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十年不出门”这是传统教学的进程时量的表述。这种时量的断言应当缩短为好。练太极求功实在太慢,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的发展。慢速影响了太能拳的普及与提高。其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因讲:学者悟性差不勤奋,无方法,缺理论。这是主要原因。但是,外因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进步快慢与教师导学有关。传统教法都是以教师为主,学者听命。有的教者还存在保守思想,太极的绝妙不轻易告人。因此,教者不让学者多问,更不必说让学者求理探讨。教师主观定内容,程序,方法。不以学生主观需求而定,因而阻碍了学者的求功进程,压抑了学者的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能研究学者心理发展,求知阶段,因材施教,效果最佳。同步教学法是按照学者的心理需求,安排内容程序,方法的。这种方法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把太极拳教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实现体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者对拳架姿势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体会如下,以供参考。 一,同步综合性教学方法。 同步是指科学技术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随时间变化的量,在变化的过程中相互间保持恒定角度(或距离)和关系。内容同步还须配合其它方法,应配合示范讲解,领带模拟,集体训练,个别辅导,以错纠正,总结强调。 二,同步内容教学安排。 1.基本功与单势同步。 学生“乐学”是教学的前提,打基础固然重要,但让学者一直练基本功,学者就会厌倦。他们追求是高一层次的拳势动作。因此,当学者有一定基础后,就应教给他们拳势动作。要使学者既练基本功,又学习有关拳势动作,使两者互为促进,加速学拳架的进程。 A,示范教学太极拳的手型,拳型,步型。 如:正掌,反掌,立掌,侧掌,仰掌,俯掌等。拳有立拳,平拳。勾手与刁手。步型:骑马步,左右弓步,虚步,仆步,独立步,左右坐盘。 B,教学腿功与拳挚结合。 如:左右前蹬腿,左右分脚,左右蹬步,左右摆腿,里扣外撇脚,弹踢腿,旋转跳步,旋风脚。 拳势:金刚捣碓,倒倦肱,左右蹬脚,左右分脚,十字摆莲,野马分鬃。 C,桩功与拳势结合。例如:托天功,下按功,抓阳功,展翅功,抱球功,转腰功,起收功等。 拳势:搂膝斜行,野马分鬃,玉女穿梭,下势独立,掩手肱拳,护心拳等。 D,缠丝功与拳势相结合。明确上下肢的顺逆缠丝。各部位缠丝,转头,旋颈,旋肩,左右旋腕,转腰旋腰,左右膝摇旋,双膝摇旋,左右缠丝蹬腿。 拳势:云手,撇身捶,白鹤亮翅,踢二起,闪通背,前后招,当头炮等。 2.拳势套路分解与组合同步法。 分解组合同步法是学好太极拳套路有效法。怎样分解拳势与套路是首要问题。练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划圆缠丝,刚柔相济,连绵不断的风格。初学者很难掌握,分解组合教学最佳。套路分段,既要考虑学者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拳套的组合特点。大分段以练拳套路线的转换分段,小分段一般分段要以相同拳势的转换新势为界。陈式太极拳一路应以单鞭势为界;二路应以肱拳势为界。间隔势多者要以拳势转变方位为界。例如:金刚捣碓,肘底看捶,击地捶,金鸡独立等。 拳势分解标准为:按照上肢划圆特点而定,划同圆的取切线停顿;换圆的取两圆相交处停顿,二是按照下肢动静而定,动步按照虚实而定。静步按上肢划圆而定。 例如:单鞭的示范动作。 由六封四闭拳挚开始。动作一:右手向上并向前推柔,左手向下向后拉柔,随腰胯旋转。动作二:左手向上并向前推柔,右手向下向后拉柔,随腰胯旋转,重心仍在右上。动作三:左手向下,右手向上,交错缠绕,手心相对,动作四:随腰胯左转,右手变勾手。再从左手心勾拉出来。动作五:按照欲左先右的规律,用左膝里合护裆,上肢左肩错对右胯合劲,同时,右勾手要平转一个小圆圈。