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page] 朱怀元(黑衣者) 汪涌泉老师谈太极拳技击与养生 现在流传下来的太极拳 , 是一种混合的拳架,内容非常丰富。若经常锻炼,若经常锻炼,对身体却有很大的好处。 凡是练习太极拳的人,都有一定的要求,因要求不同,所以练法也就不同。例如:养生和技击这两种不同的要求就有两种不同的练法。在练习时必须把这两种练法分清,否则就会在养生练法中求技击,或在技击练法中求养生,这样练下去不但达不到要求,还会起到副作用,走向歧途。 所以必须把以上七步练习方法和步骤练精通,才可能逐渐认识到这两种不同的练法。 明确了技击与养生两种不同的练法,就会知道怎样是伤,怎样是养。把养和伤分清以后,还需要考虑本身体质的强弱和是否患过慢性病以及病的类型,就是说要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练法。 在练习养生拳架当中如果还有技击的身形、手势,本身的内劲即神、意、气就得不到舒适通畅,内气就得不到增长,达不到养生的目的。技击的拳架如果没有充实盈满的内劲配合,技击的手势就得不到轻灵变化、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就说明技击与养生是分不开的。但是在锻炼时,要分清练习方法,然后再混合到一起,才不致有伤。 为什么拳架套路中没有把养生与技击分开来学,要知道在练习时,一动之中就有与技击与养生的练法所以必须先动了理论,自己在练习中去分析,只有在练习中去摸索,才能得到。 太极拳的门户虽多,内容却都是在讲究阴阳相济之理,各派拳架姿势虽繁,归纳起来,不外乎养生,技击两种。养生拳架求得是知己之功,技击拳架求得是知彼之功。 技击拳架与养生拳架的不同要求: 一、 技击拳架的开手要小,要求小巧灵活,身手相合。养生拳架的开手要大,在求舒适开展,以身带手。 养生拳架 大家应该知道,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架的每一个姿势动作本来都是应敌之招。在理论上也不外乎如何使用招和术而战胜对方。所以通过一个时期的练习,便自然走向技击的途径,就失去了养生的意义。太极拳这套技击的套路中也包括养生的一面,要想在技击的套路中找到养生的练法,就必须把养生与技击两种不同练法分辨清楚。否则,就不能达到练拳的目的和要求。 养生拳架是为了健身,所以,练拳时一动一静都比必须合乎养生的要求,决不允许把技击的身形手式掺杂其中,养生拳架对身形手式的要求是全身上下、左右、前后都要松沉圆活,也就是全身要有球形的感觉。练拳时凡是开手,都必须以平面向前,神、意、气向四周膨胀,但不能许超过球皮以防外散,要保持开中寓合之意。凡是合手,球形要缩小,神、意、气要收敛,但不得萎靡不振,要保持合中寓开之意。总之,每一姿势在运行中都不要离开圆形,要求做到前进、后退皆能旋转自如。在姿势变换时,球的大小可涨可缩,但不可失去圆形产生棱角。这样练习,内气自能舒适自然,不受姿势变化影响,不会憋气,就可达到健身目的。 [page]
技击拳架 首先,要把技击的姿势学会。技击的某种姿势体现的某种劲。例如 :掤的姿势要用掤劲。捋的姿势要用捋劲。利用各种姿势按照八字诀的要求,把八种学会,然后在练拳当中,通过肩、肘、腕、手任何部分都能随机应变,灵活使用这八种劲。所谓八八六十四手是对八种劲的灵活使用。在运动拳架时必须使这八种劲通过身形输出手外。在变换姿势时,再把输出之劲接回来,以免伤气。 技击拳架对身形的要求 练习技击拳架,要做到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两膝微曲,松腰松胯,全身肌肉放松,两足平踏实地,下盘要稳固,但不许蹲桩,便於脚步移动的轻灵,还要含胸拔背,胸口对着膝盖,在移动重心时,胸口也要找准膝盖,立三关,顺项贯顶,开档,垂尾闾。移动重心时,裆劲要随时调整。