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缠丝劲辨解

2009-8-17 08:20|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12858| 评论: 0

摘要: 弟子问:您在推手的修炼中,紧紧抓住“舍己从人,粘走相生”的精华不放,强调内劲的主导作用。并一再推崇以陈氏太极拳推手的理、法、术、功为基本内容,兼学各家太极拳之理法,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宗旨,但为什么 ...


如果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认识陈氏太极拳“缠丝劲”的提法是否正确,可能会清楚、明了一些。即从“河图”图像所示的天道法则来分析,是“缠丝劲”?还是“缠丝法”?可能会更确切,更清楚。拳诀云:一阴一阳是为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那针对自身拳术的技术、技巧、功夫来说,弄懂上面所说的“阴阳”是指什么?乃是研习拳术着眼、用心之处。全身最大的“阴阳”是指什么,乃是关键的所在。得此结果,此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我们知道,拳术中全身最大的阴阳是指“阴之形体,阳之内劲”。劲形合一就是“河图”图像所指示的天道法则在拳术中的体现。认真通读“河图”我们会知道:“阳生于北内,盛而出于南外,成于西而终;阴生于南内,而盛于北外,成于东外而终。”乃告诉我们“阴阳”的生与成皆对立的存在于一体之中,其“阴阳”之生至成的运动方式也是相互对立的运动着,又各有始终点。由太极阴阳两仪图中,也读出了:阴形、阳劲由始至终也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于一体之中,其阴形、阳劲的生至成也是相互对立滋生的运动着。而两个图像都告诉我们:阴形有顺缠、逆缠之法;阳劲在形体顺缠、逆缠的运动中有发劲、收劲之道。体现了对立的双曲线运动,而又同时都向对立的方向转化,这就是拳术各种招法运用时,自身“劲、形”对立的平衡运动,即“动变平衡”运动的法则,而内劲又是调节自身动变平衡的主导。从这一点认识出发,由此“内劲”可称为“权”。这就是拳谚所说的“意气君来骨肉臣”、“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更深一层的意义。以内劲为主导的拳术攻防功夫,这也是所谓“内家拳”的命名由来吧!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拳术中形体有顺缠法、逆缠法的运用,其自身动变的动力之源于足下;内劲有出劲法、回劲法的运用,其劲之根在丹田气海中,故习拳初期,每一招式的拳术运动都存在着“内劲、形体”的配合内容,总体上“内劲、形体”有“顺从、逆从”两种方法,而内劲顺从乃初期的力达四稍的明劲功夫内容,逆从是中后期的暗劲和意敛入骨的化劲功夫内容。然此论与“河图”所显示的天道自然法则不完全相符,乃是由于初期练拳术论功夫,只能以内劲由丹田气海为根说,也就是拳术中“混元一气”的初始功夫说。如果内劲精纯了,而以“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论,便可知拳道法的劲形合一之艺境与河图所示的天道自然法则是完全一致的。阐释如下:拳术功夫艺境达到太极艺境的全体透空时,内劲在体内独立存在。拳术中的内劲乃《河图》中天一生水,其根在百会穴;形体乃《河图》中地二生火,其根在涌泉穴。故形体的运用乃根于双足的虚实变化而变化;内劲的运用乃根于头中真意的变化而变化。故而显示出:形升劲降,形降劲升,形开劲合,形合劲开的自身动变平衡的拳术功夫内容,也是产生弹簧效应的方法。如果以形体的筋劲骨力的弹抖,造成弹簧力的作用,则非拳术技术、功夫的内容。现时练拳者进入此误区的不占少数,艺境不能提高,是理不明,不知法而造成的。拳术攻防的“舍己从人,粘走相生,随曲就伸”等艺境皆由“劲形逆从、顺从”而展示出来,此乃不容置疑的事实。这乃是运用《易经》相同象原理认识拳术技术、功夫的方法。易理、拳理同一理;易法、拳法同一法。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试验,来证明拳术中“劲形反蓄”的弹簧效应,会更能说明“缠丝劲”的概念模糊之处。自然会得出“缠丝法”是形体运动的技术、功夫内容。用普通“螺旋式弹簧”一个,右手拿一头,弹簧呈不工作的“无极态”,左手抓住另一头拉开弹簧,弹簧的形成开式,而弹簧的劲呈反向合劲,乃“形开劲合”自身动变平衡现象;放回左手,弹簧复原,又呈“无极态”,再用左手挤压弹簧,弹簧的形呈合式,而弹簧的劲则呈反向的开劲,乃“形合劲开”的自身动变平衡的现象。无论弹簧是立式、水平式,只要固定住一头,另一头的拉开、挤压,都会出现“劲形逆从”的现象。所以说“劲形反蓄”乃是拳术中的技术、功夫内容。从这里可以知道“缠丝法”是指形体运动的技术功夫而言,“缠丝劲”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再从人体自身各个部位观看。任何部位都存在着“阴面、阳面”。从同一断面的生理现象看,“阳面”乃顺缠伸展运动的主导;“阴面”乃逆缠收缩运动的主导。充分体现了全身顺缠、逆缠的“形用半”的法则的正确性。即枪管内的“来复线”形式:一条膛线管一半,即180度,两条膛线管一圈,即360度,而每一条膛线都是在枪管根部另一点沿枪管内壁向枪口的对立之另一点前进。直至终于枪口的此点,两条膛线的任何一个截面,都是将枪管内圆等分的对立的存在着。揭示出拳术招法“顺缠”时内劲不会到阴面去;“逆缠”时内劲不会到阳面去。故内劲在自身拳法顺缠、逆缠运动中,不会出现象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缠丝劲的全身走向之图示的缠绕路线。如果按图示以内劲线路作,就没有“粘着点内劲不离开支撑面,作轴心运动的旋转”,也就不存在内劲、外形“粘走”的技术、技巧、功夫作用了,也就没有攻防效果了。如果有“粘着点不离开支撑面,作轴心运动的旋转”,也就是“筋劲骨力”的“聚劲凝形”作用形成的拙力,即拧裹造成的僵硬,已非内劲功夫的运用了。如此一来,就会出现“顶抗较力”,已然不是“沾连粘随”的“劲形逆从”的艺境了。
