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太极拳的体认,要以皈依于太极的性理,积极的实践修炼态度来加以认识太极拳,太极拳不只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身心灵一体修炼且富有实践辩证的力行哲学。对它的研究不只是从众多文献中,文字义理的分析,重要的是透过力行实践,向上追溯古文献的真义体证,而以现代的学术语言,作全面的理解与诠释,发掘出可能隐含的现代哲学义涵,为现代学术界所接受,能在学术舞台上释放出它的意义来,如此,太极拳才不至于沦为江湖化、粗俗化,成为有术无学,江湖卖艺的玩艺儿的命运。 太极拳的修炼是结合形上的理法与形下的拳功合而为一,落实于生活世界及历史传承而展开的,或者可说太极拳的修炼必须正视到太极的理法、实拳本身、及自我实践三者一体的互动关联上。而问题的核心则在于「实践」的落实。其实践是由人之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大生命体对于太极性理的根源之探问与契入而引发的生命动力,乃艺道一体、阴阳合和、浑化太极的体用哲学。经过笔者研究的析理、诠释,可将其实践的内涵概括为五点,一为契合太极性理的理法掌握,二为立身中正的身形结构的建立,三为因应随顺的互动之道,四为德艺畅流的艺业修炼,五为艺道一体的道化人生。分述如下: 一、契合太极性理的理法掌握 太极拳之所以名为「太极拳」,就是因为这种拳术的技艺在意识与型态方面的结构体系,是凭借着太极性理的思想体系所醇化以及转化所形成的;阴与阳之间的发展状况,以及其求善的动态,坤与干之间的空间变化,以及其永动不滞的时间来往。有其现象,有其形象,那可以效法与可以应用的理法,此就是具有变化性的太极的性质。太极拳就是以这种思想为基础,转化规创而成其形而上的意识与形而下的型态,用作崇尚精诚以体认宇宙万有之所关,崇尚优而为之以充实人生,崇尚克己修炼以变化气质的修炼过程。练太极拳就是在认识宇宙与充实人生。 肇造宇宙万象共同一致的元始基因,就是所谓的「太极」,太极性理的思想体系,是宇宙万物间最高层的法则性的观念,太极拳就是这种法则的具体化。修炼太极拳就是掌握太极性理所演化的拳理拳法,换句话说修炼太极拳也是认识太极思想最有效的下手功夫。 二、立身中正的身形结构 太极的本意即是圆满无缺,无缺陷处,无凹凸处。动将起来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这种屈伸开合听自由,运转如意,松通无碍,是人体结构合乎太极的理则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立身中正就是促使太极拳运转圆满无缺的法则,能立身中正,建立「中」与「正」的身形结构,才能使「松」得以发挥,而进入心的修炼,进而使身心皆能符合中正之理,中正而能松则能达于「和」之境地。 立身中正就是人体结构上的竖轴,由头顶骨的顶点引下垂一线到尾闾骨尖端所成。这一跟轴能够通过?ぶ?顶端垂直地面,即拳论上所谓「尾闾中正顶头悬」。立身中正的修炼就是掌握身体的竖轴,在实拳的运动上达到不偏不移的周身运动。能立身中正,则重力对人体的影响,除了重量由腿负担之外,胯以上的重力几乎都可以由人体的骨架自然的支撑着,使肌肉、筋腱由于不受立,而得到全身皆能放松,关节也能够灵活运转。立身中正时,因转动惯量很小,容易转动,且身体易于松弛到脚底,使身体如不倒翁状,不易被推倒。 在形式动作上我们常要求肩与胯平,在人体的结构上来看就是「工」字的结构,竖轴是垂直地面,以腰际为中点;上身具有一个横轴就是由两肩一线连接而成;下肢亦具有一横轴,由两胯引一横线而构成。这两横轴不但要平行,且须在同一个铅垂面上,要达到如此,身体竖轴非立身中正不可。「工」字的结构是太极拳形式运动上客观的参考标准,标准确立,知觉运动上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才能得正确的内知觉,身体受重力场的重量感转换为身体结构的位置感才能得到正确的体认,否则成为各说各话,无一准则可言。 立身中正的精准掌握,则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提到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移」与「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与十三势歌中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等总总描述才能真正的领会。 徐哲东在《太极拳发微》一书对于立身中正的掌握称为时中,他说: 天下事物皆相反而相济也。夫相反相济之谓和,和则一。和之一,非执一偏至之谓也。以是推言力之用,力均则平,平由相反而相济。能平,则两力若不存焉,是以相济成和。若夫一呼一吸,一动一静相济成和,则为致一之虚。身心能虚,成和之修也,成和之修,肇乎用力之至均。用力之至均,在乎随宜而得中。 从徐哲东的论述,能立身中正,才能显现出虚灵无碍的身心,因为立身中正,使身上的合力等于零,达到相反相济的中和之境,力量平均分布于全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互抵消,两种力量好像不存在于体内,身心犹如虚空,存在的只是一明敏不昧的知觉性能。