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陆陆续续上传了一些太极拳发放的视频,引起不少拳友、网友的争鸣。到底太极拳发放能到怎样的一个境界?我没有亲眼目睹。但是,不少武术书籍上记载的事例,似乎又不容置疑。下面,我略举几例,供大家参考。 傅钟文先生是当代杨式太极拳名家,青少年时从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学拳,并跟随杨澄甫南下广州教过拳。杨澄甫去世后,他在藏龙卧虎的大上海立起门户,创立了永年太极拳社,50多年来,曾遇到过不少挑战,但从来没有败过手,现在海内外从学者数以万计,除了他拳法正宗、武德高尚外,他高超的推手术也蜚声海内外,吸引了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 傅钟文先生说,北方有一句口头禅,说一个人有点本事时,就说这个人有“两下子”,而不说这个人有“三下子”。过去的太极拳家打手也是一样,高明的太极拳家与人一搭手只两下子就把人打出去。看你有没有,就看一伸手。一搭手就知人根底,两招就将对方打趴下,没有用到第三招。 他多次向学生和在各种场合下说到他所亲眼见到杨澄甫与学生推手的情况。他说,杨澄甫老师出一棚手,屈置胸前,任对方力大如牛的壮汉怎样推,他一化发,对方就腾空跌出一两丈开外。他自己当年向杨澄甫学推手时,就时常这样被杨澄甫发放出去。 40 年代,有一天,一位在东北银行工作的人来到傅家,拜访碰上傅先生正与十多位学生在讲解推手。他说一下自己的学拳情况,也讲了不少恭维傅先生的话。末了,提出要与先生推推手。傅钟文先生见对方远道而来,也学太极拳,推推手也未尝不可,干是便与他在小厅里推起手来。只见对方一搭上手就用力推来,傅钟文先生头一回、第二回都化开了,第三回,对方还是用大力推来,傅钟文先生认为已客气过了,便不再让了,一借力,一发劲,对方受力腾空飞到门外的天井里。 一个星期天,傅钟文先生在公园里教拳,一个大学生来了,他说:“傅老师,我跟你推推手。”傅先生见是自己的学生,便与他推起手来,谁知这位大学生一搭上手就用狠劲猛推。傅先生连续两次用双手管住他,第三次,这大学生来劲更凶猛,傅先生接过劲,一坐腿一转腰向前一发放,把对方腾空打出有二层楼那么高,在对方往下掉时,傅先生一个箭步冲上去将他接住,围观的学生和游人很多,见状纷纷后撤闪避。这位大学生被傅钟文先生接住时,吓得脸都发白了。 [page]
二、吴式太极拳嫡系传人马岳梁的故事 马老说了吴鉴泉与威廉交手的情况。那是1918 年,北京体育研究社来了一位美国大力士,名叫威廉,他提出要与中国执教的武师们比摔跤,当时在体育研究社执教的有内外家各门派的宗师。研究社负责人召集老师们商量,决定让吴鉴泉出马与威廉较技。威廉生得人高马大,力大如牛,,一进步,一出手,一近身就想把吴鉴泉摔倒。但事与愿违,当他一触及吴鉴泉时浑身力气全用不上,莫名其妙地摔倒在地。连续两次都一样。威廉迷惑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我这样大的力气,怎么一点也不起作用,你练的是什么功夫?”吴鉴泉气定神闲,笑着说:“太极拳。”威廉说:“太极拳?我也要学。”威廉当即参加太极拳班学习。据说,威廉是第一个跟中国太极拳师学太极拳的外国人。 1986年3月,马岳梁应邀前往西德、荷兰等国访问和传拳。一次在西德杜塞尔多夫市,有五位德国人走进表演场中来。其中一人约四五十岁,其余四位是青年人。这位年纪大的德国人自我介绍是德国某功夫杂志的负责人,学过柔道、空手道、合气道等多种功夫,但对中国的太极拳不了解,今日带几位徒弟来观看农演,也想请教一下马岳梁,叫一位身材高大的徒弟先与马岳梁一试。马岳梁见在这样众目睽睽的情况下向他提出挑战,不应付一下是不行的了,就说:“我今年已86岁了,在比试中我不会打痛你,更不会伤害你,你站稳你的马步,只要我手一触到你,你可能会站不稳。”对方有点不相信,凝神运气,扎厂马步。一般太极拳是不先发制人的,马岳梁如此先动却是成竹在胸。只见他右手在对方肩上一粘,旋即一按,对方瞬间颓然坐在地上。对方从地上站起来,大声叫道:“我不知道怎么会坐下来的。”他不服气,要求再试。这次马岳梁对他说:“任你摆什么姿势,我轻轻一推,就能把你向后推出去,你站稳啦口”这位德国年轻人摆一个弓步,运起全身劲力,严阵以待,马岳梁两手缓缓前进,手掌刚触到对方胸部,对方即向后腾空跌出。 