在发劲时,裆要往上吊,要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变换姿势要小换腰,平送腰胯,实腿能抬。走架时如脚踩荷叶。 技击拳架对手式的要求 双手在前,形如螳螂,以保护自己中心,手指尖与头顶相平,肘与肋平。要求手能护头,肘能护助,肋能护腰。这就必须开肩窝,松膀根。练拳时,两手不得用力,否则就达不到轻灵。 要明确手是手,腰是腰,要截然分开,不能合在一起,每一个姿式的开手虽然小,但意要大,出手的方向要开展,开始时,距离身体要近,但不能贴在身上,要从中心出手。然后以肘送手向前开手,眼神随手走,出肘要与肋平,以使腰劲蓄足。 开手的身形手势 开手时要有开手的身形,除符合上述对身形的要求外,还要节节贯串。发劲时,全身手、足、肩、肘、胯、膝、腰、神、意、气,全部集中在一个点上,全力向外发劲。 同样,开手时要有开手的手式,除符合上述对手式的要求外,并要从侧面向外开展。 合手的身形手势 合手要有合手的身形,除符合上述对身形的要求外,还要全身放松,向四周转圈。 合手要有合手的手式,除符合上述对手式的要求外,还要先错手再合手,以防把对手的劲引到自己身上。 技击的身形手法歌诀 [page]
懂劲 要能掌握知彼之功的要求,就要学会“懂劲”。懂劲是练技击的一个主要阶段,是知彼之功的起始。懂劲指的是在于对方接手时,通过与对方的接触点,听出对方发劲的劲端,也就能同接听到劲源。这是学习懂劲的入门之道。接触点可分为中:力点、滞点、停点、滑点、倾点。 接手时,对方有计划、有目的、主动地、有方向地向我发动,不论对方发来的劲是有形或无形的;是带着功夫或只是手式;身力大或是力小;是突然的或是渐进的;是乱动不停的或忽隐忽现的等等,以上各种发劲的方式,大部分是在对方身体中都有一定的劲源。这种发劲用招的多,用术的少,其接触点均可谓之点。接此力点时,必全身松开,不要受对方力点的影响而使本身僵滞,必须轻灵变化,徒眼要活,接劲要果断。要从接点把对方劲源听准,由侧面击之,若一击不中,可接连两、三击、一击要比一击紧。若在出劲中有不适处,及时松开,另换姿势接,如新接。 对方在处于被动不得已情况下,就会反映出各种点,如滞点、停点、滑点、倾点。这些点在人的身体中是没有劲源的。揉手时,若遍到以上各点。因其没有反应力,很难借用,因此,发劲时要严防产生对手的重力和自然倾斜力。 手、腰、肘、腕的用途 手: 静中求松法则 动中求松法则 在运行拳架时如何保持全身放松,就是要做到在开手时没有平面,每一开手都是侧面向外,这样梢部永远是松的。要揉手时,不用平面去和对方接触,而要用自己的侧面去接对方的侧面,自然周身放松,轻灵圆活。 招与术 技击原为应敌致胜之用,用时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招,一种是术,合起来称为“招术”。 招:凡是招都属有形,是在后天强力的基础上,用种种不同的招法应敌致胜,近似长拳技击之法。一般是用某个招法控制住对方某种身形手式,或是某种强力。这都有形可见,是以自己的外形制敌外形,谓之招法。 术:凡术属于无形,是一种内功,是本身神意气的化合。凡是用神意气胜人者皆属内功,属于术法。本身经过锻炼,充实神意气,再用意、气侵袭对方的内气,进入对方体内,达到侵袭目的。 因此,技击拳架练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拆架子,也就是要把“招与术”内功与外形拆开来讲,以便能使学者明确求的是什么功夫,在练拳时求的是招还是术,是内功还是外形。当然应敌时招与术,内功与外形是密不可分的。术是招的后援,招中必须有术;招为术开门找方向,术中必须有招。外形若没有内功指挥,必然无法取胜;内功若没有外形运转指路,也无法发挥威力。 总之,要明确,拳架是将前人的应敌之招编制而成,这些招都是前人用过,证明能胜过某招的招式。但是,这些招,只是外形的应用,是定型的单纯的招,不一定能完全适合应敌之用。因此,必须招中有术。术是内外相合的功夫,内气与外形结合起来,贯串到招中去,这就是招中有术。由于术是本身神意气的化合归一,用到知彼之功中,这个术,就是灵活的、变化无穷的、随机应变的,能应敌变而变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在练习拳架时,既然明确了用的是招,就应在招中求术,且不可在招中再求招。 [page]
