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1927--1987), 字山石,号风沙村人、风沙道人。祖籍河南开封。生前为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员,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是著名的古籍文献专家,郑悟清 先生所依重的学生,西安武当赵堡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先生爱好广泛,情志高远,雅兴结交,忠信厚道,助人为乐,口碑极佳。出版著作:《书籍知识》曾被选为陕 西、山西、甘肃等地的古籍整理教材;《陕西方志考》是由原陕西省副省长著名学者孙达人为书作序,陕西省学界前辈省历史博物馆馆长武伯纶为书题写书名。曾有 多篇论文在国内著名刊物上发表。先后受聘为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西安函授站学员授课,为西安经贸学院讲授古籍整理专业课程。正当事业发达收获之际,不幸罹病 中道英逝,痛哉!哀哉! 这部《郑悟清太极拳》是在1973年间成书。是唯一一部经郑悟清先生首肯的太极拳著作,也是赵堡太极拳历史上继1934年杜元化 《太极拳正宗》后的第二部成书之作。曾在“文革”中密传甚广,庶不知有多少太极拳爱好者,如同久旱逢甘霖受益匪浅。大家知道,在十年浩劫文化禁锢的年代 里,能有这样的一本书在民间秘密流传,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这本书中所蕴涵的实际意义,正是这一点才更加凸显这本书的难能可贵。同时因为历史的局限使许多具 有传统意义的内容不能反映到书中去,更不能完全阐述高峰先生对中国武术的感悟阔论,这便成为了这本书的残酷缺撼。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给与充分理 解。 在高峰先生逝世21周年前夕,我们将这部由于历史上诸多原因而未能出版面世的遗著,通过互联网以连载的方式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见面,这无疑是对高峰先生的一种最好的纪念。 高峰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73年春高峰先生与郑悟清老师合影 [page]
高峰遗著《郑悟清太极拳》前言
郑悟清老师研究太极拳将近六十年的历史,功力深厚,拳理造诣很高。在教授学生时细致耐心,诲人不倦;对待体弱病患的求教者更是热情关怀,助人为乐。 我对太极拳的理解十分肤浅,有负于郑老师多年来对我的教诲和手把手的引领。现在记录整理的这份《郑悟清太极拳》,也不过是郑老师拳艺中的二三而已,错误的 地方肯定很多。我认为记录整理本身总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既便挂一漏万贻笑大方,然后再经过郑老师和师兄师弟的指正,也不失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又何乐 而不为呢? 我绝无以此求名的想法,也不打算流传社会造成误会。是抱着对郑老师的感激之情而记录整理的,权当自己跟随郑老师多年学习太极拳的心得笔记吧。 在郑悟清老师八十寿辰即将到来的时候,我谨以此作为献礼给郑老师祝寿! 