗岳也把“揆”字当“揣摩”解,把打拳弄成揣摩。后世没有人把“黙识揣摩”与“势势存心揆用意”联系起来,是大多人认为<十三势歌>是武禹襄作品,不可能王宗岳借鉴武禹襄的。但是,也没有人把王宗岳的“黙识揣摩”被武禹襄总结成“势势存心揆用意”,即没有人把它们联系起来。但是,把“揆”字解成揣摩,比较显然的“黙识揣摩”是从“势势存心揆用意”引申出来。把“势势存心揆用意”提炼成“黙识揣摩”显示王宗岳的文字创词功力,同时也表现出文人写拳的空洞,纸上谈兵风格。这里王宗岳不仅解错字,还领会错拳意。打拳架怎么能边打边揣摩?不能的嘛。所以“势势存心揆用意”后世很少人解,“黙识揣摩”后世也很少人解,有些人干脆把“势势存心揆用意”改成“势势揆心须用意”。内功越高,越掉意,意识越淡化。高深内功并不能“从心所欲”,收放自如,想发就能放,这是没有内功的人想象到这样的。显然王宗岳把“势势存心揆用意”理解成揣摩着怎么用意,这是把意能生内气意能生力拳理苗头,这种后世发挥到极致的意化能量拳理,从王宗岳拳论就开始有端倪了。)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太极推手战术,显然以吨位,体重去逼人、撞人,摔跤技术演化来的。这种战术在打<手要言>重复出现,说明<打手要言>早于<太极拳论>。)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这是拳理,描述太极拳拳理)
整部<太极拳论>阐述的内容:一、阐述太极原理,此哲学理论直接秉承周敬颐<太极图>二、阐述太极拳行拳走架拳意、模样,整部太极拳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行拳走架和太极拳功夫的这二部分。王氏描述的太极拳盘架走拳现代太极拳界做不出来了,因为现代太极拳界盘架行拳打的是空架子,不带气。陈斯坦打的<八十八式>、<四十八式>有些行云流水,拳气绵绵的影子。该二拳套应是同时间录得,陈在行拳时,心神安定、静凝,所以打出有些拳气。陈的其它拳架视频没有这种拳气,应是短暂一段时间自己揣摩出拳气。陈师从李德印,李氏拳架没有拳气,说明陈的拳气是自悟。如果李德印懂拳气,必然会指导陈拳的拳气越练越精,越练越像<太极拳论>拳架拳意。陈斯坦拳架四肢掤着拙劲,这种掤着肌肉打拳方式可直追杨澄甫,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拍的那些拳照,就是掤着肌肉,看是好看,但拳气给掤没了。然后陈式太极拳盘架要求是掤着手指,掤着身段。杨氏别的拳路却不掤身段,说明这种掤肌肉打拳方式是杨澄甫自己弄出来的,不是出自家传,目的是为了好看。把太极拳的精髓放松身心给抹掉了,那样连拳气也打不出来,别说练出内功来了。太极拳的身姿要求非常具体,是松通筋骨好方式。太极拳与心意拳没有交集,但是身姿要求有很多相同,说明它们是同源于丹道。内家拳的身姿要求目的是松活筋骨,形松意静,意静气生。杨式有个李雅轩派,他的拳派宗旨是大松大软。看李派练拳,松得要掉下地去。松松垮垮,松松散散。但是,该派也没有见有内功人物出现,李派也没有内功心法,就是雅轩派只注重到松形体,没有松到神意。松形目的是松神,形松神松,气才生出。形松神不松,气仍是不出来的。“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就是这个道理。一、 描绘太极拳功力,这部分写的最精采。“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平准:秆秤,现在不准用了,所以现在很少人能看得到秆秤称重。秆秤称重,秤秆、称锤、重物三位一体保持平衡,如果把这种平衡悬挂着,一天一夜也不会散架。但是,只要有风吹、蝇虫、羽毛掉到三位任何地方都会打破整个平衡。太极功夫练出来后,就像平准,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就能暴起反击。后世孙禄堂描述内家拳功夫“有感而发”,也就是有些微感应,就能反击,大致就是这种情景。二、太极推手“察四两拨千斤之句”。这句话显然抄录别处,因为它写着是“之句”,就说明不是作者所创,如作者所创,会写成“之能”。在沈寿点校的<太极拳谱>,“四两拨千斤”加了引号,<打手歌>里也有“牵动四两拨千斤”。这也说明“四两拨千斤”是当时摔扑界或太极推手界普遍说法,己成业界常用语。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引进落空这些是摔扑、太极推手用力法。凡搏击术是不会这样用力,因为搏击都是致人于命或制服对手。比如拳击打法有这样的技战术没有?中国外门拳法、别派内家拳法都没有这样的打法。只有摔扑才有借力打力,引力落空,因为摔扑目的是使对方倒地。摔扑有二种打法,一是斗力大,用蛮力摔倒、扳倒对方。一种是用技巧,用巧力引对方力落空倒地。这就是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所以,四两拨千斤应该是当时摔扑界普遍说法,就是不是摔扑说法,也应是太极推手常用说法,常用技巧。三、行拳走架外形和拳意,这样拳意内涵一样影响着后世打太极套路方式。四、太极拳理,包括武功心法。短短的350多字,就阐述那么多内容,所以是一篇精简的论述太极拳的论文。不是一篇内功心法,不是系统拳谱。太极拳界把<太极拳论>奉为拳经,经典。这是太极拳脱离了武功,盘练的是空架式。它多是在文人官宦群体流行,没有武人把它当武功练。
