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温县太极拳
因种种原因,本人于2003年学习由李景颜创编的太极忽雷架。时间30天,学完后感觉受益匪浅,故特向广大喜爱忽雷架的朋友推荐太极忽雷架。<br>现就我目前所知,略做介绍。<br> 请大家捧场 太极忽雷架简介<p>太极拳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技击防身,太极忽雷架发源于温县陈家沟东邻的陈辛庄。忽雷架共分为十一层功夫,以一联、二圈、三身转、四分、五劲、六圪节、七起、八落、九自尊、十朝、十一哲等十一层功法。忽雷架从劲路、风格有别于其它太极拳流派,从道光年一直流传至今,太极宗师李景颜授予高徒张国栋,其子张宝成也是当代豪杰,张宝成之子张德旺继承家传之功夫,是现代著名的太极忽雷架嫡宗传人。<br>张先生从小就随父亲习武,现是忽雷架第四代传人,曾多次荣获全国中老年太极拳比赛一等奖。张先生决心把家传的武术献给社会,为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和武术做出自己的贡献。<br> 张国栋太极忽雷架拳械体系<br>太极忽雷架一路<br>太极忽雷架二路<br>太极忽雷架单刀<br>太极忽雷架单剑<br>太极忽雷架双剑<br>太极忽雷架春秋大刀<br>太极忽雷架大杆<br>太极忽雷架大枪<br> 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东邻陈辛庄<br>河南省温县张国栋太极忽雷架研究会<br>会长:张锡玉<br>副会长兼总教练:张德旺<br>秘书长:王新力<br>联系电话:0391-6412121<br>13569182275<br>邮政编码:454865<br> 太极忽雷架一路拳谱<p> <br>01. 起势<br>02. 忽灵<br>03. 金刚捣碓<br>04. 懒扎衣<br>05. 单鞭<br>06. 金刚捣碓<br>07. 白鹤亮翅<br>08. 搂膝拗步<br>09. 探马式<br>10. 斜行拗步<br>11. 探马式<br>12. 花金刚捣碓<br>13. 撇身锤<br>14. 合手<br>15. 出手<br>16. 肘底看拳<br>17. 倒撵猴<br>18. 白鹤亮翅<br>19. 搂膝拗步<br>20. 右单鞭<br>21. 铺地锦<br>22. 闪通背<br>23. 懒扎衣<br>24. 单鞭<br>25. 云手<br>26. 高探马<br>27. 右擦脚<br>28. 左擦脚<br>29. 转身左脚蹬跟<br>30. 指裆锤<br>31. 神仙一把抓<br>32. 踢二起<br>33. 怀中抱膝<br>34. 转身右脚蹬跟<br>35. 翻身掩手锤<br>36. 八虎推山<br>37. 单鞭<br>38. 前招后招<br>39. 高探马<br>40. 野马分鬃<br>41. 金龙摆尾<br>42. 玉女穿梭<br>43. 右侧肘<br>44. 懒扎衣<br>45. 单鞭<br>46. 云手<br>47. 跌叉<br>48. 金鸡独立<br>49. 倒撵猴<br>50. 白鹤亮翅<br>51. 搂膝拗步<br>52. 右单鞭<br>53. 铺地锦<br>54. 闪通背<br>55. 懒扎衣<br>56. 单鞭<br>57. 云手<br>58. 高探马<br>59. 十字脚<br>60. 指裆锤<br>61. 金刚捣碓<br>62. 懒扎衣<br>63. 铺地锦<br>64. 上步七星<br>65. 下步跨虎<br>66. 翻身指裆<br>67. 金刚捣碓<br>68. 懒扎衣<br>69. 单鞭<br>70. 铺地锦<br>71. 上步七星<br>72. 下步跨虎<br>73. 护心拳<br>74. 转身摆莲<br>75. 双擦脚<br>76. 当头炮<br>77. 金刚捣碓<br>78. 收势<p> 谢谢太极门人捧场!!!<br>我在北京工作,是一名医生,因工作关系,目前那里也去不了。<br>我学习太极忽雷架纯是机缘。我原是练习大成拳的,因发力太狠,造成胸部憋气,由老师给介绍到陈式太极拳老师处学习太极拳的。连了三个月左右,胸部憋气明显好转,由此体会到练太极拳的好处。<br>而学习太极忽雷架是因为我院的领导亦是一位拳家,几十年系统学习太极拳,功夫很好。他几经周折,多年苦寻,才找到正宗的太极忽雷架!!!因为我院院领导2003年元旦后多次亲自请求张老师,张老师才来我处教拳。因为院领导知道我练太极拳,所以郑重推荐我学习太极忽雷架,并用行政命令要求我必须参加。由此,我在2003年才接触到太极忽雷架。<br>2003年刚开始学习太极忽雷架时,自我感觉此拳一般,老师亦未做严格要求。但是,今年张老师再次教拳时,讲解的很细,要求很严,感觉大不一样。因为,我学习陈式太极拳时,用了三年才学完一路,已有一定根基,但是仍吃不消。<br>张老师是张国栋的亲孙子,拳架是自幼家传的。<br>此此,在网上向大家推荐太极忽雷架,亦是经多次请求张老师,才同意的。<br>如果大家觉得太极忽雷架好,请与张老师联系。(我个人觉得张老师一般不外出教拳)<p>另:我有一份太极忽雷架的传承表,我用excel做了一份,想在网上发表,但是不理想,以后做好后再发。<br>李景颜--张国栋--张宝成--张德旺<br> 我来捧个场,下面的地址里有包括忽雷架的太极拳视频。