孙剑云 三、孙式太极创始人孙禄堂及其女孙剑云的故事 有一次,孙剑云去吉林省通化教拳,碰到一位学过孙式太极拳的气功师,这位气功师问:“你会气功吗?”孙剑云说:“我们是练内家拳的,本身就有气。”这位气功师说要往孙剑云身上发气,让她感受一下。孙剑云笑笑,坐在藤椅上,手放在扶手上,这位气功师把手放在孙剑云手的上方,两手距离约二寸许,气功师用劳宫穴对她发气。一会儿,孙剑云还是没有什么感觉,一动也不动。那气功师却不敢再发气,他一面围着孙剑云转着,跳着,好像挺难受似的。一面说:“孙老师,你的气功不得了。”孙剑云对他说:“我不会你们这种气功。”又一次,孙剑云在沈阳,一位女气功师望着孙剑云观察了一下,说:“孙老师,你头上的光有半尺多高,你手上的气圈也有半尺多大,你的气功很厉害。”孙剑云开玩笑说:“才半尺多,没有一丈?"孙剑云认为太极拳的技击是要粘着别人才能把人打出去,把人打出去,要靠内气充足,气贯全身,太极拳讲的是这种“内气”。内气越充盈,功夫越深。孙剑云经过数十年的内功练习,具有充足精纯的内气,一些气功师说她的气外溢可观。但她不相信这些气功师的说法。 1988年的一天,孙剑云在北京北太平庄上公共汽车。有几个人挤着,她是最后一个。当她一只脚踏上车,另一只脚刚离地时,汽车突然开走了。汽车的向前运动,一下子把她带出了数米远,眼镜飞了,她一连旋转了几个圈倒在地上。周围的人看见,一个老太婆被从车上扔下来,心想这下可能完了,不死也得骨折受重伤了,很多人问;“你伤在哪里?”她很清醒地说:“没有。”后来,她分析当时的情况,在汽车前进的惯力将她扔下来的一瞬间,她不自觉的顺势顺力转了几圈,卸去了惯力才跌在地上。她身体柔软圆活,跌在地上时,已基本上把身上所受的力化解完,所以才未受伤。俗话说:“老人怕跌。”当时,孙剑云年已75岁。 [page]
四、陈式太极名家冯志强的故事 冯志强在从陈发科学拳和推手时,是师兄弟中的佼佼者,数十年来,他在继承老师真传的基础上,对陈式太极拳的推手作了精心的研究。他认为,有的法门看不到,但看不到不等于不存在。不能像井中之蛙,坐井观天,天就是那么大,在大江大海中观天就不一样了。有的劲光说还不知道,亲身尝尝味道就明白了。坐在笔者旁边的一位同事想尝尝太极劲的味道,起身抓住冯志强的手腕,只见他一动,内气传到手上,一个发劲,那人腾空跳起来刚好又坐回到原来的座位上。那人觉得手腕好像受了一点伤,冯志强一边帮他分筋理络,一边笑着说,这是挤劲。 冯老师人缘好,同事们都喜欢跟他闹着玩。一天,冯老师在车间里蹲着干活,一位当过兵的大高个想和冯老师开玩笑,先躲了起来,然后偷偷地走近扑上去,想趁着冯老师来不及站起来的机会搞突然袭击把冯老师推倒。谁知当他刚挨近冯老师身边,就被凌空抛到前面去了。冯志强在一旁听着笑着说:“那次,我好像听到后面有风声,身体不由自主地转过来接着他,顺势把他从头上扔过来的。这是无意识的,如果我一正面看见他扑来,也许不能应付得那么巧。这说明练功练到了一定程度,内气会自动起反应,已不必再通过大脑指挥了。” 冯志强讲了太极拳师祖陈长兴的轶事。陈长兴功夫深不可测,他常常正襟危坐,人称“牌位先生”。他行走坐卧都蓄有功夫。他打坐时,无论别人从哪个方向打他,都能叫人腾空飞出。他全身没有一个地方不能打人,一般人被打出去非但不受伤,而且还感到很舒服。达到了拳无拳、意无意,无声无像的太极拳最高境界。冯志强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把内气练成。发劲放人,要有内气,没有内气就不能谈技击,内气是由丹田发出,贯于四梢,又由四稍回归丹田,功夫的深浅是由丹田中内气的大小决定的。要练到内气贯经络,内气贯内脏,内气贯周身,功夫就上身了。内气充盈,随心所欲,与人交手,意到气到劲自到。内气不充足,就不能实现技击时的“四两拨千斤”。 五、《太极内功》创编人李经梧讲的故事 李经梧是山东省掖县(现莱州市)挝西村人,1912年生。17 岁那年,他怀着治病求生的欲望,拜秘宗拳名师刘子源为师傅,学秘宗拳。后到北京,经人介绍,他先拜吴式太极拳名师赵铁庵为师,学吴式太极拳。赵铁庵是吴鉴泉和杨禹廷的学生。后来,通过老师和拳友的介绍,又认识了杨禹廷老师(杨禹廷的老师是吴式太极拳师祖全佑的徒弟王茂斋)。在名师的传授下,他学会了两趟吴式太极拳架子,通过苦练,逐渐窥到吴式太极拳的堂奥。其时,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也在北京授拳。经气功大师胡耀贞的介绍和老师的同意,他携艺投师,又拜在陈发科的门下,学陈式老架太极拳。由于他对老师甚是敬重,陈发科便每周两次上门教他。