  那陈鑫所画“缠丝”的全身走向图错了吗?肯定没有。如果按“缠丝劲”说,陈鑫画的图就是错误的。如果按“缠丝法”说,陈鑫所画的图是完全正确的,也证明了陈鑫乃太极拳之大家。因为我按“缠丝法”说,将其图所示线路(尤其是四肢)看作是“筋”(皮里骨外软组织的统称)由于骨转而形成的阴阳两面同动而形成的走向,乃是成立的。但是也不能将此视为内劲是这样运行的,只能从形体中“筋劲”范畴来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通过上面几个不同角度分析,可以知道:以“缠丝法”说,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法矣!以“缠丝劲”说,如果指形体的筋劲骨力,那么粘走是如何做出;如果是指内劲,那如何与形体的运动相匹配,是逆从还是顺从;如果是形体、内劲合一说,也是无法说通的,因为自身的劲、形有逆从和顺从的分别,而时时处处都是内劲起主导作用,但必借形才发挥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缠丝劲”的说法是模糊的概念。现在,习练陈氏太极拳之高手数量少,不能说没有因为“缠丝劲”说的概念模糊的原因造成的吧!
  陈氏太极拳以形体“缠丝法”为统一自身拳术形体运动的方法,是其特点。这一方法运用正确,功夫效果升华是很快的。但是,这与其他门派的拧裹、钻翻、螺旋运动方法,运用于拳术中统一自身形体的攻防拳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各门派,包括太极拳门拳术的劲形统一而用,即顺从、逆从的方法、准则是一致的。那么如何对待拳术中各门派、拳种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应当站在《易经》的天道理法中,来看待各门派的拳术。也包括各门派中人都应当这样看待各门派拳术。也就是说,中华传统拳术皆根源于《易经》的天道理法中,各门派、各拳种的精华都是体现天道自然法则的,这是一门学问。各门派的拳法乃是修炼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入门、得道之法而已。各门派的拳术修炼和运用虽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然以中华传统拳术功夫的观点看,各门派的独到之处乃是中华传统拳术功夫普遍性的存在,即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道”只有一个。也就是“道本一,法万千”的本意。换句话说,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道”,各门派所阐发的都是“得道的法门”而已。由此观点,可以引出:各门派之间都是站在自己门内阐发得到拳术攻防之“道”的方法,这是传统拳术发展的好现象。如果就认为“己是而人非”,此乃“武人相轻,武人相臭”不良风气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一种狭隘的观念。如果一个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能够站在中华传统拳术功夫的统一性上来看,各门派都是一家,也就会心平气和了;也就能将其他人的好东西拿来为己所用;也就能将自己门内的功夫艺境结合《易经》的道理而能阐发得一清二楚,以利他人;也就不会吹嘘自己,不犯夜郎自大的毛病了;也就不会神奇说之了,不会有种种蒙蔽他人的事情了;切磋拳艺的现象也就到处可见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继承和发展也就指日可待了。回顾传统拳术各个门派、拳种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各个门派、拳种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这是一个历史事实。

因为《易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早在伏羲时代就产生了“天圆地方”的伏羲八卦学说,继而夏朝《连山》,商朝《归藏》,周朝的《周易》,都是完整的易经学说。而“医学、兵法、中庸、道学、中国佛学”等,都是晚熟于《易经》,又都是本领域运用易学的典范。故此而知,中华传统拳术的形成,远远比我们现在所知的“史料”言出的时期要早。这一点有待武史学界的努力和出土文物的发现才能得到证明。


4

点赞
2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