技与击 老师祖为了适应学者需要,把太极拳养生和技击的拳架以及身形手式予以区别分开,其中养生之道普遍传下来,而技击之道只传给子孙和少数徒弟。所以后辈真正得到技击之道真传者,除杨氏子孙外,确实不多了。 技与击必须分开来学,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功能和用途,要有准确理解和相当功夫,还要通过长时间的实战,久而久之,经历越多,越能体味出其中奥妙,增加功力。 技 在与对方接手时,要接点不接面。面就是对方出劲的面积,点就是对方出劲的集中点。不论对方所出劲的面积有多大,它必然有一个集中点,该点就是对方的中心。重心集中点,是对方的实点,也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点。我们要用自己的虚点去接对方实点的侧面,并及时把本身功夫渗到对方的劲源处,或引或擎,均在于此。所谓引,就是顺对方来劲的方向,引向自己的空点,使对方出劲落空,陷于失中状态。所谓擎,就是在当对方所发出的劲落空一半时,向其实点的侧方击之。此时应注意,不要让他完全落空,(因)为完全落空就无法借力了。此即拳谱所说“引起彼身借彼力”。 总之,一接手,先应使对方不合适,继而失中,如果在接手时,对方不给我们所要的点,或是变化非常快,可任其自由自在的去变换,不要追随,等他再向外出劲时,重新按上述点接点的方式接手,用自己的虚点去接对方的实点,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一、对方既不容易听出我方发劲的点,即劲源,又不容易听出我方劲的方向。 可见接点不接面优点多,但是难度大,须有名师指教,自己也要下苦功夫。如果只根据个人所好去用,势必偏差丛生。接手的问题,乃是练拳一生的结晶,既要求具备知己之功,也要求具备知彼之功。 接点不接面 汪永泉老师曰: 注意在与对方接手时一定要点不要面。就是说接触点的面积要小不要大。如果接触面积大,很容易把拙力使出来,就变成了力与力争,给发劲造成不便。如果接触点小,对方不易听出自己的劲源,而自己却要在这很小的接触点用自己的手势听懂对方的劲源,问通自己去劲的路线,再把输出之劲渗入到对方的体内,加以控制,对方必然不适。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一点,叫做影响对方。 当对方感到不适,必然要用力作出反应,这是可利用对方所反应之动向,顺其来势,加以牵引使之延长,控制对方,使它失中,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二点,以上两点在发劲前必须做到,然后才能发劲。 一接点中求 与对方一接手,要接点不接面。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在这非常小的点上,要听出对方的劲源,也就是自己要击发的落点。由接点到落点这段距离中,要把自己的巧直接贯通,并要通出方向。 这时要注意对方的发劲,若感觉到自己贯通出的劲在对方身体中遇到障碍时,就是对方的劲正在运作。有几种情况: 一、在接触点上,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尚未发出时,则应当用自己的侧近击对方的劲源。 为此,必须做到: 灵机于手 灵活于腕 [page]
劲发于肘 一接点中求歌诀 点劲原理 点劲原理最易解,如同竹竿点圆球, 点劲 点位 点劲一发如闪电,断劲严防面碰面, 由面变点是神奇,变得对方无所依, 击 击劲 汪永泉老师论发劲: 初学发劲者应先学问送劲,再循序渐进。因为问送劲是学习各种发劲的基本功夫。 汪永泉老师谈问送劲: 汪永泉老师曰 点断二字紧相连,其中奥妙仔细研, [page]
