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极123 发表于 2006-4-25 15:56:00

[讨论]孙式太极拳中“S”手(或称万字手)的含义

<p>听圈内的老人们说:孙式太极拳若去掉“S”手,其特色以失掉一半,是这样的吗?</p><p>请斑竹或知情网友,说一说。</p>

陈太极123 发表于 2006-4-27 08:29:00

知道的人太少了。

李铭洋7661 发表于 2006-5-4 13:28:00

<p>只看师傅用过,很厉害!!!杀伤力大,变化多。</p><p></p><p></p><p></p>

陈太极123 发表于 2006-5-8 09:06: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李铭洋7661</i>在2006-5-4 13:28:00的发言:</b><br/><p>只看师傅用过,很厉害!!!杀伤力大,变化多。</p><p></p><p></p><p></p></div><p> </p><p>能介绍一下吗? </p><p></p>

火葫芦 发表于 2006-5-12 18:52:00

精武 杂志上有篇介绍 不过 偶没看懂<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06.gif" />

陈太极123 发表于 2006-5-17 16:22: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火葫芦</i>在2006-5-12 18:52:00的发言:</b><br/>精武 杂志上有篇介绍 不过 偶没看懂<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06.gif" /></div><p>我也见过,图片不清楚。</p>

李铭洋7661 发表于 2006-6-16 20:47:00

在修炼方面讲,类似佛家手印的作用。师傅只是向我们说了这些,再问不说了。

陈太极123 发表于 2006-6-20 09:53:00

“在修炼方面讲,类似佛家手印的作用。”说出一点就是可贵之处。听师父讲:万字手型,从技击方面看,无论从那一个方向,总是有一指碰着对手。是这样吗?