动作六:左脚尖上跷,向左侧出步,脚跟铲地蹬出,如试冰动作徐徐出腿,落地位置适中,全脚踏实。动作七:右腿蹬地加力,转移重心,帮助左肘横击。上肢重心放在左腿之上,瞬息扎根。动作八:下肢重心不变,利用左腿轴心根的作用,身体微向侧右转,左臂手尖领劲向前上方穿出。动作九:左手翻,手心向外,手要比肘肩高些,内如圆弧,沉肩垂肘,随身体向左慢慢转腰,过左膝盖后再停。动作十:左手塌腕顺缠,沉肩垂肘,身体右转,肘落与左膝之上合住劲,同时,右勾手同时配合,沉肩垂肘,下肢虚实分明,开裆合裆,气沉丹田,做到六合,静变单鞭。 [page] 3.术道并进法。 拳谚曰:“理不明,拳不精”,“知术不研道,拳艺终未成”,“知道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些拳理都强调了术道应当并进,笔者认为:形产意,意促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者要把意理分阶段传授给学者,抽象之理要用形象比喻解答。做好引进门的职责,尽量使学者少走弯路。 教学中存在三种术道不合现象。 A,只教拳不讲拳理,学者盲目练拳,。有不少拳友,练拳多年,拳架娴熟,却不懂拳理。有的病姿形成习惯,纠正较难。对每个拳势不能讲出个子丑寅卯来。 B,道与术分开教学。两者不能互为促进。教者不是做示范讲道理,学者对抽象概念不能理解,更谈不上形象思维。单纯讲拳理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教法。 C,教学不研究对象,不能因材施教。因学者智能有差异,讲述拳理过高过深,有的学者不易接受。学理不能促形。 笔者认为:教学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者示范解答,要把经验毫不保留介绍给学者。讲明从形到意,再由意导形的过程。按照学者的共性阶段,讲述拳理。学者的发展阶段有:初学阶段,定型阶段,内外统一阶段,初学推手阶段,求懂劲阶段,用招破招阶段,散打阶段,求神明阶段。 要科学地传授拳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讲太极拳的辩证哲理;心理学;人体骨节经络学;物理的力学;逻辑学;战斗的用兵之道等。 4.柔刚同步。 太极拳以柔为主,划圆缠丝是太极拳的特点,练松柔用时量多,这是人体本能决定的,只有排除学者的僵硬之劲,才能练成柔中欲刚的劲力。但是,不能一直练松柔。纯柔无刚不为太极,拳论曰: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以至柔刚相济。此理说明太极求功的程序。 练松柔。首先思想放松。懂得松柔的意义及作用。练拳与推手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要达到“节节放松,皮毛要攻,周身贯穿,虚实在中”、其次肌肤放松。在意导指引下,肌肉皮肤筋。随着划圆缠丝,将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内气存丹,气达四梢,增加肤感。再次骨节放松,要求学者猛打,猛摔,猛踢,猛蹬,使骨节拉长,要以腰为轴,带动各个关节的灵活转动。弄明逆顺缠丝及作用。特别是肩,腰,胯三大关节相互配合,肩要沉合,腰要下塌,胯应松活,裆应开合,脚地吸合。 练刚发:划圆出方,目标要准,力点要小,距离要短,合力要整,力度要大,速度要快,路线直达,肌肤速紧,虚实变快,重心扎稳,变招灵活, 5.推手与学招同步。 拳论曰:由招熟而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拳理强调了太极推手求功的三个阶段。“招熟”主要是内因条件;“懂劲”指的是外因条件,“神明”是内外因融合的表现。初学推手谈不上用招,只是比葫芦画瓢罢了。模拟训练程序:定步推手,活步推手。由单推手转为双推手,由四正推,转入四隅推手;从高推手转入跌岔推手练习。由限定的活步到随意变位的乱采花推手。这些过程教者要领带学者,通过喂劲,逐渐让学者懂劲。教者应把自己所用招法的过程告诉学者,让学者领悟。然后再单势教练某个招法。如:擒拿人体关节。结合心理学,人体学,力学等原理解答,让学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真正活用太极刚柔相济的功法。 总之,同步教学妙,乐学功提高,因材能施教,学者有目标,知理勤实践,不练无用招,加速太极功,懂劲神明到。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