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理论与实践

2009-12-4 08:28|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6434| 评论: 0

摘要:   笔者自幼学习中国画,通过这门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研习中国画的经历,从不同层面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其博大与神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众多国粹之中,尤喜国术,尚武的热情始终贯穿于学生时代 ...

  笔者自幼学习中国画,通过这门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研习中国画的经历,从不同层面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其博大与神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众多国粹之中,尤喜国术,尚武的热情始终贯穿于学生时代的生活,无奈始终未遇明师,一直未能迈入武术的门槛。年岁稍长,在接触了西方自然科学后,被其严谨的数理逻辑体系与洞见宇宙万物之理的预见性所折服,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今为清华大学高能物理中心理论物理学的博士研究生。在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同时,笔者始终没有放弃对传统文化的研究。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接触、了解与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笔者不禁被许多问题所深深闲扰。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自然科学与儒释道三教的实证体系是否存在交叉点?西方哲学、宗教与三教的思想体系是否可以调和?传说中武林前辈们出神入化般的功夫是否为真,搏击是否仅是凭蛮力斗狠?传统武术能否应用于实战,抑或仅仅是“花拳绣腿”?佛家道家的实修功夫,各种验证。超出自然科学理解范围的种利-现象,是确有其事、“真实不虚”,还是神话迷信?

  笔者曾带着种种疑问多方求证,但始终未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后由于机缘巧合,笔者得以求访到先天无极门传人陈太平先生,并有幸拜于先生门下。虽然迄今为止追随陈师仅有两年的时间,但笔者有幸亲眼目睹并切身体会到先生在武学、养生、修道等方面令人震撼的功夫,可以说闻平生之所未闻,见平生之所未见;大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之感。由于笔者从道尚浅,不敢说解开了心中所有的疑惑,但愿借此文总结长久以来的思索及心得,与读者分享。

  以笔者所见,传统的武学、养生、修道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问,是重验证而非纯思辨的学问。想要解开心中的诸多疑问,一窥传统修炼体系的本米面目,在当前的社会文化氛围下,应以“还理论于实践”为出发点。

[page]

 

  还理论于实践之于武学

  实践在武学修炼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有人说:“技击是武术的灵魂。”武术之根本即为搏斗的技术,通过习武同时也可达到磨炼意志、强健筋骨的效果。武术爱好者修炼的水平,往往通过相互试手切磋的实战便知高下。

  武术理论是人们对武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任何理论都需要实践来还原与检验。经常见到武术论坛上,网友们因为武术实践中不同练法的分歧吵得不可开交。武术的思想、练法是理论体系,不同门派由于传承、风格、训练的侧重点等等的不同,这些武术理论难免会有不一致之处;即使对于同一门武学的修炼,由于不同习武者身体素质等条什的差异,或是同一习武肯在不同阶段的训练侧重点有所不同等等原凶,也可能会导致相应的练法有所差异。检验某种理论某种观点,应该放之于实践中,而非徒做宁面上的争辩,概念上的揣测。前辈名家的经验,是他们自身实践武术的心得,作为后学者应该力求还其于实践,而不是教条地接受,甚至浅尝辄止,玩起文字与推理游戏。理论不经实践检验,即使听上去再有道理,再能白圆其说,也只是空洞的思想产物;如果仅凭头脑的“理解”而非身体的“理解”,用武术理论去乱贴标签,那么,势必会形成“前人功夫高,今人理论高”的局面。有人认为当今中华武术雄风难振,论实战也只能靠散手撑其门面。有感于此,笔者越发觉得还理论于实践,还国术以本来面目,是我辈武者的当务之急。

  陈太平老师在继承众多前辈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实践,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太极拳修炼体系。这套体系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完整训练体系,是先生在太极拳方面宝贵经验的总结,值得为后人所借鉴;使习者能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拳法在训练当中,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练,它的验证水准是什么,它下一步应该如何练,每一步如何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其如同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训练方式和验证的标准;同样一套拳法在不同的阶段,要求和训练的方式都是有所不同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训练和验证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传统太极拳之精要。如果一个太极拳练习者一生中只执着于一种训练方式,那么只能说他在这一阶段有一定的体验;更上一层楼,要有更上一层楼的方式方法,而陈老师总结的这套体系就是帮助太极拳爱好者渡过彼岸的宝舟。可能不同人对这套体系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清华太极拳协会从首任的会长到至今我这一任,只有一位不是陈老师的门内弟子,其余全部拜入陈老师门下。我们的观点是相同的,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完善的训练模式。为了使更多的武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了解它,笔者借《精武》一角,对其做一简单介绍。

  陈太平先生,少时习少林拳法及易筋经等秘传功法。年岁稍长,随启蒙老师王先生习陈式老架和实战推手,后得武当松溪名家周国远前辈传武当太极拳法功法及丹道。机缘所致,又得道家无极门李道长传先天太极,遂融会贯通。

  先生为重现太极技击雄风而呕心沥血,对陈、杨、赵堡、峨嵋、宗岳等太极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同时还广泛涉猎各家拳种,对形意、八卦、大成、少林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广泛参考其他拳派训练思路和程序的前提下,先生结合自己所练,综合提炼出一套自己的太极拳修炼体系。习武者以一门为主兼修其它,在武林中并不罕见。但能够做到全面继承某一门武学已属不易,而陈师能够系统继承太极、八卦、形意、少林等多门武学的完整训练体系则更为难得。

  清华大学也经常请一些武术养生名家进行讲座,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各有所长,也使清华学子们能从更多角度去了解各门各派的武学。至于武术的修炼体系,在接触了陈师的武术体系后,笔者恍然大悟。当今太极拳学习者所缺的就是一整套系统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训练方法。每到一个层次,应该怎么练,一步一个验证,练一套明白拳。系统性不单指应该具有相应的盘架、站桩、推手等等一整套训练手段;就是对于同一套架子,同一种桩法,也会根据练习者具体的身体条件、练习的不同阶段等有所不同。

  比如学习数学,小学该学什么,中学该学什么,大学该学什么,研究生该学什么,如果做一名职业数学家又该掌握什么,现代的教学体制把这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只要循序渐进,即可步步为营!而太极拳练习者面临的情况,就像是反复在学小学的四则运算,虽然可以把小学数学题做得很熟练,但按这样的学法永远也不能掌握微积分,更不用说去登数学的大雅之堂。所谓“上工授人以规矩,不授人以巧”,最有价值的莫过“授人以渔”,给学生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系统的训练方法,而不是只卖弄一些擒拿、摔打等表演的技巧。

3

点赞
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