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身如火药也如弹

2009-12-5 08:09|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4835| 评论: 0

摘要:   再次,它是轻松高效的,不费力的,就如拳谱上说的“手到劲发而毫不费力”。把这样的劲用于搏斗,就不会如擂台选手那样,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体力就已经严重的透支,即使遇到相当复杂的情况,时间比较长,也能轻松应 ...

   再次,它是轻松高效的,不费力的,就如拳谱上说的“手到劲发而毫不费力”。把这样的劲用于搏斗,就不会如擂台选手那样,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体力就已经严重的透支,即使遇到相当复杂的情况,时间比较长,也能轻松应付,并不会感到有多困难。

  怎样才能做得到这种“轻松”呢?这需要练出全身的“整力”,就是瞬间能高度调动身体有效肌肉力量的能力,就是所谓的“肌若灵蛇”。

  据说壬芗斋先生少年时,和师兄搭手,瞬间就把师兄摔出去很远,师兄还没有爬起来就说:“师弟,你一定要把这一手留下来!”他不知该如何办。回去后问师父,郭云深对他说,他师兄没有练过“桩”,他又如何能发出这个劲?

  关于“高效”,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普通发力如几十米外的箭手或者枪手,他们要成为“神箭手”或者“神枪手”全靠那远远的瞬间击发,对运动中的物体进行攻击,结果很难确定,而内劲发力就如把箭或者枪口按在目标的任何位置上才开始发射。当然肯定会百发百中了。

  另外,二战期间那种大量弹药狂轰滥炸式的打击,它的总体爆炸力自然远远超过今天的“精确打击”弹头的威力,但你能说它的效果也一样吗?

  最后,它是无形的,如水和空气一样没有固定的形态,“以无形之意,接彼有形之表”,所以防不胜防。如拳谱上说:“能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形……如大风过百草俱偃,如虎之登山,龙之升空。”

  大成拳里提到过一个重要的原则:三角预应。就是在发力时,最好的关节形式是钝角。我想这种形,当然是科学的。但只能是一个过渡阶段而已,要不,为什么王先生偏要把他的拳学称为意拳呢?他肯定是希望学会他的拳的人,最终是要超越“形”的束缚的。

  这就是内劲的一般表现形式,它的确是令人神往的境界。它通常不能从表面,如强壮的肌肉、咄咄逼人的气势、孔武有力的外形等表现出来,而是内在的、精神的,身体不一定强壮却能高度协调全身肌肉,以至于给人的感觉是相当普通、不会武功。就是俗话说的“真人不露形”。

  一位读者朋友在电话里问到我在文章里提到的武术境界,我就对他说过,我并不是说已经掌握了真正的拳劲,更不能说已经到达了那种境界,我只是一个正在思索的武者。爱好武术的朋友们,也可以据此反思自己身边的“高手”和“大师”们,是否已经达到了以上的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练出真正的拳劲?还是先说不应该怎样练吧?首先,不能满足于机械运动,只在速度和力量方面下工夫,这只是初学阶段的辅助练习而已。

  其次,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技术训练,特别是不要过分依赖于复杂的技术,要在精神历练方面上下工夫。

  力量、速度和技术都是初学阶段必须要练的,但不要练得太多,一旦已经入门,就应该把重点放在真正的发力训练方面。

[page]

 

  再说发力训练。如果你已经有了武术的基本功夫和基本技术,要想在发力方面有所提高,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是形的训练。由静到动。首先从静开始,无论是桩功还是“拳中有桩”,在这个阶段里,重点是练出对肌肉的从放松到紧张过程的控制能力。一般的力量训练是练不出这种控制力的,最多只能练出肌肉的粗壮和收缩力量,只有站桩才能练出发力所需要的高频率的灵动的力量。这一过程对人的感觉能力依赖相当大,无论是松桩,还是紧桩,都不过是这种感觉能力,也就是对肌肉力量的控制能力而已。有的人悟性好,很快就能比较好地掌握这种能力,并且对全身的整力、三角力都能有较好的领悟。也有的人练了很久,虽然强壮了身体,但身体依然僵硬,缺乏灵动的力量。

  练肌肉的活力,并不比平常的素质训练轻松,从肉体到精神的消耗量都很大。这种人,给人的印象是轻灵和高度的放松,筋肉极有弹性。举例说吧,记得年轻时在报上看到一个香港青年创造了一分钟踢高腿25次的纪录,而在站桩中,腿部及全身关节和肌肉的振动频率是难以计数的,可能超过百次。老实说,我看到那些大腹便便。一身肥肉的武术家,心里就难免反感,我知道他们也许曾经有功夫,现在也有体力,但可能已经没有多少还在坚持练功了。我自己的经验是:练武的人,只要有一个星期不练功,身体就会有明显的发胖。脂肪多了,必定会影响大脑及全身的供血能力,因此,也绝对不可能有超高的反应速度。

  这种松紧的练习非常重要,可以说能决定你武术的层次,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你的精神力量。练过桩功的人都知道,光有肌肉的控制能力,没有强大的精神激荡力,是很难发出本能的“螺旋劲”的。并且参加过比赛和实战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平时做得好好的,但到了比赛或实战的时候,肌肉会不听使唤,甚至有个别的会莫名其妙地发抖,这就是光有意的力量,没有神的力量的表现。所以少林武术都认为:松紧变化达到了极致,可以说就已经进人了上乘的境界了。

  桩功别人讲得太多了,我只说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两点:首先是凝神。一般人初学,只注意到放松,没有在凝神上下工夫。如眼睛,老师有的讲闭眼,有的讲望远等,其实应该是凝眼,就是眼看前方,却没有盯着看,是用余光感觉180度扇形内的视野。科学上说,这叫边缘视觉,又叫神秘视觉,是长期形成的习惯,能提高自己的感觉和反应速度,也能增长智慧。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经过某一物体旁边时。没有看它,却不会碰到它,这就是边缘视觉的作用,这种边缘视觉能够产生最快的反应。

  擂台上,拳手们你盯着我,我也盯着你,其实是不懂得边缘视觉原理的表现。不知拳手们是否懂得:真正的武功并不仅仅是用眼睛的视觉,更多是依赖于触觉。特别是实战中的发力,只有触觉才能让你做到百发百中,立于不败之地。

  站桩时,平时行步时,这样若有若无地看,一段时间后,你会越来越真切地感知身边的事物,感到自己的精神、视野都更加宽阔和高远了,要不了多久,你就会自然进入“凝神”的状态了,也就是拳学上说的“花钱难买激灵颤”的那种境界。

  其次是“一”,包括全身如一,与周围事物融合为一等,它是拳学中至关重要的东西。许多人努力地练“松”,练“紧”,就是不练“一”,所以没有办法再提升档次。

  关于“一”,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经讲得够多了,这里不再补充,严格说来,所谓“凝神”也不过是“一”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另外,考虑到读者中有的朋友武术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我想提一下练功中的“顶峰体验”。王芗斋先生在他的技击桩里只讲到了战斗意识,说了句“动乎不得不动”,却没有具体提到这东西。或者是因为它不容易说清楚吧?我也不知道我在这里能不能讲清楚。我认为,许多人练功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战斗意识,对于这个问题的困扰,可能是大多数人练功多年却仍然未入实战之门的重要原因。

  我想,也许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心灵的平静,才能

4

点赞
6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