就这样,他一直跟随陈发科老师学拳十余年,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精髓。60年代初,孙式太极名家李天池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学气功,其父是孙式太极创始人孙禄堂的徒弟,家传孙式太极拳。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切磋技艺,李天池将孙式太极拳传给了李经梧,李经梧转以陈式太极拳相传。这样,李经梧集昊、陈、杨、孙四家太极拳于一身,融会贯通,把自身的太极拳功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数百年来,无数太极拳家都在追求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到底什么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呢?古典太极拳论上说:“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但神明是什么样的境界,难以用文字说清。现代有人说条件反射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很多太极拳家对此说法不以为然, 据说吴鉴泉曾在清皇宫当过卫士,因为他在卫队里是无敌的,一些好恶作剧的同伴常常想开他的玩笑,但很难找到机会。一天早上,吴鉴泉从炕上起来,弯着腰,提起一脚穿袜子。一个同伴认为机会来了,悄悄从后面要用双手使劲抱住吴鉴泉,想摔倒他。在一刹那间,未见吴鉴泉怎么动,那卫士从炕一侧的窗户飞了出去。又有一次,吴鉴泉和一些师兄弟收徒,众人一起到馆子里喝完拜师酒后,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师兄弟们给徒弟们说说拳。吴鉴泉由于喝多了一些,又是热天,他躺在躺椅上休息,用手轻揉着肚子。一师弟见状好笑,走上前去拍拍吴鉴泉的肚子说;“师兄你这肚子,……”话还未说完,就感到从吴鉴泉的肚子上传出一股巨大的力量,震得他直想呕吐。 李经梧说完这个故事后说,所谓应物自然是指不是故意或有准备地把人发出去,而是与人接触后的自然反应,引进落空,借力把人打出去。这种发放已不受人的大脑指挥,沾着何处何处击,沽触点反应打人,而不是用固定的招数打人,这种功夫在身则处处可以发人,这就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李经梧晚年对推手的认识和实践已入化境,这些认识和实践为古老的太极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比如,过去推手讲引进落空,通常是接来劲时坐腿转腰,把人带过来再打出去。李经梧在青壮年时也是这样做。现在李经梧认为这徉易出破绽,容易让人顺势借力打过来。他认为在沾着点作很小的旋转即可引进落空,不用坐腿退回,也能达到“合即出”制人的目的。 [page]
六、邢台市武式太极拳第5代传人陈固安的故事 1977年,有一次陈固安到河南访友。一天,陈固安与众人在浴室里沐浴,一位学武多年的壮年人知道陈固安是武式太极拳的传人,并听人说陈固安的功夫如何厉害,半信半疑,这次恰好在浴室里碰上了,这位壮年人假借向前问候之机,突然发掌向陈固安的面部击去,陈固安见对方掌影一闪即至,身体自然产生反应,说时迟,那时快,陈固安一接对方的手,缩身即钻即进,把对方的来力借来还击到对方的身土,对方一下腾空向后跌出三四丈远却未受伤,对方爬起来,对陈固安连连拱手表示敬佩。 1988年,陈固安在有关人士的推荐下第一次到广州参加了由《武林》杂志社和有关单位主办的全国太极拳名家研究表演会,陈固安这时已过古稀之年,并且于1985年得了一场脑血管病,身体复原不久。在大会上,来自全国的各太极拳名家分别表演了各式太极拳和器械。大会主持人要求想看看太极拳的发力,希望各位名家让大家开开眼界,并藉此机会交流一下技术。”一些名家纷纷上场推手发放,作了表演。陈固安首次参加全国性的会议,想多看一点,等别人表演得差不多了,陈固安与跟他一起来参加会议的侄子陈树义缓缓地走出场来。他环视了一下会场,高声说。“我是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固安,很多人说太极拳后发制人,我们武式太极拳不是这样,而是先定后动,发人讲究发得冷、发得脆。”