风沙村人 一九七四年十月十六日第三次修订稿 高峰先生《郑悟清太极拳》手稿 高峰遗著《郑悟清太极拳》75式名称 1:预备式(又名无 极);2:金刚三大对(含搬拦捶);3:懒扎衣;4:白鹤亮翅;5:单鞭;6:金刚三大对(含搬拦捶);7:白鹤亮翅;8:斜形;9:高探马(含叉步、摇 步);10:拗步;11:斜形;12:高探马;13:拗步;14:金刚三大对;15:伏虎(含解带);16:擒拿;17:串捶;18:肘底藏捶;19:倒 碾肱;20:白鹤亮翅;21:斜形;22:闪通背;23:白鹤亮翅;24:单鞭;25:云手;26:左高探马;27:右插脚;28:右高探马;29:左插 脚;30:左蜷腿蹬脚;31:摇步(又名一步一捶);32:青龙探海(含鹞子翻身);33:二起脚;34:分门桩抱膝;35:蜷跼蹬跟(含跨虎);36: 右蜷腿蹬脚;37:左右分马掌;38:掩手肱捶(含七寸肘七寸靠);39:抱头推山;40:白鹤亮翅;41:单鞭;42:前后照;43:野马分鬃;44: 玉女穿梭;45:白鹤亮翅;46:单鞭;47:云手;48:跌岔(含童子献佛、双风贯耳);49:扫蹚;50:左金鸡独立;51:右金鸡独立;52:双震 脚;53:倒碾肱;54:白鹤亮翅;55:斜形;56:闪通背;57:白鹤亮翅;58:单鞭;59:云手;60:十字单摆脚;61:吊打指裆捶;62:金 刚三大对(含搬拦捶);63:懒扎衣;64:右扎七星;65:擒拿;66:回头看画;67:白鹤亮翅;68:单鞭;69:左扎七星;70:擒拿;71:跨 虎;72:双摆脚;73:挽弓射虎;74:金刚三大对(含搬拦捶);75:收式(又名合太极)。
高峰遗著《郑悟清太极拳》第一式预备式 预备式又名无极式。身体直立端正,神态轻松自然;意念引头颈向上,两眼平视向前,唇闭轻合上下齿,舌尖触及上牙根,下巴颏儿微收;含胸拔直脊骨,坠肘带沉双肩,两胳膊及手自然下垂身体两侧呈阴阳手,或肘部微屈以手背面前放置小腹两侧,十指微散展开掌心微鼓;收腹收臀缩肛尾闾中正,百会与会阴直通如悬针,腿根放松圆裆气置丹田;两膝微屈两脚与肩同宽,两脚前后顺直微向内扣,左脚尖比右脚尖前置一公分,“不丁不八,十趾踏地”。 腹空微觉饥饿,逆呃顺畅脱口。由右手向右带动右脚根向右旋转,进而带动腰及身姿向右稍倾向;右手滑转至裤缝处再向上翻转,至右手掌心与头顶百会穴相照;左 手向左滑转与右手同时向上翻转,至左手掌心与左耳孔相照;此时左手与右手接近扣合以护头,然后左右手同时与左脚先向前迈步右脚紧跟着向前向下滑落,做到手 脚同时回到初始直立端正姿态。 要领:面向正南。心静如水,动作天成,以胯带膝带脚,以肩带肘带手,以腰调度全身。轻灵飘然,力求全身似有“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的感觉。
高峰遗著《郑悟清太极拳》第二式金刚三大对(含搬拦捶) 三大对:肘与膝对,膀与胯对,手与脚对,势如天王金刚神圣不可冒犯。这组动作以搬拦捶收势。 左右手同时从两侧起至胸前,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作掤状过程的同时带动左脚前迈,右腿带动右脚随之微向右转,形成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的弓箭步;两胳膊抱圆成掤 劲,两阴阳手手掌心相向;左手指与左脚拇趾相照,右手指与鼻尖相照,两手心距离腕至肘长;左膀带胳膊及手向外翻滚,右手及胳膊与之联动,过程当中两掌心相 向始终保持腕至肘长度,形成捋劲;捋到左手阴右手阳时再合掌相挤,紧接着掌心用意念之力向前按;右腿带右脚随挤按过程向前,至两脚复归元;掤捋挤按四劲运 做完成后,以搬拦捶收势:右手从左手指梢绕过握成拳头,然后拳与腕微向外用意念发劲;左手腕摆顺用掌心斜托右拳,两手在肚脐间汇合。 要领:面向正南。掤时两臂要圆,捋时不能斜身,翻滚进收不可直出平回,虚实随动作转变,挤按时带右腿脚稍离地面(不可抬高)应同时向前,在右脚落地与左脚复元瞬间搬拦捶恰好收势。
三对照准翻转滚,搬拦戳拿劲自然。 高峰遗著《郑悟清太极拳》第三式懒扎衣
左手掌向下不过裆,同时右手由 拳变掌向上不过眉,左右掌心相向,左手向左由下向上划圆,右手向右由上向下划圆,左右两圆同时进行,两手掌心保持手腕至肘间的距离,左右两圆以人体中线为 界稍过相互交叉无妨;当右手划圆再次至鼻眉间时带动右脚向右稍离地面滑步,右手与右脚同时向右移动且相照,定势后掌心面前方;当左手划出一整圈时借势滑至 左腿前胯部,左手拇指触左腿根部,其他四指并拢贴左胯尖处;左大腿根部要放松与右腿形成右弓箭步;成势落定后,右脚尖比左脚尖前置多出拇趾距离(多不过半 脚),右实左虚。 要领:面向正南。重心要随动作虚实转换而上下移动;两手划圆似抱球状且抹转双肘;成势后右实左虚。
