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peng 发表于 2007-7-14 11:06: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插一句</i>在2007-7-13 15:51:00的发言:</b><br/><p><font size="5">与17楼网友探讨:太极拳的功夫是靠下苦功练出来的.这个意不是这样理解的</font></p></div><p>请问插一句网友:拳是什么?</p><p>仲尼曰:“拳者,杀人之利器也。”</p><p>褚桂亭先生说得好:“拳术乃实战之必须也。”</p><p>老杨家所传的太极拳,其功用在于实战,而非茶余饭后的消遣!平时稀散嬉戏练习,焉能与敌手相抗?</p><p>太极拳之意,就是在平时无人时作大敌临战状态。其意到则四肢百骸无不动,此所谓用意则轻灵自如,用力则僵硬迟滞。又拳论谓之曰“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是也。</p><p>故陈微明先生亦云:“神意者,周身虚领松净随势而全身专注一方,心存藐视敌手之意,久之乃可神威逼人,虎威不可犯也。”</p><p>能平时练习时如临大敌当前,周身虚领松净随势而全身专注一方,心存藐视敌手之意,则实战时就可以达到眼毒、手疾、劲深、点准的得心应手的境界。</p><p>拳术之技艺,欲求真实功夫者,须内外兼修。能得其意,则即使平常拳路演来,也气满神足,桩似虎坐,身似游龙,内家神韵美不胜收矣。</p><p>言及于此,侈谈此语,已是有违家师“不得外传”之意,愚不复赘言。恳老杨家各枝派传人各个继承本门绝学,则杨家武当嫡派太极拳之幸甚。</p>

插一句 发表于 2007-7-14 13:19:00

<p>&nbsp;&nbsp;&nbsp; <font size="5">楼上网友:我是按本贴主题谈的.首先肯定你的发言是很对的.但是,你的发言与我的发言是二个不同的概念.而且是练拳中二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明确表示赞同.</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 有一点我说明:感性到理性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我的发言是练拳基础的东西,你的发言是在基础上已经升华了的.没有正确的方法是练不到一定的程度的.试想一个连练太极拳的要领都不懂的人你对他说神啊意的会有怎样的结果?这已经不用回答了吧!做什么事要有一个展示的平台.我认为:练拳的任何理论都必须有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就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来指导练拳.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是最基础的要求.无论是初练太极拳的或练了几十年的,事实上就是有许多人不懂.正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有了基础后再谈神,意,技击才会有效果.换句话说吧:一个没有基本功的人你对他说:“神意者,周身虚领松净随势而全身专注一方".他能理解吗?还有:能得其意,则即使平常拳路演来,也气满神足,桩似虎坐,身似游龙,内家神韵美不胜收矣。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是在正确的方法下苦练出来的一种境界.是苦练的结果而不是过程.也就是说不是指导练太极拳的理论,而是练到什么程度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结果.</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于传统思想的因素,许多门派都秘不外传.在某中意义上说阻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至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濒临失传.</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因此,我们有责任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把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做到实处,而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要做好这一点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这还:</font></p><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font color="#f70909" size="7">任重道远.</font></p><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4 13:25:06编辑过]</font></div>

danielpeng 发表于 2007-7-14 14:34:00

<p>&nbsp;&nbsp;&nbsp; 初学者并不需要懂得什么拳论,也不需要懂得什么理论要领,只须踏实按照明师以身师范的傲然不可进身的神采、脱规而合矩的身法去极力揣摩,日久自然可以学得乃师惟妙维俏牵动往来而深沉之极的技艺。</p><p>&nbsp;&nbsp;&nbsp; 试想,如果自己去看些什么理论要领,一定会产生很多疑惑,而初学者又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那么就只能在十字街头徘徊不前。倘若如此岂不是图耗精力和时间?</p><p>&nbsp;&nbsp;&nbsp; 初学者之起步,只须从一明师而长期熏陶拳术。在从师潜心问拳艺期间,明家课徒一定会严格规定其弟子数年内不许随便去看什么人的拳论和拳释,亦严格规定不许去向别的拳师学习,更有甚者还规定不许去看别人演练拳势。</p><p>&nbsp;&nbsp;&nbsp; 真正的明师往往会等其弟子在拳艺上走上了正途,又有了对拳术真伪的辨别能力,便会极力推荐其弟子广采博学拳论,以及别的明家的精湛技艺。</p><p>&nbsp;&nbsp;&nbsp; 学任何东西,都是如此,只有“一门深入,长期熏陶”才是初学者唯一的一条正途,老实按照乃师所指授的技艺,去潜心研习,休得心思太活,如果好高骛远,则永远只是在十字街头徘徊不前!</p>