会场一下子静了下来。只见他与侄儿搭手推了几下,通过引进落空一个发劲把侄儿抛出丈外。第二次他运用擎引松放之法,大喝一声:“出去吧!”将侄子腾空打出丈余,落在观众的座前。 七、武式太极郝少如传人刘积顺的故事 刘积顺29 岁开始跟太极名家郝少如先生学武式太极拳。开始,老是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心存怀疑。他问郝少如老师:“太极拳能不能用于对打?”郝少如说:“怎么不能打」太极拳既然称为拳,当然能打。”刘积顺又问.“我能不能打打你试试?”郝少如说:“当然可以。”由于郝少如先生是家传功夫,社会上的人虽都知道他艺业非同凡响,但很少人见识过他的真功夫。只见郝少如随便地站着,说:“你打吧。”刘积顺心里七上八下的,到底是真打还是假打呢?他决定先试试看。他不用全力,一个直拳向郝少如打去。拳一碰到郝少如,未见人家如何动作,就感到有一股劲传到自己身上,整个人向后仰面跌出,碰到墙壁上。郝少如从接劲中知道刘积顺还未敢放手真打,便说:“你要真打。”刘积顺说:“那我可真打了。睁他见郝少如身体肥胖,可能转动不够灵便,就先做了一个假动作,一闪身,用一个横勾拳向郝少如肋部击去,郝少如身不动,当拳触及他肋部时,只听到他“哼”了一声,刘积顺感到从郝少如老师的肋部透出一股类似冲击波的巨大力量来,一下子把他打进了靠墙的八仙桌下,头和手臂都受了伤。他当时30出头,年轻力壮,又有一定的拳脚功夫,竟如此受挫,顿时感到武式太极拳不得了,老师的功夫不得了,太极拳里有很多高超奥妙的东西,原来的疑虑烟消云散,坚定了学太极拳的信心。 八、黄济复谈与郑曼青交手 黄济复出生于马来西亚,6 岁多时,他参加了精武体育会办的武术训练班,学的是少林拳。初中毕业以后,他随家人迁往新加坡,并加入新加坡精武体育总会,继续学习武术。 [page]
九、太极推手名家蔡松芳的故事 蔡松芳先生数十年来传播杨式太极拳、无极功法,精研太极拳推手,名动港、澳及东南亚诸国。他的用意不用力的推手实践,使人看到了古老的太极拳搏击技术的曙光,使人真的相信过去太极拳家们确实存在高超的太极拳技艺,使人看到了太极拳确有用意不用力的存在及其独特的推手技巧和效果。 蔡松芳推手功夫名声远播,国内外不少人都找上门来,或求教学习,或印证自己的武功。他谙知武林人物的心态比较复杂,不愿与人比高低,不是熟人或熟人介绍来的就不搭手,一搭手就刻刻留心。有一次在文化公园,国内外朋友数十人在观看蔡松芳与人推手,一位美国拳友还在录相。一位佛山市的拳师上前要求与蔡松芳推手,蔡松芳知道他是自己一位学生的朋友,便与他搭起手来,推了几下,这位拳师突然脱开一手用钻劲向蔡松芳的胁下击去,蔡松芳身体微微一动,对方未击到蔡松芳,他自己却整个儿向后抛了出去。因这位武师具有相当好的武功,他向后抛出后顺势一转身,双脚一蹦一跳的跌出一丈多远才稳住了身体,但脚腕已扭伤了。蔡松芳说.“我们推手是友好的,你这样偷袭不好。”对方说;“我知道明着推推不过你,就想用偷打的办法来试试你。叶蔡松芳问:“我实际上身体并没有碰到你,你怎么会飞出去?" ’对方说:“我出拳打过去时感到你身前很软,后感到像打在打足了气的轮胎上一样,一股巨大的力量将我弹了出去。”事后,蔡松芳说,两人不接触而能将人打出去,这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但事实上这种功夫是存在的,在太极拳史上这种功夫称为“凌空劲”。经过长时间“用意不用力”的训练,使自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这个气场一方面能保护自己,一方面能接受对方的来气,在一瞬间返还给对方,对方就被发放出去。这种凌空发人,据资料记载,杨式大极拳的第二代传人杨健侯、第三代传人杨少侯都具有这种功夫。 1985年,蔡松芳应邀到澳门传功,在澳门综艺馆,蔡松芳与他的学生们表演了杨式太极拳无极功法与推手法。霍震寰先生专程从香港到澳门观看。澳门的保安部队司令员、参谋长及有关部门要人也出席观看。表演时,不少武林人士为了了解蔡松芳的推手功夫,纷纷上场与他推手,其中有澳门保安部队的一位长官。蔡松芳还让当地几位拳师从四面八方同时向他推击,他运用太极拳“挨何处何处击”的方法将从各个方位推来的人打了出去。观众们第一次看到这样高水平的表演,无不惊叹蔡松芳功夫的高超。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