十三势的疑虑
郝和抄本第一篇<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第二篇<十三势架>,然后<身法><刀法><枪法>。接着<十三势>,然后<十三势行工歌诀>。<打手要言>第一个“解曰”,也是解十三势歌,李亦畲自存本篇题是<十三势歌行工解>。这里多处出现“十三势”,这个“十三势”是什么?第二篇是拳式名称,这些拳式名称一直流传到现代。它的篇题是<十三势架>,却不是太极拳。<十三势>名取自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按李亦畲抄出的<十三势架>名与<拳经三十二势>名对比。相同势名有:懒扎衣、单鞭、金(更)鸡独立、高探马势名相近有:伏虎势、跨虎势、虎靠势(抱虎归山),括符为太极拳式名。雁翅势(白鹅亮翅),掂肘势(肘底看锤)等,括符为太极拳架式名。“十三势一名长拳”,是借鉴“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可以看得出<十三势架>、<十三势>、<十三势行工歌>、<十三势歌行工解>、<打手歌>这五篇是一个人的作品。作者参照了戚继光的拳经,编写了十三势架,这说明该作者有<纪效新书>这部书,是位纸上谈兵的文人。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有没有<纪效新书>?看他们的拳论,没有<纪效新书>痕迹。嫌疑是《拳经捷要篇》有“精妙莫测”,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精微巧妙”。词语有些相近,是李亦畲借鉴的还是自创?观李亦畲的拳论,没有<纪效新书>的词语。李亦畲应没有<纪效新书>这部书,如有这部书,在他拳论里会有相似的词语的。《拳经捷要篇》里写了好多打法,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写的也很多打法,但是没有《拳经捷要篇》里的打法。<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反是抄<太极拳论>、<打手要言>中的打法以及自己臆想的一些打法。李亦畲应是一生没有打过架,才会臆造出那些傻瓜打法来。要是谁真的按照他说那么去打架,不被打成扑街满地找牙?“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这算什么力?就是常力。“非关学力而有为也”,与内家劲无关。踏着一个球,别人去争这个球。你想往前去这个踢球,他把球往自己身拨前。你踢空,就会后跌。你想往前踩踏来争取,他往前一送。你踩到球,就站立不稳,往前跌。现在看那些职业足球赛,不是总有这些现象?这没有什么内家功力在里头的。李亦畲传抄出的拳谱:第一部分是杨露禅传拳时的口语口诀提炼出来的武功心法和临阵运劲法。第二部分是杨露禅传出的动功向太极拳发展的盘拳走架标准。第三部分是文人根据<拳经三十二势>编撰<十三势>拳谱拳论。第四部分王宗岳<太极拳论>。第五部分武禹襄、李亦畲拳论。这些拳谱、口语口诀,应该在杨露禅传拳兴盛时在京城竞相传抄。后来摔扑斗胜衰落,就逐渐消失。到武禹襄的手,己经没有什么人练这门拳了。拳谱拳论也传抄得物是人非,颠三倒四,早已失去原来的风貌。从李亦畲抄本里,最早应是杨露禅口语口诀,就是<打手要言>里的主要内容,然后是<打手要言>里的太极拳盘拳走架标准,这时杨露禅动功往太极拳发展。然后是<十三势>,十三势是文人根据《拳经捷要篇》硬凑的架式和拳名。但<十三势行功歌>有杨露禅口语口诀拼凑成歌诀,也是对内功的流传有功。十三势和太极拳是杨露禅动功的发展,二种叫法都改了拳。十三势往健身方向改,太极拳往行拳走架标准改。谁先谁后,根据<十三势行工歌>内容有虚实字眼,应是太极拳先。然后是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解>。传承时间顺序:杨露禅口语口诀<打手要言>——太极拳——十三势——太极拳论——太极拳解李亦畲抄本正好倒着传抄,李亦畲为什么倒着抄?应是武禹襄这么编撰,这涉及到拳派辈份问题。武禹襄对杨露禅有气,就不肯把太极拳脱胎于陈杨拳学,反把陈杨弄成练的是太极拳。为什么有人会去把杨露禅传出的内家拳创编成<太极拳>、<十三势>?这说明杨露禅传出的这门拳术没有名称,如果杨露禅有这门拳的名称,是不会有人去根据太极哲学、<拳经三十二势>编出太极拳、<十三势>这些拳名来的。试想杨露禅凭此拳打遍天下,他传出的拳有名称,谁敢去篡改它的名称?就是有人去改它的名,也没有人信,没有人去传抄去传它的名。谁也会听杨露禅说的名而不会去听篡改者安的名。李亦畲传抄出的拳谱一门拳两条名,拳名还差很远。不像心意拳、形意拳也是一门拳两条名,但它们名字相近。这也说明各人玩拳各人安名,反正杨露禅的拳没有名,我想安什么名就安什么名。不过,看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当时更多人推崇用太极拳。毕竟<十三势>抄袭<拳经三十二势>,抄别人的不光彩。拳名也没有太极拳响亮,所以既是现在人们也是喜欢太极拳这条名。杨露禅是武人,他的目的是擂台上的胜利。管它安什么名,他觉得能打赢的拳就是好拳,安的名怎么响亮打不赢也没有什么用。所以,那些文人怎么去传抄,怎么去安名,武林史中都没有杨露禅干涉的话题。比如现在很多人去改拳改招式名,那些原拳主就不肯,公开遣责。