因此一呼一吸,一动一静,皆能相反相济以成中和之道,成如易系辞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能立身中正,身心虚灵,太极拳即是道的体现。 三、舍已从人的因应之道 实拳的修炼先从立身中正的身形结构建立,结构完整,盘架串拳皆能符合规矩,动之则不偏不移,无过不及,静之则立如平准,支撑八面。动静得宜,体正圆满,进而修「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知觉一气,使身心达到内外相合的要求。 实拳的作用即是实功的对待因应;太极拳的对待因应之道是采取舍己从人、因应随顺的法则发挥技击对待的功能。舍己从人首先得去除个人主观上的好与恶,在松静自然,心无成执的静观之下,以自身本体的感觉,通过感官的直觉与身体的接触而获得对方动静各方面的信息,并且在瞬间加以处理,达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掌控能力。则能应物而运,不执成心,故能以物为法。对待变化,无所凝滞。感而后应,缘理而动,不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强加于人。在《管子.心术篇》一段话,与太极拳的舍己从人、因应随顺道理颇能符合: 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功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忤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返于虚也。……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心术篇〉中提出虚、静、因的因应之道,虚才能不主观,静才能不浮躁。以虚与静的修养,完成因应的目标,其结果是收放自如,毫不造作;所表现的是「无知」的自然状态。能除去心中的造作,在「无知」的自然状态下则无不可合,无所不因。无不可合,以我合彼,而获我所欲。无所不因,则力不劳而功就,心不动而形随;若能如此,则能达到拳论上所说:「静中触动动犹静」,动中含静,静中触动,动静互伏,动也是定,静也是定,无为而无不为,达到舍己从人的因应之道。 四、德艺畅流的艺业修练: 太极艺业修炼所追求的是身心灵的圆满,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太极内涵中,产生生生不息的生命场域,在此场域中能给自己得到自我肯定,自我充实,德艺畅流于生活场域之社会总体中,达到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处顺逆二势于心中,得其道化于太极武艺的技艺行为上,符应于太极的性理思想,使太极理气畅流于艺业修炼上。 从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修炼中,太极之理法涵化于身心,从正形体的形躯建构到正气势的罡气涵养,在在都需要不眠不休的将实拳的修炼灌注于生命之中。五千多年文化薪火相传,不是时下那种摸摸跳跳即可获得的。王师子和的勉励:练太极不是一个「苦」字可以了的,如能从苦中超越,则离圣贤不远矣!人要在苦中得乐,才是真乐,也是圣贤风骨。古道照颜色,吾人虽非圣贤,但在苦炼的坚持中,渐渐的也能心领神会,内心自然有一种怡悦之感涌入心头。在自我的坚持,自我的肯认,自我的行运修炼中渐渐地对太极拳的真正精神,似乎有些许的掌握。得其理法,在苦境中修炼不懈,身心由虚浮不定当中,逐渐充实了心神体能,生命能量周流不息,生命张力渐趋饱满,心境也由苦境渐入佳境,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体证了拳论上所说:「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真义。充实喜悦的身心,行之于外所散发出来的精神力则是旺盛而有光辉的。太极拳的实践功夫,让我也渐渐的能与圣贤同步。生命的发挥,除了人世间的事功建立之外,也必须能顺乎圣贤的精神步履,不断的提升、超越,这才是生命的真正目的,太极拳的德艺在此追求而奋勇不懈。 由技而进于道是太极拳艺业修炼的进路,这三极当中所浇入的是人心德性的精神内涵,经由仁德的精神追求,太极拳武艺才能传薪不已,王师子和在法统颂中明确的指出,太极武艺的艺业修炼在于: 承先启后,偕道同游,广法济渡,辑艺为舟。 广法济渡,传薪不已;辑艺为舟,德业畅流。 至言正蒙,至理正风,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有情有信,三极微见;无为无形,光耀永恒。 太极拳的德艺能光耀永恒,必须透过实践与诠释,在至言正蒙,至理正风的正功正法下,才能与五千年文化的脉络相接续。如证其可行,则太极拳在现今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必定更加重要且超越一般运动与技击的狭隘领域,成为人们身心灵与安顿的良方,太极拳艺业的追求才能落实于生活场域之中,成为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人生价值,而修炼不已,由技术转化进于德艺而入于道术,人人相忘于道术,逍遥于太极园地之中。