断法有各种情况: 按字意解释是在用时要要(衍一要字)先有蓄力,而后弹出。弹劲要有弹簧力。弹劲是在姿势被动,不得已时突然弹出。要有力,但是要伤皮不得伤骨。弹劲必须要带动中心。 平劲 实平是有形式的练习,在练习拳架时,每一动作,由起式,运行到姿势的终点,都要以平为主,不论身形手式和姿势高低,都要平线对准要去的方向。这是有形的平线,谓之实平。 虚平是无形的,一切都是假设的。在练习拳架时,每一个动作的外面都需要有一个假设的平点:随着姿势高低和转动,在手外也都要有一个平点。手和平点当中是意,即似接非接,似连非连,忽隐忽现。主要是要把平点放到虚点上去,不要让平点碰到实物上,因此平点必须轻灵变化,但平点虽轻,却要无坚不摧,使出要有力。 [page]
平劲的使用方法 1、平引 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顺其来势力,引之使延长”。不要使对方劲力完全落空,手中掌握的平劲,应保持存在不变。 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在对方劲端处,用自己本身平劲,旋迥逆流,朝对方劲源击去。 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在对方劲端处,用自己本身平劲的方向引之。 手得到平劲后的击引放松 放松
我练站桩功的体验---浅谈呼吸,用意和放松/妙光--转自天下武林2010年03月29日 20:20我平时常练的是混圆桩和三体式,在练功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练功的深入,走明师访高友,自己努力实践印证,问题得到了解决,功夫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当然以后还会碰到新的问题也需继续努力。这里就我的一些体验谈谈我的看法。 关于站桩呼吸: 我认为呼吸必须和顺,舒适自然。何为和顺,呼吸顺畅,轻,绵长,缓,不憋气。初练站桩时,由于身体松不下来,且有一定的运动量,呼吸会加粗,急促变快,有时身体紧张易造成憋气。随着日复一日,练桩时间的增加,身体机能适合了此练功的静止状态【其实这也是动态的,相对运动态势而言】,渐渐松下来了,呼吸自然会变长,变细变匀。此时呼吸平和自然,气功上叫文火,重在温养。 关于用意: 意想不可重。师言,用意有念头就好了,老想着它就错了,也是执着相的表现。对练功有害无益。练功用意要专一,即排除杂念,一心不乱。我是用数息法,观想法二种方法。感觉初站时以数息法较能入静,站到后来用感觉身体内部变化来调节较好。 关于放松: 在站桩练功时,用意诱导,调节和保持身体肌肉松驰不紧张,除为保持外形架式自然有度,骨节对准外,绝不可用一丝力在身上,否则就形成僵力,努力。初练时身体易发紧,越想松越松不下来,此时我们就应调整呼吸,务必使气和顺,用意想将紧处打开,松开。随练功时日增加,自然身体会放开松开,渐入佳境。当然用意必须在有和无之间,所谓‘自然而然’之意。 练桩常有沉重感,胀痛感,疲劳感,酸麻阵颤温热等感受。有人说这是换力的表现。我认为此是练功正常的反应,随练功的深入,会反复出现,不去强求就是了。 身松,呼吸,用意是站桩的三个重要方面,气息和则百脉通,心静下来则身正,身正不紧张不憋气则气息和顺,相反意重则失于自然,强化和加重意念反而会使人精神疲劳,心烦气燥,不利于进入功态长功夫。这三者是互相作用的,要以轻松的心态去练功而不是我要练功,当作业来做。 练功后,可以达到丹田暖和,气血活泼,精神愉快,精力过人,身体强健,体能耐久,胆气壮大,反应灵敏,周身和谐。这些都是内功上身的表现,掌握意的运用,呼吸和放松,持久练功,必有收获。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