因为现在的拳不讲打了,讲名头,讲传承。像现代那些拳击、自由搏击的训练会去安自己的名?训练泰森、帕奎奥的教练会为自己的训练方法安名?没有的事。因为他们目的是擂台胜利,不是传播自己的训练方法。比如格雷斯家族利用日本柔击训练方法在UFC擂台胜利,那些传播者就给他们的训练方法安上巴西柔道名字。格雷斯家族是对这种训练方法不屑去安什么名的,他们的目的是擂台赛上的胜利。传播者为了招揽学员,才会去进行包装的。所以,在陈长兴这一脉内家拳是没有名称的,到杨露禅在京城打出名头来。皇家、贵族、士大夫、职业摔扑手竞相学拳,逐渐才有文人给这门拳安名字,写拳诀拳歌拳论。李亦畲传抄的拳谱应该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一种,还应该有不同的抄本,只是消失了。不过,流行于现代的太极拳架却是十三势架,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杨登甫这一条传承线路架势都是十三势套路。它们的拳架名相同,动作大同小异。
太极拳源流考太极拳,由杨露禅在陈家沟陈长兴学得的内家拳,在京城技压群雄,吸附京城皇家、贵族、士大夫、专业摔扑手等竞相学拳,然后这派拳才出名。经过文人改造,逐渐形成后来的太极拳。太极拳只有一路拳套,但是,内家拳不止拳套一门训练手法。有卧功、坐功、桩功、单把式、动功等等。所以,太极拳不是杨露禅内家拳的全部,只是杨露禅传出内家拳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内家拳武功心法,所有的拳式都是为了实现武功心法。就是动功、静功目的是为武功心法服务。比如盘坐,就是更好放松心神。不是盘坐更好出气,出功夫。心不静,神意不空,像瑜珈、印度那些盘坐比赛,不是一种只有架子,没有内功?瑜珈、印度盘坐比赛架子难度够高吧,我们能听到他们有内功?有经脉流动?就是他们做的是架式,没有心神的松静。武功心法是什么?就是练拳心法,发劲心法二种。练拳的心法就是秉承内丹术的修炼宗旨:松静自然、无为。发劲心法就是运气化劲,以心运气,以气化力。现代太极拳流派无穷无尽,真正代表太极拳套路是杨式、武式。杨武二路拳套大同小异,说明是一脉相承。杨露禅传出的内家拳应该没有名称,后来经文人士大夫的传布,就有了“十三势”名,后来较流行用名应是“太极拳”。这从王宗岳<太极拳论>可以看得出,当时很多人在练太极拳,才有王宗岳论拳、说拳的论文出来。从王宗岳<太极拳论>里也能看到当时太极拳盛行,所以才有“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这样的话。那么,为什么静功部分没有流传下来?为什么李亦畲抄出拳谱没有静功部分?根据李亦畲<五字诀>“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李亦畲说到“静”,但他说的这个“静”不静功,是行拳走架的心要静,与内家拳的静功无关。李亦畲写了四篇拳学文章,没有一篇涉及到静功方面。如他学了静功,是必然会写的。他与王宗岳、武禹襄不同,王武俩人藏头隐尾各自就只一篇拳论。李亦畲拳论较系统,从太极拳来历到练拳要素、行拳走架、推手等。如果他学了静功部分,是必然会写出来的。内家拳与外家拳不同范畴:“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戚继光<拳经捷要>根据戚继光所说的外家拳,只是“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流传到我们现在的外家拳也是一样,功能也只是松活筋骨,并不能上擂台。现代各种擂台赛,那些竞技套路运动员能上去?杨露禅就凭内家拳横扫京城摔扑手,说明内家拳能上擂台。内家拳训练重要部分是静功,它练的是内功,内功终极功能是静。静到什么程度?就是呼吸系统停止。这种功能是动物本能,比如一些动物的冬眠、夏眠,是新陈代谢减缓或停止,现代的微温技术把鱼虾冰冻让它们停止新陈代谢,解冻后鱼虾又活过来。人类是动物,所以人类也有停止新陈代谢一段时间又能转为正常新陈代谢这种功能。这种功能人类需要通过修炼才能达到,这就是中国远古传下来的修炼术。古代根据这些修炼术创造内丹术,到近代发展到内家拳。所以,静功方面是内家拳的重点,动功是静功的辅助。从杨露禅传下的口语口诀也能看得出他的内功达到天人合一境界。陈长兴传出的内家拳到李亦畲,静功部分就没有了。比陈长兴(1771—1853)稍早的戴隆邦(约1713——1803)传出的心意拳,静功部分得以传承到今。山西祁县心意拳这一脉有入门三年桩俗定。不过流传到现代,心意拳、形意拳也没有什么人去站桩。单把式变成套路,然后套路越来越花梢,明劲越来越强劲,己经失去内家拳的宗旨了。心意拳那些桩功、静功部分好在有拳谱传承,要不,也会像陈杨内家拳那样消失。陈长兴这一脉内家拳,应该是几代传承都是武人,他们不通文墨。连陈长兴、杨露禅都应不通文墨,所以他们也没有留下拳谱。到了杨露禅在京城技压群雄,那些皇家、贵族、士大夫竞相向杨露禅学拳,才有文人记录杨露禅传拳的那些口语口诀。我们看那些口语口诀,朴实无华,没有哲学理论,没有丹道、中医术语,最纯净的拳学。没有沾染一点玄理学说,就拳论拳,就事论事。因为陈长兴、杨露禅不通文墨,他们这脉内家拳既没有拳名,也没有拳谱。有些文人就根据<拳经三十二势>创作了<十三势>,但是更多文人觉得这套拳与太极理论相近似,就叫它太极拳,这就有王宗岳<太极拳论>。文人是玩拳耍拳,他们不会真正落心落力去练拳。