插一句 发表于 2007-7-14 14:46:00

<p>我认为只是理解的不同.</p><p>基础还是要的.造房子打基础没有图子是不行的,动作要领就是图纸.师傅教的动作不会没有要领.</p><p>一味的摸仿是掌握不了要领的.</p><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4 14:47:23编辑过]</font></div>

爱老虎油 发表于 2007-7-14 17:20:00

关于“收腹敛臀”和“松腰沉胯"很多拳友容易走进误区。以为收腹是吸肚皮,敛臀就是收屁股,这样一误解就容易跟松腰沉胯起矛盾。太极拳是以松为基础的,当你的腰胯能松净,腰胯的关节就能自然,跨关节就能自然内收,特别是当做引进落空的动作时,从外形上看起来是收腹敛臀的,这个“收腹敛臀”可不是做出来,而是松出来的。所以“收腹敛臀”和“松腰沉胯"是不矛盾的,松腰沉胯是收腹敛臀的基础。<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4 17:27:45编辑过]</font></div>

插一句 发表于 2007-7-14 21:11:00

<p><font size="6">楼上网友说的很有道理.</font></p><p><font size="6">顶一个</font></p>

taijisanren 发表于 2007-7-16 09:27:00

<p>那么,含胸拔背与虚领[灵]顶劲有何区别.</p><p>所谓的十大要领,是功夫成后的总结.不是一开始就具备和能做到的东西.有人练了一辈子拳,还不知道什么是;"沉肩坠肘".所以,不知道十大要领要比知道好的多.任何东西都是循序渐进的..[拳论]上说:"进门引路须口授"就是这个道理.话又说回来,又有几人知道"内外相合"是怎么回事.包括你.</p>

爱老虎油 发表于 2007-7-16 10:09:00

关于含胸拔背这四个字,历来的太极拳家都非常重视。但有人为了练“含胸拔背”甚至把背也练驼了。为什么要含胸拔背?《十要》其目的是使“气沉丹田”,即有利气血畅通,有利发劲。所谓“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当时陈微明先生使用“含胸”这两字,主要使与练外家拳的“挺胸”相对而言的。意即不要使用练外家拳的方法练内家拳。如果“含胸”过了头,成为“缩胸”仍会造成血脉不和,气滞于背,甚至会损害人的体形。由于当时书已经出版,事后发现原来的提法引起了误解,产生了一些副作用,要想修改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应改为“舒胸顺背”比较准确。

caojingfeng 发表于 2007-7-16 14:25:00

<p><font size="5">当你知道为什么了,你就觉得不矛盾了,我不同意楼上说的应该改为舒胸拨背,我认为前辈们说含胸拨背并没有错含胸是指两肩向前裹这个方向上的含,而不是指脊柱上下对弯的那个方向,含胸后背部,手上就有朋劲,就撑圆了,这样做就饱满了,这其实是一个力学结构,人在这种结构下运动中就是一个整体,而不会形成断劲当然,不能做的太过,只要起到那个作用就行了,感觉到撑圆了,上身各部位都有劲了,任意部位能承受任意方向的力了,没有一块地方是松松胯胯的就可以了.</font></p>

xushitj 发表于 2007-7-17 07:37:00

要大松大柔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收腹敛臀”和“松腰沉胯”是否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