陈太极123 发表于 2006-6-22 11:10:00

转帖]孙禄堂授拳陈健侯纪实<div style="FONT-SIZE: 9pt; HEIGHT: 200px; LINE-HEIGHT: normal; MARGIN-TOP: 10px; OVERFLOW-X: hidden; PADDING-RIGHT: 0px; TEXT-INDENT: 24px; WIDTH: 97%; 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p><font face="宋体"><strong>孙禄堂授拳陈健侯纪实<br/></strong>尤志心 </font></p><p><font face="宋体">孙禄堂(名福全,号涵斋)是我国著名武术家,在国内外均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誉。他曾从李魁垣、郭云深学形意拳,从程廷华学八卦拳,从郝为贞学太极拳。后来他以郝氏太极为基础,融会互合三家之精髓而创孙式太极拳。 <br/>  1983年,江苏省开展稀有拳种普查工作,于镇江市发掘出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又称孙氏太极拳三十六手)。此拳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孙氏太极拳有明显不同。这套太极拳不计重复之处共三十六手,暗合《易经》的三十六个连体象。此拳以太极为主体,融入八卦、形意之精华而成。其基础是卍字手。五个手指分别成平、直、横、环、钩形,像一个卍字。三十六手,不仅手手带卍字,而且一招一式都要符合"平、直、圆"的要求。这种手势非常难练,没有极好的筋骨和坚强的毅力,没有悟性,是练不成的。而练不好卍字手,是不教套路的。 <br/>  1985年,中国武术协会和河北孙禄堂家乡也曾分别派人到江苏镇江调查,并为其再传弟子录了像。回去后,中国武术大型丛刊《武踪》(第2期,1985年4 月出版)先后刊登了陈登临的《孙式三十六手太极拳拳理根据浅谈》、《孙禄堂授拳陈健侯记》、陈九皋的《浅析卍字手》等文章。《精武》杂志(1985年第3期)刊登了张祚玉的高足周德良、孔小安、陈九皋编写的《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有图文),从而把三十六手推向了全国。《中华武术》(1986年第2期)、《体育春秋》(1986年第3期)也分别刊登了尤志心的《陈健侯逸事两则》《我跟岳父学卐字手》。在承德举办的民间稀有拳种展览会上也展出了有关三十六手的资料,陈健侯先生的照片第一次与人们见面,他那炯炯有神、银须飘飘,仙风道骨的风采,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br/>  本人最近对孙禄堂授拳陈健侯的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调查,走访了陈健侯先生的子女和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查阅了《镇江文史资料》、《陈氏家谱》等。现把它写下来,作为史料保存,并飨广大武术爱好者。 <br/>  这里特声明一点:陈健侯先生一生深居简出,拒绝做官,吃素信佛,淡泊名利。本人写此文决无与别人争名利之心,而是为了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孙式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同时也为了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以组织力量,挽救真传孙式三十六手太极拳,让它真正后继有人,发扬中华武术的荣光。 <br/>  孙师慧眼识俊才 <br/>  1928年6月,江苏省国术馆创办,会址设于镇江北五省会馆(现无线电专用设备厂),孙禄堂先生被任命为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先生爱好《易经》,因为太极拳取名于《易经》,其一招一式都与易理相合。他每到一地,都要遍访《易》学者。到镇江不久,有一天,忽收到一封挂号信,信中是一篇谈易理的文章,题名《"乾卦"爻辞释义》。 <br/>  原来,镇江有位晚清民初的史学家陈庆年先生①,其公馆(横山草堂)就设在磨力巷。其次子陈健侯(裕业)先生,1895年生,儿时读私塾,自幼就爱好武术,练少林拳,两腿绑铅锭,练习轻功,身手敏捷,能手擒过堂双燕。