所以,他们把杨露禅传出的内家拳最重要静功部分丢弃掉,把单练式串联成套路来玩耍。文人心杂,难耐寂寞,心高气傲,“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会去练静功?现代写拳千千万万,有哪个人肯静心站桩一日?连心意拳、形意拳的静功部分都逐渐消亡。这就是文人在玩拳,没有真正武人去练拳。杨露禅传拳千千万万,没有一个真正传人。静功部分在他传出就己经失却,因为学拳的人不是真的要练出内功。杨露禅内功兴盛时期也不长,只有十多年,到鸦片战争(1840年)就开始衰落。清朝政衰落,皇宫玩艺也消失,摔扑斗胜就再也玩不下去了。人都是功利的,不能获利的技艺是很少去钻研的。何况内家拳守则多,本来难练,难坚持。在它兴盛时期杨露禅没有找到传人,在它衰败时就更难找到传人了。陈长兴这一脉内家拳到杨露禅就失传,流传下来的是一阕动功。所幸杨露禅传拳的口语口诀传下来,可窥探他这脉内家拳的风采。这说明杨露禅传拳时不是叫太极拳,也不叫十三势。太极拳流传下的是套路,不是像心意拳那样是单式拳把,即心意把,一个个把式不连贯。太极拳的原始面目与心意拳应该差不多,单个把式的。后来杨露禅传拳后,一些文人士大夫把它串联起来打,并把每个拳式安上名称,以较好记忆,较好传拳。因为文人士大夫喜欢教导人,为了学者较好学拳,就编上各拳式名称。这像心意拳也一样,也是一个个单把式的。到形意拳时,练的人多了,就出现形意五行拳套路,也是从那些心意单把式串联起来的。现在的沪式心意拳不是单把式串联起来,打成套路。我们看武派太极拳,还有明显单把式痕迹。它的手形动作很多不变不动,就是身动、脚动,手形也不动。也不是一动无有不动,从腿到腰到手无有不动。它也很多停顿,像串联不利索一样。武式手形为什么很多式不动?这应该是桩功演化成的。比如起式,两掌相对抱球状,脚动、身动、转身,手不动,其手形如心意拳的浑元桩。心意拳有十二桩功,祁县的心意拳有入门三年桩之要求。丹道峨眉十二桩也是桩功组成,后来也演变成半套路动功。说明丹道以桩功为主,演变为内家拳也是以桩功为主。太极拳为什么没有桩功了?杨露禅传出的应有桩功,后来一些文人士大夫为了练功喜好,把桩功、单势架串联成套路来打,这样打把式,比站桩练着爽,有趣。
陈长兴有牌位先生之称,按陈家沟传说,陈长兴是在闹市站着,潮水般的人流冲不动他,像牌位一样屹立不倒。其实陈家沟没有闹市,就是一个人站在闹市,人群涌动,如不是惊动,造成踩踏,站着一个人在哪里也不会有人去推他、冲他的,只会认为那是一个神经货、痴线佬站在哪里。而闹市人群受惊吓,造成惊慌失措汹涌冲撞,就是石碑立在哪里也会被冲倒,何况人。任谁练成什么武功也挡不住惊恐人群冲动的,人的能力有限,不是大树,不是插入地下的石碑。应该是陈长兴常在练桩功,站在哪里一个钟头几个钟头一动不动,像个牌位一样。陈家沟祖传练的是外家拳、少林派,外家拳以动为要。看着陈长兴离经叛祖练法,以静为主。陈氏族人就送他个牌位外号,意思像死人的牌位一样立在哪里一动不会动。像南方骂蠢人不会动如一碌葛(蕃薯)一样,死人的牌位,这是很贬义的。后来杨露禅在京城打出名头来,陈氏族人才知陈长兴练的拳厉害。就不敢小看他,在牌位后面加先生两字,以示尊敬他。网上也有人提出陈长兴的“牌位先生”是讽刺,在太极拳吧这位仁兄的马甲被封号。说明太极拳界对陈长兴“牌位先生”这外号忌讳,不容有人真正去确认它。文人只是耍拳,又不是真练武功,这样连着打舒畅、爽快。且在杨露禅时期,己经有文人把它当成健身运动。比如<十三势歌诀>,就含有健身的歌诀。现代赵堡太极拳与陈式套路相近,应是参照陈式套路改篇成的。陈家沟应该失传陈长兴的内家拳,如果有流传下来,应该不叫太极拳。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学自郝和(郝为真),孙氏太极拳很多两掌相对动作,这些两掌相对动作应是原始武式太极拳所有。这些两掌相对应很有桩功味道,应该是桩功演化出来的。它的双掌相对桩功式样更像,其它动作与杨式很多相同,应兼备了杨式套路动作。
看孙禄堂这些太极拳动作,是不是像桩功。永年还有一派杨班侯小架,与武式、孙式相近,也是很多对掌,两掌相对,两手平行,手不动身动。它的对掌,两手平行的动作比武式、孙式更多。更像桩架或单把式串联起来的拳套,这应较接近杨露禅传出拳架变种。但这应不是杨露禅真传,杨露禅真传应是静功(坐功、桩架),动功(单把式)。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太极拳释名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 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 坎、离 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 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
