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武学求索之路

2010-5-6 08:13|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8038| 评论: 1

摘要: 陈太平武学求索之路 ---随陈师学拳小记作者:王秋生 张进 张微啸 李华汶《1》 余少慕剑侠,奈何汲汲于学业,直到升入大学,为以前的学业做一个良好的交代以后,才开始武学的攀登之路,此时自己已经年方弱冠。几年下 ...

陈太平

 武学求索之路
                 ---随陈师学拳小记
作者:王秋生  张进 张微啸 李华汶

《1》
   余少慕剑侠,奈何汲汲于学业,直到升入大学,为以前的学业做一个良好的交代以后,才开始武学的攀登之路,此时自己已经年方弱冠。几年下来,自己尝试过参加形形色色的武术函授,总是感觉进展缓慢。2000年,缘分所致,我得见西北名宿高银鹤老师,蒙师不弃,授余形意八卦诸法,及其同时师父师兄所展示的精湛技艺让我叹为观止。在我认真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尽情的遨游在传统武术海洋的时候,此时却因为求学的原因,不得不离开敬爱的老师到清华大学电子系就读。古人云,食不甘味,当你品尝过上等美食以后,对于普通的东西似乎再也没有那种好的胃口,平日里在京城的公园游历,也见过形形色色的高手,但比之以前在高师那里体认到的那种体感和手感以及技击中的刹那间的电光石火地反应却再也没有。虽然我读书期间,经常回西安看望老师,但毕竟来去匆匆,随师时间得不到保证,我跟高师都感到万分遗憾。师闲暇里给我讲过许多的故事,特别是前辈们那种高超技艺和人格让我心驰神往。中国的文化非常注重品,修为达不到,很多高境界的东西就很难体会,有个故事,一群乞丐在寒冷的冬天,讨论什么东西最好吃,所能想到的无非就是玉米粥,窝窝头,至于国宴的滋味根本就体会不到。传统武术也是一个道理,当你品过高境界的东西以后,那种感觉会深刻的留在你的脑子里,久久难以忘记。

2003年秋,余弟刘彦彬介绍我到陈太平师处。在此之前,师父的文章事迹已经看过太多,他的事迹和理念已经深刻的印在我的脑子里,即便些许小人怀着不同的目的诋毁他的时候,我也没有怀疑过,我深知不招人妒是庸才。第一次跟师父一搭手间的那种感觉让我感觉到十分的熟悉和亲切,仿佛又在高师身边的状况,而陈师此时的年纪尚不足四旬,这让我深深的惊叹陈师训练的独到。与陈师一搭手处,处处是空,但空而不空,只要一进自己就被击出,而且并不觉得师父用多大力量。这种感觉就跟站在大海中的浮木上,只要自己一用力,就有掉进水里的惶恐。而与许多高人的交流,能让我感觉到差距,但更多的只是一种功利和熟练的差距,与此种感觉截然不同。后来与陈师的弟子推手,我被屡屡放出,而这种放出,并非是力量大击败力量小,每次都是我刚要动,对方的力量已经到了,充分认识到前贤后发先至的明训。询问之下才得知,对方练功的时间刚刚两年,其中第一年的时间都是在治病,这一切让我不能不惊叹于陈师训练的高效。综合了各种考虑,那一年里,我正式追随陈师,继续开始武术的探索之路。

  拜师之前由于自己一直不在老师身边,并且接触过很多练法,练功不得法,导致后来心跳过快,人特别容易烦躁。陈师最初先指点我练养心桩,除去体内的躁气,每天半个小时左右,两三个月以后基本上就心气比较平静了。在这几年追随陈师的日子里,我们彼此珍惜每一次见面的机会,工作稍微清闲一些,我就坐火车到洛阳跟师父请教,周一的时候一早赶回来继续上班。古人云,上士得道,勤而行之,中士得道,若存若无,下士得道,不笑不以为道。师父待我情如父子,每次见面都是抓紧一切时间给我指点讲解。自己回京以后刻苦训练,平时偶尔在武术界走动一下,跟朋友们一起切磋交流,每次交流过后师父再给我点拨,如此几年下来,功夫修养和武学修炼的见识都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后来,受朋友们抬爱,我担任了几家武术论坛的版主,如中国资深的武术论坛万维网,中国武网,以及炎龙在线,用我浅薄的知识帮助更多的朋友。