<p><a href="http://v.sports.cn/search/search.php?movieType=%D6%D0%BB%AA%C9%F1%B9%A6&bnSubmit=" target="_blank">http://v.sports.cn/search/search.php?movieType=%D6%D0%BB%AA%C9%F1%B9%A6&bnSubmit=</a><p><br> 谢谢空灵居士!!!<br>你上面的忽雷架的太极拳视频是陈庆雷的。<br>据我的老师所诉,我所练的是太极忽雷架。<br>是李景颜所创编的。是太极忽雷架。即美籍拳师徐记所访求的。<br>目前,自诉忽雷架的很多,台湾有一支,有杨虎所传,但是,往赵堡架上靠;一支是目前陈庆雷的,但是往陈式太极拳上靠;一支就是我现在所练的,由李景颜创编,张国栋继承发扬。<br>我的老师告诉我,太极忽雷架就是太极忽雷架!<br>关于太极忽雷架可以参看http://www.cctj.cn/newslist.asp?zt_id=70 或许对大家的认识有所帮助。<br> 我的老师教保守(年纪较大),经多次请求,老师才略写了一些太极忽雷架的文章,今天我刚刚才打印出,得到老师明确告知,可以发表、交流。<p>太极忽雷架简介<p>“忽雷架”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东邻的陈辛庄。<br>太极忽雷架是由清末太极大师李景延(原籍陈辛庄),晚年时期,在其师陈清萍所授太极拳和他精研武术的基础上,总结自己一生在保镖生涯中所积累的技击精髓,博采诸家之长,又参照清版《灵台仪象志》等书。取其杠杆、三角、方圆等型之理,为拳用之理。对原拳架进行大胆的改编创新,创立了太极“忽雷架”雏形,李景延过逝后,其子李火炎绝嗣未传。<br>李景延大师众多徒中,张国栋出身贫寒,也最能勤学苦练,加上又天资聪颖,故收张国栋为嫡传弟子。此套拳路功法及器械就由张国栋所继承下来。张国栋在师传基础上,对“忽雷架”套路,从功法、身法、步法、劲法、练习方法及推手技巧诸方面进行精心研究,悉心揣摩,深有所悟,更加充实、完善了“忽雷架”之内容,逐步发展定型为流传至今的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忽雷架。<br>张国栋(幼名大贵,字应林,1871~1936)。原籍温县赵堡镇陈辛庄。一生以保镖授拳为生。主要授拳于温、武、博爱等地。1928年被省国术馆(开封)聘为主教,兼河南大学武术教练。张国栋过逝后,他的长子张文成又继承父业,在省国术馆职教。<br>太极忽雷架的主要特点:<br>忽雷架一路七十八式,由浅入深地分为一联、二圈、三身转、四分、五劲、六圪节、七起、八落、九自尊、十朝、十一哲等十一层练功法。初学阶段,拳架以柔筋拔骨为本,软如棉花,硬如铁,套路招招走圈,圈圈相扣,环环相连,高低起伏,灵活多变。此架到发劲阶段,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威劲精巧,周身抖擞如颤抖然,两脚挫碾震促,“嚓嚓”有声,促步挫脚,挂撩跪蹬,步法灵巧奇异,换劲及时,虚实分明,内外兼修,以柔促刚,腰如车轴,脚似钻,两手如轮旋滚翻。一动一太极,寸寸皆阴阳。练拳者观其套路特点,送其名曰“忽雷架”。<br>太极忽雷架由李景延创编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风貌特点,拳械套路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太极忽雷架徒手套路分为太极忽雷架一路、太极忽雷架二路;器械套路包括太极忽雷架单刀、太极忽雷架春秋大刀、太极忽雷架大杆、太极忽雷架单剑、太极忽雷架双剑、太极忽雷架枪等以及推手、技击。<br>过去,由于太极忽雷架实用技击极强,被老一辈的武术家秘珍私练,只在极小的范围内传播流传。祖国解放后,张国栋的后代子孙感于社会稳定、欣欣向荣,加之国家对此拳的挖掘,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因此,张国栋的后代子孙才将家传的太极忽雷架不遗余力的向社会推广。<br>1950年,由张国栋之子张宝成组建了第一支“张国栋太极忽雷架武术队”。<br>1984年,在原武术队的基础上发展成立了“温县张国栋太极忽雷架研究会”,张宝成任第一任会长。<br>1994年研究会被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吸纳为会员。<br>1997年,获得河南省民政厅颁发的“社会团体证书”。<br>1997年,在由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全国武术大赛中,研究会派出的代表勇夺全国传统拳法第一名,中国武术协会主席李杰亲笔颁发了证书。<br>目前,研究会已培养出学员数千人,其中180余人在国家各级武术比赛中获奖,330余人为各省武术学会会员,158人被聘为社会辅导员,60余人被评为优秀拳师,20余人被评为名师,20余人荣获国家级武术段位证书。<br>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