郝和本影印截图以及抄本文章排序。<太极拳谱>沈寿点校考译本,在十三势歌校记(二)一般认为:此篇与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等四篇,系清代山西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谱一书的组成部分,均为王宗岳所著。打手歌校记(二)打手歌是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四篇原文之一,其作者为王宗岳,最早是没有争议的。后经唐豪考据认为:其中打手歌当系王宗岳据前人著作润改而成,其理由为陈家沟有四句及六句打手歌。在<太极拳谱>沈寿点校考释本,太极拳释名(郝和本没有这篇题,是十三势篇题,见截图)、十三势歌、打手歌冠名为王宗岳。首先,我们弄清楚为什么这四篇是王宗岳的作品?其为王宗岳作品依据是什么?王宗岳作品最早传抄出是李亦畲,有老三本老五本之说。郝和本文章序列:山右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架、身法、刀法、枪法、十三势(李本“太极拳释名)、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沈寿本十三势行功解)、解曰(沈寿本太极拳论要解)、又曰、又曰、又曰,然后是禹襄武氏并识。按说,李亦畲抄本是太极拳论最早版本,郝和本只有<太极拳>署了王宗岳的名,其它篇章都没有署名。怎么太极拳释名、十三势歌、打手歌成了王宗岳作品?查启轩本此三篇也没有王宗岳署名。从<太极拳释名>、<十三势歌>、<打手歌>这三篇与<太极拳论>很容易看得出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从行文的文风容易看得出,但文风需要文学素养高才能看得出。最明确、浅显的,三篇与<太极拳>没有相同的字眼。<十三势歌>与<太极拳论>最接近的字眼是动静、虚实,但是,<太极拳论>没有动静、虚实这二个词。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它们与动静、虚实表达意思差很远。
一般来说,同一个人写的作品,会有相同、相似的字眼、词汇。特别是描述同一件东西,论证同一论点,会产生相同、相似的字眼或词组。比如后面通俗指的武禹襄(存疑,后面论证)作品<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应该不用很高文学素养的人都能看得出是一个人的作品。不仅它们很多重复字眼,重复词组,论点论据也很多重复、相似。我们看<太极拳释名>与<打手歌>有相同的字眼,这应是一个人写的应无疑。<太极拳释名>与<十三势歌>除了有“十三势”三个字相同,文风不同,也没有相同相似的词组、字眼,很难看得出它们是一个人的作品。谁的作品己无从探究,探究这些意义也不大。郝和本、启轩本第一篇“山右王宗岳太极拳”,接着就是“十三势架”,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架名。而郝和本、启轩本十三势架却有五十三架式,不止十三个架式。就是现代简化太极拳,最少也是24式,怎么简也简不到十三式。太极拳释名:一名十三势。……十三势者,掤、 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并不是势,是用力方法。“进、退、顾、盼、定”还可以说得上势。势:姿势。十三势,十三架式,显然就是十三个架势、架式,也就是十三个姿势。按说太极拳套路不应该叫势,因为它是“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而且太极拳套路打起来行云流水,绵连不绝。不像心意拳有单练的各个把式,心意拳这些把式叫势、势架还说得过去。比如现代太极拳就没有“势架”说法,以“式”来表达。这也说明李亦畲传抄出的“势”名与太极拳套路不相符,后人抛弃这种表达措词。观武禹襄学拳经历,并不是承传杨露禅。1、“旋里后,市诸同好”。这应不是杨露禅学拳回来的情景,应该是在京城打出来回乡的情景。杨露禅肯定没有在广府传过拳,也不可能在广府比武。广府是个小地方,当时武风不浓,也没有什么擂台赛,摔扑场,杨露禅不会在广府展露武功的。如果杨露禅在广府传过拳,禹襄就是在杨露禅哪里学不到,也能在杨露禅传人哪里学到,就不用舍近求远去赵堡陈清平哪里学拳。2、禹襄学拳应不专,“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因公差顺道到陈清平处学拳,且学拳只一个多月。这就是现代学太极拳,学的就是一套拳架,没有内功练法。这样能“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杨露禅专程三下陈家沟,学拳十几年。学拳意志毅力和时间都相差甚远。3、禹襄应对杨露禅不肯传拳于他心中有气,然后把这些气传给李亦畲。郝和本“我郡南关杨某”,这么写不是污辱?杨露禅是太极拳创始母拳人。李亦畲自存本写的是“我郡南关杨君”,是否他故意把这种气往下传?武李派写的拳史都是猛踩猛损杨露禅。露禅送班侯到禹襄处读书,露禅是汝清介绍入端王府教拳等等。现在更出现杨露禅与禹襄比武不敌,去陈家沟学拳三次才胜禹襄。