回首自己学拳的经历,以及平日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武林人士,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在武术界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老师,进行系统的武学修炼是非常难得的。如果年轻的朋友因为这个那个的问题放弃了武术,让人感觉到非常可惜,也有一些人对传统武术失望以后去学习散打泰拳之类的。说到底,还是传统武术让人爱得很深,伤的很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传统武术的境况需要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努力学习,做好接班人。从根许多人的交流中,我们得到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许多人之所以放弃传统武术,原因在于训练到了一个过程以后,往往自己就迷茫了,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训练,达到过去前辈们描述的境界。结果导致现在一个很严重的现象,就是武林前辈们的境界我们无法重现,结果呢就是让人逐渐失去了信心,过去的传说可信度也大打折扣。

跟随陈师以后,我所得到的练法都是比较系统地,每一步训练什么内容,找什么劲,都跟我讲的明明白白。比如功力训练怎么练,速度,发力如何强化,如何融合到拳术中,技击中,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比如武当太极拳,拳架训练规矩,太极球联系听劲,推手,武当内功培育功力,粘连功锻炼高速运动下的粘连廿随,目的都非常的明确。师父以前四处游历,所见过的练法非常之多,平时也经常给我们讲解,不同门派的练法特点和独到之处,这些对于丰富自我的修养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要总结这几年来的体会可以概括地归结为以下的几点:
练功必须养练用一体,选择那种功法都必须慎重,自己乱学瞎练,不单纯是机体受损,更容易
造成意念,感觉混乱,为后续的训练造成很大的障碍。
练功合于自然阴阳之理,凡事有利必有弊,有的练法可以迅速让你长进,地也要注意阴阳调和,
如此才包万全。
训练必须系统,目的明确,训练效率才能比较高。陈师教过我的许多练法,出功夫非常快,
如易筋经训练两个星期,就能够基本上抗打,筋腱强度和精力明显会感觉到提升。
自我训练,过渡训练,实战训练基本分互相补充,陈师经常跟我说,自我训练一定程度上的局限要靠过渡训练来弥补。从练到用的过渡是武术的核心内容,这也是传统武术失传的关键环节。
学拳贵在真,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各家拳种都改得更好看了,但不可否认的却丢失了一些技击上的东西。拳架并非不可以改,但首先得明白前人的设计,改动以后是否经得起考验,而且每一处变化都要跟学生交待清楚。师父经常讲铁罗汉田金峰的例子,其所传习的梁氏八卦掌百余年以来保持了原汁原味的风格,自己改动的根后人交代得很清楚,从我个人的体认来说,确实跟目前普遍的梁派区别很大。

----作者王秋生,山东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任清华大学太极拳协会副会长,西安交大太极拳学会学生分会会长,现供职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硬件高级工程师。

[page]

 

《2》
    余祖籍豫西怀庆府赵堡镇,先辈传陈清平艺,累代延习。受家风所感,余自幼好武学,尤钟爱太极之艺。及弱冠之年游学京华,乃创建清华大学太极拳协会,自任会长,为使高校之莘莘学子能借读书之余暇传承国粹,兼修身心,造就全面均衡之栋梁大材而奔走。数年间遍访京城名师,于陈、杨、吴、孙、武及赵堡各派太极皆有所得。然余资质鲁钝,虽多受点化,仍感多年所习流于驳杂片面,未能顺而成一系统。常思:名震天下数百年之太极绝艺,仅推搡拿腕之技耳?亦或仅为公园晨练老者健身之用?百思不得其解。

   幸余机缘巧合之际,得遇陈师太平先生,以太极拳技击之道示余,使余耳目一新。其中高妙神奇之处更令余目瞪口呆,讶异震撼之至。余自诩颇有勇力,然以余重一百八十斤之躯,与陈师相搏,甫一接触余即倾跌而出,不堪陈师之一击;余再以西洋之快拳技法击陈师面部,只觉倏忽眼前一花,陈师已抢身而入,指掌已盖上余之面目。余遂彻底拜服,求太极技击之法。陈师谦而受之,传余太极真理,与三年间谆谆教导,多次彻夜长谈,按套路、打手、器械、桩功及战术韬略各环节依次递进,全面揭示太极拳学之本质。于细微处陈师则亲身示范,务使余明了其中精深高妙之理。经陈师循序渐进之点化,余多年之惑皆得其解,对太极绝学在养生、技击各方面之原理作用遂有系统明晰之见。时至今日,习练之余,倍感大道精微,天地广阔,乐趣百生,遂立志坚持不懈追随陈师以精研太极之至理,穷极一生以求能闻先辈“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境界,亦希望吾辈爱拳喜武之同志,能与余相互勉励,同为继承传统,发扬国粹绝学而努力。