高峰遗著《郑悟清太极拳》第四式 白鹤亮翅
左手用拇指点左腿根,整个身体重心在随之下移的同时,右膀及肘及手顺势收至人体中线胸前,呈单臂阴阳手状,手指与鼻尖相照;此时左手亦在右手回到中线瞬 间,滑转至肚脐沿中线翻滚向上引至鼻尖;这过程中右手及右胳膊以肩膀为轴心,先向下翻转滚动沿右划圆至头顶,此时左手恰好上引至鼻尖,然后左右手同时翻转 滚向前方,右手食指尖与鼻尖相照,左手在右手下方,两手距离依旧腕肘长度,呈掌心面向前方的阴手状;在双手合演中,左腿脚带动右腿脚及整个身驱随双手联动 向前迈步,右脚为实比左脚前置大半步至一步。 要领:面向正南。右手翻转滚动划圆时,右腿要以右脚根为支点轴心随之转动;双手向前滑动发劲前,身体重心先向下稍移(欠身),发劲时重心向前向上移(展身);双手向前按时不可过贪。
接住对方肘和手,展身发劲显神通。 [page]
高峰遗著《郑悟清太极拳》第五式单鞭
左手和右手同时向左划圆:左手从下往上划圆,右手从上往下划圆,其圆上不过眉下不过裆,左右手以人体中线(稍过无妨)为界;当左手再次从下向上划圆至鼻眉 间时,带动左腿及脚向左迈步,此时左手翻滚由阴阳手滑转成掌心对外的阴手至左前方与左脚相照;在这过程中右手再次由上向下划圆至肚脐时,阴阳手翻转滑滚成 掌心朝下的阳手鹰嘴钩状与右脚相照,右脚也随左脚与右手划圆时左右平滑挪动一脚的距离(可不挪动,因人而宜),收势时左脚比右脚前置大拇趾(多不过半脚) 的长度,呈稍偏左前的左弓箭步,脚步左实右虚。 要领:面向正南。两肩松沉,腿根放松,重心相宜,两臂要平,前伸有度,右拇指尖轻顶中指的中节为鹰嘴钩手,其手腕部位要与前臂平顺不能弯曲。
左手出掌右手钩,臂平有度伸向前。 高峰遗著《郑悟清太极拳》第六式 金刚三大对(含搬拦捶)
要领:整个身体面向由正南转向东南方向。其它参照第二式金刚三大对。
高峰遗著《郑悟清太极拳》第七式 白鹤亮翅
要领:面向东南。双手捋时下不过裆上不过眉,双手以身体中线为界(稍过无妨),双脚移动时亦要滑出圆弧轨迹来。其它参照第四式白鹤亮翅。
接连发劲成效大,粘连拈随不丢开。 高峰遗著《郑悟清太极拳》第八式 斜形
承上式白鹤亮翅的手形转变为右手在下、左手在下、手背相向的钳形十字手。右腿原地 不动在身体向下直蹲的同时左腿向左滑跨一大步,并使十字手随身体同步下至右膝盖处。在左右腿脚定位后的瞬间,与起身的同时双肩作绕翻转带动两手外侧背转绕 双膝,俟手背与双膝内侧贴触后,左右手再像启式那样分别转绕耳头至胸前。右手食指与鼻尖相照,与此同时左手翻转手臂滑绕背后,左手也由掌变为鹰嘴形的钩手 与尾闾相接,意在护臀肛及接物之需。 成势后面向东南呈左弓箭步,右腿根要放松,右脚尖微向里收,整个身体仍然要保持端直中正。
妙使敌身前扑倾,上靠下靠度势决。 高峰遗著《郑悟清太极拳》第九式 高探马
胸前右手掌,由上沿身体中线右侧抹肘翻转缠绕至肚脐处,右手掌心与肚脐相照,同时带动右脚顺势协调进步;此时尾闾处的左钩手也从身后翻转缠绕至身前左侧偏下方处,带动左脚顺势收步,至此左钩手和右手掌联袂构成拖枪败(拖篙)之势。脚步呈右实左虚的丁字步。 拖枪败(拖篙)成势后的瞬间,整个左胳膊带动左钩手犹似紧贴敌身顺进向上翻绕滚动,同时右手掌也下不过裆上与眉齐,配合左胳膊由下而上作抹肘横掌划弧顺进策动,形成马上擒敌之势(形如童子献桃)。
高峰遗著《郑悟清太极拳》第十式 拗步
由上式童子献桃状,左钩手变为手掌形,在双臂作掤捋中,两膀带动两肘及两手相向作抹转翻滚,两手心相距前臂之长(稍长无妨,因人而宜),顺势相叠形成右臂 在下的右阴手掌、左臂在上的左阳手掌的十字手状。与此过程中,右腿带动右脚上抬横插踩踏左脚尖前一寸处,身体也随腰姿左右摇转上下调动,以协调手脚保持身 正下的重心位置。最终形成上为十字手、下为后丁字步、身体微微下坐的拗步之势。
十字翻手采手肘,上采下踏摧枯朽。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