三、王宗岳其人王宗岳这个人,在太极拳界是了不起人物。顾留馨:各流派太极拳都把王宗岳《太极拳论》列为太极拳经典之首。按照现代太极拳的拳史,王宗岳地位:1、太极拳创拳者2、太极拳传拳重要一环王宗岳名字在李亦畲抄本出现,不著于史料。“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这里明确说王宗岳是太极拳传承人,那么把王宗岳说成是太极拳创拳者是因为<太极拳论>。在太极拳界里,<太极拳论>是至圣经典,有些拳书直把它叫<太极拳经>。有些人推崇王宗岳<太极拳论>,就讹说王宗岳是太极拳创始人。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师,乃蒋发唯一之弟子。——<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自序所有关于太极拳的典籍是出自于李亦畲三本抄本,没有别家。到现在仍然没有发现别的太极拳的文物,那么超出于李亦畲抄本的拳史、拳谱都是伪说。杨澄甫假说爷爷太极拳传承路线,张三丰是马印书抄本所说,根据考证,马印书抄本是伪本。那么“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就是造假了。太极拳的传承以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为主轴、为权威。陈家沟、赵堡那些太极拳传承是商业炒作,跟拳史无关。李亦畲<太极拳小序>写的就是真的太极拳传承?“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里,表达的是“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王宗岳......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后世太极拳界也是根据这样推出太极拳传承路线的,杨澄甫根据这样的传承路线推出的“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师,乃蒋发唯一之弟子”传承线路。不知始自何人—王宗岳—陈家沟—代不数人如果太极拳谱从王宗岳传下来,并且陈家沟每代都有数人,怎么陈家沟没有太极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是一篇拳论,不是拳谱,不是武功心法。李亦畲传抄出的拳谱反倒不是太极拳,是十三势架。流传到现在的拳式是十三势架,不是太极拳。“我们问陈鑫既然你们是练炮捶的,那么太极拳怎么会到你们家的呢?陈鑫很朴实地说:陈氏族人陈长兴有一年秋收后率子侄徒弟等在场上练拳,这时从村外来了一个人站在外围观看,看到热闹时他失声哈哈一笑,他自知失礼,转身急走,陈长兴在后边猛追。追了一段路眼看追上,陈长兴伸手在那个人肩头一抓,那人一回头,陈就跌出去摔倒在地。陈长兴爬起来就要拜师。此人就是西安开豆腐房的蒋发师傅,因回河南探母路经此地”。“陈鑫说陈家沟陈氏族人听说陈长兴拜蒋发为老师学太极拳,认为是炮捶陈家的耻辱,因此,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吴图南回忆录---关于陈家沟太极拳的来源>“ 大约在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成立以后,北京市也成立了一个民族形式体育委员会,主任叫张甄。他曾经在北京市东城区八面槽大街召开过一个叫“太极拳研究委员会”会议。我(指讲述者吴图南)被邀请去参加会议,我到那里一看,除了练太极拳的人之外,还有陈发科和高瑞周(州)两个人也在场。我向主席张甄提问说:今天开的是什么会。张甄说:开的是太极拳研究会。我说要有不是练太极拳的人参加这个会当怎么办,是算他们出席还是算列席。因为列席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张甄说:如果不是练太极拳的当然不能算出席,可是我请的在座的都说是练太极拳的,请你看看这些人里有没有不是练太极拳的。我说:我提出两个人一个是陈发科他是练炮捶的;一个是高瑞州(周)他是练五行捶的,后来我又问陈发科,我说:你自己说说是练太极拳的还是练炮捶的。如果你们二位说你们是练太极拳的,今天是研究会,咱们大家就研究研究。第一太极拳就是不使劲儿,第二太极拳是用棚捋挤按采捩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为原则的。根据它然后使用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式、白鹤亮翅--- ---等,是研究研究招法,还是研究推手,可以看看二位是炮捶五行捶还是太极拳。这时候高瑞州(周)跟陈发科说:老陈啊,咱们就列席得了。陈发科说:那只有列席了,咱们不是这个玩意儿,怎么不列席啊。于是大家开会,他们二人算列席。这件事在现场作过文字记录。我认为他们二位态度很好,很朴实。那次的会议开的很成功。”—— 马有清编著的《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讲述马有清执笔)吴图南关于太极拳史的讲述非常不严谨,很多胡编乱造。但是,这两段造假对他没有用,特别他探访陈家沟那段,在当时陈家没有商业炒作太极拳时,说得较真实。“他还说太极拳在北京很时兴,渐渐地南方也有了,正是好时机”。当时(1917年)太极拳只在北京流行,陈家沟说自己创拳也无用,就照实说。后来应是一些文人比如唐豪等,为了炒作新的拳派,撺缀陈家人说他们自己创的拳。陈鑫在各方压力才改口说太极拳为陈家所创,并编造出陈王庭创拳自述。各派都在争太极拳的传承或创始派,但是这里有个大漏勺。陈长兴、杨露禅练的并不是太极拳。陈长兴、杨露禅练的不是太极拳,所有说太极拳传承、创拳的人超越陈杨时代就是空中楼阁。拳是陈长兴、杨露禅传出来的,他俩的拳不是太极拳。所有的拳派是太极拳,等于拦尾切头,全站不住脚。为什么说陈长兴、杨露禅练的不是太极拳?杨露禅是实战出来的,这点拳史是没有人否认的。正是杨露禅实战出名头来,才有太极拳的出名。没有杨露禅实战无敌,是不可能有太极拳闻名的,这点在拳界没有任何人质疑。太极拳是不可能练出功夫来的,现在那么多人练太极拳,有谁练出功夫?有谁练太极拳能打出来?太极拳只有拳套一路,拳学理论只有王宗岳<太极拳论>一篇。拳谱是十三势架,身法也是十三势架。郝和本十三势内容还比太极拳多,十三势架、十三势名解、十三势行工歌,<打手要言>还夹杂十三势歌解。李亦畲自存本对<打手要言>添加了篇题,是添足之作。一套拳路是不可能练出内家功夫来的,内家拳需要有内功心法。<太极拳论>不是内家拳心法,是论拳、说拳、讲拳一篇短文。不是拳理、拳法。
