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游 发表于 2004-3-12 10:40:00

虽然我也看不太懂张老师的拳照,不过我赞同chengou先生的态度。<br>这个论坛一开始挺热闹,我也每天来看看,可总有那么些“执之一端”钻牛角,见了和自己不同的就开骂的人,弄的真讨论技术的人都不说话了。。。。。<br>真不知道练的是不是太极,唉。。。。<br>

老楼 发表于 2004-3-12 10:41:00

对张老师的拳架我不懂不敢评论。<p>但是我看了几位发言,认为高家庄、太极神龙两位先生没有就事论事,态度有失中肯。<p>我投chengou一票。

chengou 发表于 2004-3-12 11:04:00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3-1/21_280_1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这个贴子最后由chengou在 2004/03/12 11:20am 第 1 次编辑]<br><br>本来不想回了,看到斑主的回复,<br>为了让大家理解一下张的拳架中合理的部分,也为了说明陈鑫为何那么要求,<p>借用老前辈的书贴于此.附带做一下说明,太极初学,是学聚气,其拳架圆润,是修炼篷.<p>次学回环攒,其架有些出尖,最后学&quot;尽&quot;也叫束,心行意把这阶段叫裹攒翻.塌把.<p>理解了束的操作才懂得穿透劲.<br>看到这个我又想到陈瑜说拳中板斧提出的关于张茂珍手型的问题,这是同一个问题,<p>或许说的深了点,觉得上面三个阶段难操作的可以从张茂珍的文章中寻些蛛丝马迹<p><br>上年我在综合论坛中发表的 一篇关于太极懒察衣6封4闭和行意劈拳的比较也是从这方面说的,可惜被删除了.

xiaohu 发表于 2004-3-12 11:52:00

<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下面引用由<u>老楼</u>在 <em>2004/03/12 10:41am</em> 发表的内容:</strong><br>对张老师的拳架我不懂不敢评论。<br>但是我看了几位发言,认为高家庄、太极神龙两位先生没有就事论事,态度有失中肯。<br>我投chengou一票。<br></div><br>斑竹的态度很明确,我支持。<p>

墨客 发表于 2004-3-12 13:21:00

学武人一曰心法:净,静,敬!各位当好自为知!!!!

太极神龙 发表于 2004-3-12 13:35:00

我对张联恩的拳照觉得练得差,认为高家庄先生的评论比较重恳,也出了两句看法。可你chengou先生却要我向你陪礼道歉?你的面子好象是三张纸画的?人家高家庄先生一提意见,你就在反对意见里问人家“屁股在后你长了后视眼不成”!你这就不向人家陪礼道歉了?我就见不惯你这种德行的人。我看你chengou先生的名字一定就是用的张联恩的网名了。你这样的肚量也要想有出息?自己的拳练错了还强词夺理!你要挑衅,就到陈家沟来!

太极龙神 发表于 2004-3-12 14:07:00

[这个贴子最后由太极龙神在 2004/03/12 02:17pm 第 1 次编辑]<br><br><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下面引用由<u>太极神龙</u>在 <em>2004/03/12 01:35pm</em> 发表的内容:</strong><br>你要挑衅,就到陈家沟来<br></div><br>请报上你的姓名和联系办法,说句夸大的话陈家沟能明白拳的有几个呢,<br>陈家正宗的传人在北京和澳大利亚。<br>我看人家chengou的评论有道理,有根有据,不象有些人连自己的老祖宗陈鑫都不认识了<br>,只凭自己认为怎么怎么样,你怎么样,地球少了谁都会转的象往常一样。<br>

太极龙神 发表于 2004-3-12 14:49:00

taijimtaiji说得在理,这才象陈家沟的,才有资格称陈家沟的,<br>chengou也是你们陈家的正宗传人,在北京受过正规传授,我们洪师爷可是受过陈发科老先生的正规传授,你们和人家不一样,并不能代表你们就正确。洪老得到过陈发科的充分肯定,张是洪老的关门弟子,凡事都要想想,再说话,你们老师教的就正确吗,引用当代武学泰斗孙禄堂的话吧:习者万千,成者麟角。<br>洪老无疑算是成了麟角中的一个

青龙偃月刀 发表于 2004-3-12 17:07:00

各位不必争执,发一张自己的拳照才能说明问题。我们看别人的拳主要是要吸收其长处,不是去看别人那儿不足。人家也没交学费,为何要多讲呢?或许别的拳就这个特色,也没学洪派拳,不必去妄加评论。更不要用陈鑫的理论去套洪派拳,因为洪师是按发科公的教导练拳,也没见他谈许多对陈鑫拳理的阐述。何况陈鑫是按自己练的小架拳写书,与大架有些地方真的不一样。

三板斧6235 发表于 2004-9-27 18:20: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chengou</I>在2004-3-12 11:04:19的发言:</B><br /><P>看到这个我又想到陈瑜说拳中板斧提出的关于张茂珍手型的问题,这是同一个问题,</P></DIV><br /><P>张茂珍老师在懒扎衣定式的手型当时的确让我迷惑,因为这手型不象瓦垄掌,而象爪。chengou先生也是从发劲的瞬间来解释这个问题,</P><br /><P>原话是:“三板斧6235 提问的手型问题其实很重要,形是内的外显,形有异内必不同。<br />这个问题提出已经有些时间了,可是没有人解释出个所以然。<br />我试着说明一下,所谓定式因个人理解各有不同,大致分为三种:<br />1,含而未发----所谓柔拳<br />2,发之未合----外现实气势洪大但缺乏狠意<br />3,发之6合----是发之末,有狠意在其中,是实战中的最后破坏性发力。<br />上述手型属第3中,一般人很少到此阶段,或此阶段很短,不易被摄到,单独摆出<br />此击人结果姿势的很少。或者是故意隐瞒或者是大多数太极拳师根本不知道此阶段,以后者为多。<br />要理解此姿势需要练习到太极的散手阶段。”</P><br /><P>我当时也觉得chengou先生的解释是合理的。</P><br /><P>不过最近认真拜读了张茂珍老师的新作《陈式太极拳精义》,才发现情况并非chengou先生解释那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该书第53页一段七行“高与胸平,五指弯曲放松,形似虎爪,虎口撑圆,劳宫穴内含,掌心向内”并配有图示。这段话说明,张老师的手型里的确有“爪”,而非单纯的瓦垄掌。</P><br /><P>不论张茂珍老师的手型对不对,他的原话证明了chengou先生的理解是有误的。</P><br /><P>还有顺便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张茂珍老师在书中揭示了很多陈式太极拳的诀窍,令板斧受益菲浅,非常值得认真研读。板斧对此书是十分佩服的,门内朋友一读便知其价值!</P><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27 18:45:03编辑过]</font></div>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请看张联恩小朋友的单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