太极武艺成为吾人身心的活水,每天怀抱一颗真诚而喜悦的心,涵咏于太极道境之中。自弹无弦曲,心中真乐园,鸢飞鱼跃之情跃然于生活之中,内心充满飞跃扬升之气,精神抖擞,益寿延年不老春是真实不虚,如实具在的。 五、艺道一体的太极人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是太极拳艺道一体的实践进路,太极之学,始则谨于法度,在正功、正法下,严守规矩,毫不苟且,久之则达于身心内外相和,与之对待则合于变,因于物,动而时发,应物而运,不执成心,入于技艺之精妙。知觉一气,志气如神,能定能应,不将不迎,究极则无为而无不为,造于道化圆融之境,达到太极人生的全体大用─修英雄所向无敌。仁心德行遍润于全体之大生命,而无敌于天下,化三极之道,三极征见无为无形。从《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之由技进于道,是修习太极拳艺道一体的最佳写照。 庖丁从解牛之技进而入于道的境界,其心路历程也经过了一段漫长十九年之岁月,由感官的接触学习,摸索经过了三年的族庖,良庖的折割技巧,渐渐的熟悉牛之整体结构,对牛整体结构的熟悉,在拳技上称之为着熟。着熟仍是对象的学习与认知,透过了技艺的熟能生巧之境,主客渐渐的融为一体,身心合一。由技艺的要求与约束,从专一执着的着熟技术逐渐达于无执的心灵,在因应随顺的心境下,客即是主,主亦是客,主客一体,心念一致。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刀之所致,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且中经首之会」,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心会操持,无往不利,达到心灵的自由解放,如拳论上所说:「屈伸开合听自由」。技巧上达到手与心应,指与物化的程度,到最后忘掉了感官的依赖,纯以神行。因此庖丁最后解牛之技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身心灵全体参与,意识功能散布于四肢百骇,全身在神气的流行中,展现彼此配合,互渗互入,主客之间达于完美的整体互动,如太极之运行,主中有客,客中有主,主客合一。此种道化之境即是艺道一体的太极人生之意义。 太极拳艺道的修炼,所掌握的精神即是庖丁解牛之境。庖丁之于牛,如我之于拳,拳我一体。在动静之机、阴阳相济的感通作用下,神之所行乃是不偏不倚,忽隐忽现,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一种感通能力,一种神明之境,是如《庄子.人间世》中所说:「听之于气」的道之境界。 从庖丁解牛的故事印证于太极拳的修炼要求,笔者归纳出以下七点,由技进乎道的修炼过程,此亦可作为道化人生拾阶而上的写照: 1、身体的形式结构要合于正形体的要求,结构严谨,身势松开,身体才能灵活稳当,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ǎ?膝之所倚,随屈就伸,无过不及,中规中矩,不是漫无章法。 2、技艺的学习,先有主客对立的感官认知,概念的建立,动作的模仿,因此所见者无非牛者,此种技艺的境界,只落于族庖,良庖的境地,难入道境。 3、经过了岁月的累积,经验的增加,十九年的力行实践,解了千牛之技,渐渐的离开了感官的依赖,不需反思,成为一种直觉反应,在拳理上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知觉一气的神行。官知止而神欲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此解牛时,没见全牛,心神合一,到达知觉一气、主客一体的精神状态。 4、庖丁解牛时,全身参与,肢体动作如乐舞般的和谐,连绵不断,全身感应与牛合而为一,浑化一体。太极拳作用上亦是全身参与,完整一气的,拳论所言:「立如平准,活似车轮,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炼愈精,渐至从心所欲」,太极拳的行运是拳我合一,沉着顺遂,便利从心,圆融一体,如太极的运行,圆满和谐。 5、庖丁虽然神乎其技,由技进于道,但解牛时碰到困难,仍须视止行迟,步步为营,小心谨慎,怵然为戒,马虎不得,太极拳论亦言: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皆是强调力行的过程需戒慎恐惧,如太极起式之禹步前进,身心一体参与。 6、技艺的修炼过程:由粗而精,由大而微,由外而内,互为表里,三回九转,最后豁然已解,达到表里精粗无不到,神明阶及之境地。如土委地,道之成是奠基于技艺之精。此一实践过程是渐修、渐长,境界的提升是拾阶而上,盈科而进,非一蹴可及,达到纯熟时,动之甚微,豁然开朗,豁然而解。 7、技艺如解牛之刀,乃是器之用,进于道时,则功成名遂身退,提刀而立,环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藏之,藏器之用,归于道化,得养生之道,道化人生。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