现代太极拳弄出个太极脚,练太极拳练出膑骨劳损、膝关节炎等病症来。别说练出功夫,还练出病来,说明太极拳缺失内家拳核心内容。内家拳分为动功、静功。动功有套路、单把式等。静功有桩功、坐功、卧功等。核心是内家拳有武功心法,这是区别于外家拳的标志。陈长兴、杨露禅练的不是太极拳,那他们练的是什么拳?这里在郝和本<打手要言>里能找得出来。他们练的是正宗内家拳,在<打手要言>里,夹杂武功心法、武功运气法、武功运用法、武功打法、武功境界等等。这些内容是哪里来的?是杨露禅在教拳、实战口语口诀,皇家、贝勒、贵族刀笔匠记录下来的。因为是杨露禅的口语口诀,就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层次。再加传抄者添油加醋,胡编乱造。就含糊不清,让人难以分辨那些是杨露禅口语口诀,那些是好事者添加。为什么说<打手要言>里肯定就有杨露禅的口语口诀?因为<打手要言>里有正宗内家拳心法、武功运气法、武功运用法、武功打法、武功境界。这些内容别人不可能说得出来,只有实练实战的人才能说得出来,说得具体。比如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的拳文就没有这样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有没有可能陈长兴师父传给陈长兴,陈长兴传杨露禅,杨露禅在京城传开?内家拳脱胎于丹道,这是拳史共识。如果陈长兴师传的<打手要言>中的口语口诀,会充满着丹道、经络学术语。但是,<打手要言>非常纯净,没有一点丹道、经络学术语。比陈长兴年长58岁的戴隆邦,写的心意拳谱就大量的丹道、经络学术语。这说明在陈长兴这一脉内家拳几代来是武人传承,漂白了原始丹道、经络学术语。他们是身传口授,不著于文字。比如陈长兴、杨露禅都没有拳谱、拳书、拳学传出,有些伪作是托他们的名,但一眼能看得出是假的。<打手要言>杨家也没有,如是师传的,杨露禅会珍重它的。从<打手要言>很容易看得出从武功向标准套路的发展,也就是从实练实战向花拳绣脚发展痕迹。里头很多高深内功、武功口诀,然后又夹杂玩耍的推手,标准套路盘拳走架花样。实练实战应是杨露禅在教拳、实战中的口语口诀被记录下来,然后文人相传。因为陈长兴没有实战,他那时在农村乡下生活,没有擂台赛。练功的口诀应该陈长兴也传有一些,师传口传。同时杨露禅的内家拳被文人改编成套路,杨露禅摔扑实战被文人改造成推手、摸手。从<打手要言>里,可以看到这样的传抄轨迹。1、杨露禅师传练功口诀、杨露禅实练实战口语口诀。2、杨露禅武功向标准套路行拳走架发展。3、推手玩法。4、十三势渗杂。5、太极拳练法。这样我们可以看得出,杨露禅在京城打出名头后。皇家御用摔扑手、皇家、贝勒、贵族、文人士大夫竞相跟他学拳,逐渐杨露禅武功向标准套路发展。实战的摔扑向推手、摸手发展。推手并不是杨露禅师传武功,是皇家、贝勒、贵族、文人士大夫在摔扑基础上玩出来的。传承路线:杨露禅武功—标题套路—推手—太极拳—十三势—王宗岳(太极拳论)—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和“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这是对的,就像现在的广场舞也不知始自何人的。它是在杨露禅的武功随着皇家、贝勒、贵族、文人士大夫练玩逐渐形成的,不知由何人开始形成太极拳。但是,“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王宗岳......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这里表达的是太极拳起源不知何人,然后有个叫王宗岳的人对太极拳论说详尽,然后传到陈家沟,在陈家沟传有几代,每代只有数人。按照李亦畲这个说法,王宗岳是比陈长兴高几代的人物。并且太极拳在陈家沟传有几代,且每代还有数人会。但是,根据吴图南1917年对陈家沟的探访,陈鑫说的陈长兴才开始学内家拳。就算吴图南叙述的这段拳史是作假,关于陈氏创拳的争论很多,陈氏没能拿出超过陈鑫前的太极拳文献、文物,说明太极拳在陈家沟并没有传几代。那么李亦畲为什么要说太极拳在陈家沟传几代?既然陈家沟练太极拳的人每代有数人。武禹襄在咸丰庚申辛酉年间(即1860~1861年)去赵堡陈清平哪里学拳,当时陈长兴己故,按李亦畲所说的代有数人,陈家沟就应还有会太极拳的人,为什么武禹襄不就近去陈家沟学拳(赵堡离陈家沟二公里)?陈家沟的拳怎么也比陈清平正宗吧。也可以这么说,武禹襄去陈家沟探访了,只是李亦畲没有写出来。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武禹襄、李亦畲练的是太极拳,太极拳是杨露禅武功发展出来的。武禹襄想学杨露禅武功,杨露禅不教。