       ----作者张进,祖籍河南温县赵堡镇,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任清华太极拳协会会长。现供职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软件高级工程师。

《3》
余自幼好武,尤其钟爱技击。但在学习了几年太极拳之后,仍然深深的困惑于所学无法在实战中有所体现。直到有幸拜入陈太平老师门下,才得以一窥传统武术技击要诀之一斑。
    初次结识陈师缘于陈师来北京传拳。当时听说陈师是邯郸市太极拳协会总教练(邯郸永年为杨式、武式太极拳发源地),就生起了前去一看的念头。接触之后才逐渐了解到:陈师身兼各家武学之长,仅太极一门就是陈式、杨式、武当等多派传人。他致力于对传统太极拳训练方法的追求,全面掌握了其拳理、功法。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融合和提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打法风格和完整的训练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入陈师门中半年多以来,首先进行的是功力训练,对此也有一些切身的体会。练习一段时间内功之后,身体素质明显变强。腹部可以承受一般人的重击,背部皮肤可以任意撕拉拧拽,一般人比较薄弱的部位如头部、脸部、颈部、肋部等也具有了一定的抗击打能力。手臂肌肉明显比以前结实,出拳更加快速有力,指力也有所增长,甚至全身骨骼密度都有所增加。这些都还只是初级阶段的成果,随着功力的增长,效果会更为明显。除了身体素质的提高,功力训练对人的精神状态也有改善作用。一方面是练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霸气,另一方面是由于功力增长而产生的底气。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只有对自己的实力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信心,在实战中才能做到迎敌而上,以攻对攻,从而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水平。
    在实战训练中,我更感受到了本门技击方法的独特之处。与一般人印象中慢吞吞的太极拳完全相反,推手、打手都是一个快字当先。步法移动快、手法速度和变化快,再加上凌厉的打法和强大的气势等等,在训练中就让我生起无从抵御的感觉。在实战中放开打,更是使得对手想防,防不住。
            ----作者张微啸,重庆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曾任清华太极拳协会会长,现在深圳大亚湾核电站任职。

[page]

 

《4》
   余自幼体弱,成年后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来清华读研前后也曾在广州和北京分别看过中医半年以上,希望能彻底调理好身体,无奈良医难寻,每次求医皆是前几剂感觉甚好,其后药物越来越难以见效,05下半年遂放弃寻医,重新练太极,身上状态方略有改善。

   06年春,有幸拜入陈太平先生门下,入门伊始,陈师便嘱我必须先调病养生,不可过急练武,至今大半年多来,身体得到很大改善,更为重要第一次在陈师这里体会到了全面的传统武术养生修炼体系,也亲眼见到不少师兄弟从中获益。
   传统武术,非常重视养练结合。陈师门下,每个弟子陈师都会根据其身体素质选择适合其练习的拳种,凡如我般身体条件不行者,更是调养恢复后方可练拳。养生祛病,传统讲究气、食、药应三疗合一,其中药疗、食疗皆为外因作用,今人多有机会接触。而气疗直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更为医法之上品。而如果能各种疗法配合使用,并随着人体状况改变而不断调整,那更可有事半功倍之效。我便深受其益,半年中主以气疗通养气血,陈师每隔几天皆会检查我身体变化,并根据需要作出适当调整,迄今调整已达十余次。而其间,更针对我局部的热症和急症,辅以食疗和药疗手法,以求标本兼治,急缓兼顾。我身体的改变,已成功令学西医的女友,从原来的不信中医,到彻底相信。
   陈师之点穴、按摩自成一派,不仅手法独特,更融合道家前年养生思路,再辅以内功配合,其效果乃目前市面流行按摩术之少有的,亲眼所见陈师以内功点穴治疗近视眼,有效率80%以上。曾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友人体会过陈师按摩法后,称此法与其在过往接触大为不同。
  然无论习武、养生还是治病,陈师皆求实事求是,更常告诫我们凡事最忌似是而非。对于药疗,因涉足较晚,陈师一直努力深入学习,但仍自认有所欠缺。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情况,绝不随便用药,而是改为推荐去好中医就诊,然后再结合医生诊方,辅以气疗。而哪怕对于陈师擅长的气疗,都是首先拿自己作实验,完全没问题后才会传于弟子,决不会以别人身体为其功法或药方作实验。

---作者李华汶,广东人,目前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就读博士,任清华大学太极拳协会武当分会会长。

 

1

点赞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