1907年毕业于南京思益学校,1911年(辛亥,16岁)毕业于江南高等学堂化学系,后自学中医,悬壶济世于磨力巷。1920年原拟到德国学医,但在动身之时,父忽中风,天性至孝的陈健侯先生,就决定放弃到德国学医的计划,决计留下侍奉父亲。有天晚上,陈健侯先生侍奉父亲,因听说孙禄堂先生于镇江开设国术馆,就动了结识的念头。故利用侍病的时间写了此文,寄孙禄堂先生教正。 <br/>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从"初九"至"用九",共七段爻辞,可以把它喻为炼精化气的过程。"初九,潜龙勿用",意为相火不妄动,肾精不妄泄,炼精化气就有了源泉。"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说"田",土也,属脾。精固而肾强,肾强则脾胃功能旺盛,炼精化气始有牢固基础,有利于气功向高级阶段(大人相)发展。"九三,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自强不息,持恒渐进,炼精化气才能成功。"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可喻为炼精化气的功夫正在关节点上,不可一日稍懈,不可妄动情欲。"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说肺气通于天,气功到了极顶阶段,显大人相,容顔如童子。"上九,亢龙有悔",是说在练功过程中,调气不得法,阴精不能潜存,产生阳亢,引起血压升高,肝火上腾,可能中风(脑血管意外),故"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是说练功到了太极阶段,任何一手,都能变化无穷,每一手都是一个太极,太极是个圆球,故"无首",这是大吉利的事。 <br/>  孙师读罢此文,不由颔首连连。孙师对他秘书吴心谷说:"斯人斯文,于易理医理拳理合璧成章,莫非医学家兼哲理家乎?你先前往一访。"吴心谷原是袁世凯通治局的秘书,对《老子》有深入研究。他遵师嘱上门拜访陈健侯先生,陈在陈宅"望益轩"接见了吴。吴赠送自己的著作《以"老"解"老"》给陈,两人一谈即成莫逆。陈不仅通《易》理,而且对《老子》也有独特的见解,侃侃而谈,令人折服。吴回馆向孙师作了汇报。第二天,孙师偕吴心谷同访,这次见面,在陈府的"传经堂"大厅。孙师与陈健侯先生畅谈易理,志趣契合,恨相见晚也。 <br/>  又过几天,孙师偕吴心谷再次造访。孙师云:"吾闻中医神于脉者,不问而知病,今我不言,任尔试我脉,请言气功如我者有何病焉?"陈曰:"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相互证明,可速断病情,今仅靠切脉,虽亦可断,但需倍劳吾之神。请试之。"陈聚精会神于指目,三指分别轻触探按,既毕,对孙师云:"先生六脉均从容和缓,唯右寸脉偶现数象。从容和缓反映气血充沛,右寸脉偶见数脉反映有内伤。"孙师答道:"我数年来访求拳艺高超的师友,足迹遍及南北,每到一处,请名医诊脉,都云六脉调匀,无些微瑕疵。你诊断有内伤,我不能苟同。"于是陈郑重地说道:"六脉调匀,毫无病态,世所罕见。先生右寸脉有时呈数而兼虚象,此确系内伤反映,可能偶有吐血。"孙师矢口否认。过了几天,孙师复来诊脉,陈据证察脉,仍坚执前诊意见。孙师仍矢口否认。如此数次。最后一次,孙复请陈到孙之会客室断脉,不准他人入内。陈严肃地说:"老先生脉象反映确有内伤,不速治,危矣!请人诊脉又不信医言,是戏医也。不信不治。望先生再三审思,我此次为老先生诊脉,神思高度集中,非但能确诊老先生有内伤,而且有把握断定伤于何处。若不信,请解开上衣坦露背部,我可以指出伤处给你印证。"孙师遂解开上衣坦露背部,陈即指着孙师背部肺腧穴讲道:"内伤是从此处进去的!"孙师猛然大惊,连声赞道:"神乎其技也。神哉,神哉!我内伤确系受自此处,每逢春季趋暖即复发吐血,今日我正在复发。"随即吐了一口痰,痰中带有血丝。孙师于是诚服陈的诊断,并请陈为他治疗内伤。陈为孙开了活血祛瘀益肺理气的汤药,并用自制的跌打损伤膏给他外敷。经过数月的治疗,孙师背部肺腧穴处出现一块如碗儿大的青斑。从此以后孙师内伤症状消失,宿病霍然痊愈矣。 <br/>  孙师内伤从何而来?事后听吴心谷讲才知其中原因。原来,孙师少壮时,以拳术闻名北方,北京、天津两地,曾有数十家拳技教习场被孙打翻而倒闭,于是埋下了怨恨的种子,欲伺机报仇。孙师某日在沪先施公司登电梯时,被仇人所买点穴高手暗算,伤于内,大吐血,次日《申报》头版大标题曰:太极泰斗孙禄堂死矣。孙师知为人算,闭门谢客,调气十余天始能起,但淤血未透,内伤未靖。 <br/>  孙师既钦佩陈健侯先生通达易理拳理,又佩服其医技高明,日视陈筋骨柔韧,步履轻捷矫健,学养高,善谈吐,举止温文尔雅,有儒者风度,又有一定的武术基础。于是对他的秘书说:"历代师承是师傅找徒弟,而不是徒弟找师傅。遇此人不授拳,有负历代祖师。"因此孙师决意向陈亲授太极拳,遂嘱吴心谷向陈传达他的意愿。陈欣然点首说:"蒙孙师不弃愚钝,我当勉力勤学,决不负孙师厚望。"于是择吉日递帖拜师。</font></p></div>闭门秘授三十六手 <br/>  拜师宴是在陈宅望益轩举办的,请"一枝春"素馆(陈年轻时就受斋吃素)名师到家执箸。出席拜师宴的除孙师、吴心谷外,还有孙存周、孙掁岱以及国术馆著名拳师肖汉卿等,吴心谷为介绍人。与陈健侯同时拜门的还有其弟裕武。 <br/>  当初,国术馆授拳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拳师公开传授,即露天班学员;一种是由拳师个别亲授,如陈裕武由孙存周亲授八卦掌。至于由孙禄堂亲自秘传的只有陈健侯一人而已。 <br/>  孙师对陈说:"跟我学真传,你原先学的,都要抛弃,一切从头学起。"他与陈约法六章:①永不叛师;②不得私传(师傅批准后才能传人),法不入六耳;③不准要师傅教(意思是只有师傅想教时,才能教;徒弟不能主动提出要师傅教);④每式所教最多不得超过六遍(六次不会,从此就不教);⑤与师打斗,不要怕伤痛;⑥学到真传,不得随意伤人。孙师强调说,武功是打出来的,到了师徒对打阶段,千万不要怕伤痛。陈说:"我本是医生,有伤痛我自己会医,不劳老师座担心。" <br/>  于是孙师开始闭门授拳。每次授拳,不得有第三者在场,即"真法不入六耳"也。第一阶段是练基本功,包括站桩、走趟子、练卍字手。站桩要集中意念,站稳脚跟,可增强体力,为走趟子练身手打下基础;走趟子意在练步法与身法;练卍字手意在练手法。其中练卍字手为最难。卍字手是孙式真传太极拳的命门与奥秘所在,也是与大众化普及式太极拳的根本区别。所谓卍字手,五个手指分别成平、直、横、环、钩形,像一个卍字。练卍字手大致是这样的: <br/>  脚成丁八步,两手并胸前,手心朝上,两肘紧靠乳头,沉肘裹肩,含胸拔背,塌腰,下肢微蹲,同时两手相对,成下"八"字形:大拇指朝前平指;食指挺直下垂;中指平横向内,与食指成直角;无名指微环;小指微钩。这样五指成平、直、横、环、钩形,好如""字,故称卍字手。这里成下卍字手,这是第一步;然后身下蹲,卍字手向下画弧形,(此时两肩不能散开,而仍要沉肘裹肩,含胸拔背),然后翻转向上举,两食指朝天,高度与目齐,两手背要紧贴,手心向外两侧,五指仍成平、直、横、环、钩形,这动作叫"朝天一支香",也就是上卍字手,这是第二步;第三步是,两手向内翻转,由胸前推出(这动作为圆卍字手),两手成竖掌,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像太极。竖掌与小手臂要成直角。 <br/>  笔者不厌其烦地作如此详尽的说明,但读者可能还如在迷雾中,不知如何练。历代师承,强调真传太极拳要口授心传是有原因的,因为书面文字很难表达清楚。当然,在现代可采用录像,用慢镜头,一一分解,但在当时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只能靠师傅口授心传。卍亦作卐,它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卐字在梵文中称作Srivatsa(室利革未蹉),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用作"万德吉祥"的标志。周·武则天长寿二年,制定此字,读为"万"。在佛经中,才将卍字传写作卐。唐玄奘将卐译为"德",北魏菩提流在《十地经论》中译为"万"字。卍字是功德无量的,也是法力无边的。故太极拳这一手法,是孙禄堂先生从太极名师郝为真那里传下来,是严守秘密的,有些人跟孙禄堂一辈子也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现在外界知道这种手法,是由陈健侯的弟子张祚玉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传出来的。这种手法,非常难练,没有极好的筋骨,没有坚强的毅力,是学不成的。本人有幸,在六十年代初,承蒙陈健侯先生亲授我卍字手,但我苦练一年余,手腕也曾练得红肿发胀,但仍未合格。陈师说我的筋骨不够,卍字手未练成,以下就不教了。但是,我通过练卍字手,感到体力增强了。初练时刚练几次就感到腿酸臂疼,体力不支,后来练了几个月,就感到腿力大增,手腕灵活,手掌有力。 <br/>  话说回来,孙师授陈卍字手,陈在一个月内即练成的。孙非常高兴,于是再授孙式三十六手太极拳套路。此套路共一百十四式,每式之间用开合手衔接,不计重复为三十六式,故把这些套路简称为三十六手。这三十六手是: <br/>  ⒈腰间掌(卡子手)⒉车轮手(出卍字)⒊懒扎衣 ⒋开合手 ⒌单鞭⒍提手上势 ⒎白鹤亮翅 ⒏搂膝拗步 ⒐手挥琵琶 ⒑搬拦捶 11.如封似闭 12. 抱虎推山 13. 肘底看捶 14. 倒撵猴15.海底针(吊月当) 16.三通背 17.云手 18.高探马 19.左右蹬脚 20.践步栽捶 21.撇身捶(翻身二起) 22.披身伏虎 23.野马分鬃 24.膝底搓臂 25.通背掌 26.玉女穿梭 27.下势 28.更鸡独立 29.提膝蹬跟(十字摆莲) 30.进步打捶(进步指裆捶) 31.上步七星 32.退步跨虎 33.旋手出掌(转身摆莲) 34.弯弓射虎 35.双撞捶 36.阴阳混一(合太极) <br/>  这三十六手恰合《易经》三十六个连体象,其变化无穷。熟练后,在交手过程中,每一手皆能变成三十六手。 <br/>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虚实转换,动作敏捷圆活,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孙师授拳时,强调首重顶,提要领,"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内外合而为一",即要做到内外相应,同步协调。陈在学拳时领悟老师的教导,力求做到:手与足相应,肘与膝相应,肩与胯相应,形与意相应,意与气相合,动静虚实交替;升降开合进退适度。手势、步法与体态准确,动作配合呼吸调息,手手不离捧球。意念中所捧之球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在的充气的有力度的弹性之球。恒以持之,渐以进之。由于陈能以易理构通拳理,所以敏悟力特别强,师传一手,已能悟得第二手。故三十六手,仅二个多月就学成了。第一阶段属于基本功训练,从站桩到走趟子,到练卍字手,到练三十六手套路,总共只用四个多月。 <br/>  第二阶段是授与推手。先呆步推手,后活步推手。这就是两人按相对应的站势彼此双手交互放在对方的肘臂上,一手托肘,一手仰掌于肘窝上,同时运转身体,升降进退转停,相互密切配合。练推手意在练懂劲。孙师常讲,初练拳者手足木强不灵活,动作"偏柔偏刚",身笨拙如"绳捆索绑",学成后就会"劲气内藏",如"圆球弹簧"。即由硬到软,由僵到柔,由重到轻,由滞到灵,由实到虚,这就是懂劲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就是"知己",懂得自己之劲,懂得能运用自己的整体合力。懂劲的第二步,是"知彼",知道对方之劲。掌握对方动静之机,了解对方发与否的信息,即知道对方之劲发于何时何处。孙禄堂师把此称之为"听劲"。第三步是"化劲"。能引进落空,运用四两拨千斤,把对方之劲化掉。"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舍已从人,"阶及神明"。陈健侯先生在孙师的精心训练下,仅一个多月,就顺利完成了推手任务,初步具有懂劲的功夫。除推手外,还采用了"喂手"法。 <br/>  第三阶段是"喂手",即实战前的准备阶段。"喂手"是一种授拳的方法,授拳者向受教者做示范的进攻动作,嘱对方要勇于迎战。对方如能抵挡住进攻,就达到了"喂手"的目的。如果受教者无法挡架,教者即授以避其锋锐或却敌的方法。这是却敌致胜的功夫,故可以把"喂手"看作临战前的实战演习。孙师给陈喂手,喂的是"懒扎衣",这是太极拳的第一手,又名"车轮手"。两手平行带卍字式向对方轮番猛烈进攻,颇为厉害,被誉为孙式太极拳的"王手"。陈始则不能招架,继则能避其锋锐,终能安若磐石。孙师看到这位弟子进步如此之快,既高兴又惊叹地对他的秘书说:"健侯学拳悟性高、进步快,主因是他的学养水平非一般人可比。我如不精心传授将上愧历代祖师。"秘书吴心谷答曰:"健侯学识渊博,我研究《老子》多年,尚有许多未通之处。每与之晤面,我向彼请教,受益匪浅。吾随师座此次南行,所遇学者中令我佩服的有两人,一为史学家柳诒徵②,一为精医哲者陈健侯。" <br/>

李铭洋7661 发表于 2006-7-12 20:21:00

g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孙式太极拳中“S”手(或称万字手)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