“我郡南关杨某”,知道人的名叫人某某,是对人有气、憎恨、嫉妒才这么辛辣讽刺。李亦畲把杨露禅称“某”写上文章,说明他对杨露禅嫉恨程度很深。不仅仅常挂口中,还书写出来。李亦畲敢这么写,是杨露禅己死,死无对证。太极拳在他写作时期没有什么人练,没有别的旁证,<打手要言>没有太极拳的源流说明。李亦畲这么写目的就是争辈份,争名头、争正宗。他如实写出太极拳是由杨露禅武功演化出来的,那么他与武禹襄是杨露禅徒孙以下了,他是不会干的。因为武李是玩拳一族,对这些虚名是看重的。不是杨露禅实练实战,不去看重这些虚名,拳史没有一点传闻杨露禅争拳名争辈份。那样如武禹襄在陈家沟探访了太极拳高辈人物,那有不大吹大擂拜的杨露禅师叔伯为师?在辈份上压过杨露禅。就是陈家沟没有太极拳传人,也没有陈长兴传人,武禹襄才会近在咫尺没有去陈家沟探访。这样才有李亦畲无限想象的创作空间。
关于杨露禅进京这段历史
杨露禅在京城这段史,对研究太极拳心法有很大作用。太极拳心法为什么渗杂外门打法?为什么出现太极推手?这都与杨露禅在京城拳涯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杨露禅在京城这段史,班侯、健侯、少侯甚至澄甫都没有公开文字记录。这就使杨露禅在京城这段史众说纷呈,而且很多为了拔高派系而杜撰。杨露禅在京城叫杨无敌。但是,杨露禅必然不是打出来的。中国从古到清末,没有徒手搏击擂台赛,没有像西方拳击那种徒手比赛。西方从古希腊奥运会就有拳击比赛,且是古奥运会最重头的项目,往往安排在古奥运会最后一天决赛。获得冠军奖品最多,荣誉也最高。现代拳击仍是西方最喜好的比赛,奖金最高,最受瞩目。中国的徒手搏击比赛在民国时期才有,规则与拳击不同,允许摔跤。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因政治原因停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但是,杨无敌的名头怎么来的?中国自古来有摔扑比赛,现在的日本相扑运动就是唐朝时期摔扑传过去的变种。一直到民国时期,北京地区还有职业摔扑场、摔扑手。现代没有了,断代了。什么都收归国有,这样的消遣场所肯定不允许有。改革开放后,现在北京地区又有零星的摔扑表演场。蒙族、女真族尤其喜欢摔扑运动,更犀利的是康熙凭摔扑抢回皇权。从这些可想而知,当时京城摔扑应相当盛行。盛世多娱乐活动,比如宋朝盛世时就喜欢足球。清盛时期应该喜欢摔扑,民间有,宫廷更有专业摔扑比赛,有御用摔扑手。杨露禅进京,开始是在京城外围摔扑场比赛场场胜利,惊动清宫御用摔扑手。然后清宫摔扑手全部被杨露禅打输,才有杨无敌之名。这样,就能解释出为什么<十三势>、<打手要言>、<打手歌>渗杂有摔扑技战术,摔扑用力法的痕迹。杨露禅打败所有摔扑手,那些王公贵族当然纷纷向杨索学拳法,杨拳就在清宫传开。因为它的入门拳式、拳把打起来缓慢、悠然,还有健身作用,那些文官士大夫也喜欢上来。杨露禅是以内功打败各路摔扑手,练杨拳的人也就纷纷仿效练内功、试内功。这样试内功就变成一种运动,俗称搭手。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有没有什么?就是有没有内功。这种搭手运动就变成太极推手。从李亦畲传传抄出的武功心法,很多推手技战术。脍炙人口的<太极拳论>也很多太极推手技战术。这从旁说明<太极拳论>是太极拳运动兴盛时作品,非创拳的拳论。原始杨拳应没有推手这步骤,因为它本来口授身教,往往还是单传。推手需要两人对垒,从内家拳传拳状况,一般师徒不会搭手的,那样容易弄伤徒弟。内家拳是内练法,功成自然“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无需推手学用力法、学临阵技战术。只有在太极拳很多人在练,在试内功时,才会有搭手运动。所以,太极推手是在太极拳兴盛时发展起来的。杨露禅那年闯京城的?流行说法是1840年后,这时鸦片战争刚失败,朝庭一片混乱,谁还有心情、闲情去玩拳玩摔扑?谁敢去玩这些不被控告玩物丧志?丢官罢职?杨露禅去陈家沟学拳时间也说法不一,有说十几岁,有说二十几岁。应该十几岁说法较接近事实,因为杨露禅班侯出生是1837年,健侯1839年,凤侯生卒年龄无,按班侯健侯出生间隔二年规律,凤侯也约在1835年出生。这年杨露禅36岁,大约杨露禅在1834年35岁结婚,这在当时来说是少有的迟婚。公开资料说杨露禅出身贫困,但穷文富武是不变法则。就是现在,那些穷人家小孩能玩得起武艺来吗?肚子都饿扁他,还有闲情玩武艺?所以,杨露禅迟婚不是因为家穷娶不起来老婆。应该在十几岁去陈家沟学拳,如果20岁后去学拳,他家里肯定会为他包办婚姻。就是家穷,20多岁在那时也不可能没有婚配的,他也就不会35岁才生儿子了。杨露禅公开资料没有庶出小孩,说明他没有妾。在他哪个时代,妻妾成群是正常的。按他的成就,是有财力妻妾成群的。练内家拳需要绝色欲,戒房事,这就是为什么杨露禅迟婚的原因。杨露禅被说是拳痴,只有痴迷于武功,才肯长期戒女色练功,才能抑制住欲念练功。所以他娶妻生子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而不是为了色欲。练内家拳功成约七~十几年,杨露禅在27~30岁左右练成。武功练成谁也想试功夫的,当时县、府、省都没有拳脚擂台赛,也没有摔扑比赛。只有京城才有,杨露禅才会直接在京城出名。不是从县、府、省出名再到京城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