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和擅腿者比试 我听陈发科的学生雷慕尼老师(1911-1986)讲过一件事。有一次陈发科正在教拳,有一位擅长用腿的人来找陈发科比试功夫。陈发科谦让一下,来人坚持要试,二人便交手。来人踏近飞起一脚踢陈发科,陈发科闪身一避,一手接住他的脚,另一手插在其档下,一发劲,来人便飞出围墙外,在围墙外再进来跟陈发科谈话。雷老师说陈发科没说他用的是什么招式,但他看到的动作是像野马分鬃。因当时没考虑到写文章,我没仔细问清围墙有多高,那个人被发劲时离围墙有多远。但不管多高多远,本事不够的人肯定无法把人打飞出而不使他受伤,还能走进来谈话。雷慕尼老师是一位很谦和的老人,我是相信他所讲的。 十、跟摔跤运动员的比试 顾留馨老师(1908-1990)曾讲过一件事:某年在北京有摔跤比赛,一名运动员把对方摔到观众席那里去,只见一位老人接住这名运动员,一下把他发回场内,全场哗然,后来大家才知这位老人就是陈发科。一天,几个摔跤运动员找到陈发科家里,希望见识一下陈发科的功夫,陈发科同意,让其中一人两手抓住他的手臂,只见他向右一转身,便把这人打到右边的衣橱上。另一位再试,同样抓陈发科的手臂,他看到前面那人被打向右边,便向陈发科左边用力,只见陈发科向左一转,把这个人打起,从窗口飞出屋外。我没有问顾老师,但我估计不是他亲眼看到的。不过顾老师见多识广,他一定是相信陈发科有这本事,才会讲这样的故事给别人听。顾老师曾跟洪老师讲过,一次他和陈发科练推手时,把陈发科双手封住,想加劲按出时,突然觉得陈发科小臂上似有电流,一下子被陈发科打出老远,叹为神技。 十一、其它 一九八七年二月,我专程到深圳市去拜会在那里教外国人太极拳的冯志强老师(一九二七年生)。一天晚上在他住的宾馆房间里聊天,他谈到陈发科推手发劲时,听到啪啪二声,原来把人发上屋顶,然后掉下地来。当时在场有一个人听了不相信,说那有这么厉害的人,冯老师笑说:这是我亲眼看到 陈照奎为陈发科幼子的,有什么不相信?宇宙飞船飞上月亮你相信吗?那还不是亲眼看到的。洪均生老师讲过,陈发科有时高兴,在地上划二条短线一条长线后,与学生推手,一发劲让学生向后跳三步,前二跳踏在短线上,最后落在长线上,每次都准确不误。洪老师又说,有时陈发科把学生一捋,使学生在空中翻个筋斗才跌下。这是难度极高的动作,平时我们看人捋时,都是把人捋向前扑跌,能使人被捋而两脚离地飞起就很少了,而像陈发科这样能使人翻筋斗的更是绝无仅有。洪均生老师能够教出这样使人飞起的捋法,但若是无陈发科那样,足够的劲力,使人飞起足够的高度,那是很危险的,使人头栽向地那可是大麻烦。 冯志强老师曾对洪老师说:跟陈发科老师推手,有时被他一震,感到恶心呕吐。一九五六年洪老师回北京再跟陈发科学习时,曾听陈发科的太太说,一九五三年陈发科到天津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大会的表演,期间有二、三十个练各种武术的人来找陈发科比试功夫,一人只用一招就解决了。 洪老师说,陈发科遇到有人要来比试,从不推辞,但总是预先声明:你有什么绝技尽管使出来,我如不胜,甚至受伤,不但不怪你,还要拜你为师。但是我保证只是点到为止,绝不伤你一根毫毛。陈发科这样说,既表示他愿意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也说明他对自己的功夫有很大的信心。洪老师说陈发科很谦虚、谨慎,他跟随陈发科十几年,只听到陈发科说过一次:人来进攻,要让他仰跌或前扑,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遇到真正敌人,不但要他折胳膊断腿不难,甚至要他死也不会差一步。可见陈发科技术的全面,而且功夫已很纯熟,才能有这种把握。 听了这么多陈发科的武功事迹后,或者我们会觉得和陈发科推手是很可怕的事。洪老师曾对我说。其实陈发科平时推手并不是这样,并没有随便发劲将人打飞起来,平时只是轻轻使你感觉到失势而已。顾留馨老师也说陈发科平时推手没发劲把人打出。我曾听陈立清老师讲过一件事,我没向当事人求证过,我们当成故事便可,但也说明同样的事实。说是有一位青年人,练过其它武术,一次看到陈发科的学生某先生练陈式太极拳,就问陈式拳可以用吗?某先生说当然可以,两人就试起功夫来,这青年人被打翻在地上,后来就跟某先生练陈式拳。 一天,某先生带这青年一起去见陈发科,大家轮流和陈发科推手,这青年推过手后,见不到陈发科有什么过人的功夫,等大家都推过了,便问陈发科还可以再推吗?陈发科明白他的意思,便问他:「你是否会抱头?」青年问是什么意思,陈发科说我一发劲你就抱头,然后和他再推。陈发科一发劲,这青年往后面退,越退越往后仰跌,连忙抱头,连续几次跌在地上,甚为佩服,也跟陈发科练拳了。别人发劲,被打者往后越退速度越慢,几步后便站稳了,陈发科因劲力大,打的角度高,使人越退越站不住变成仰跌。通过这些陈发科的武功事迹,不知大家对陈发科的功夫有什么样的评价,对太极拳的高境界功夫有怎样的认识? 我为什么选择介绍陈发科来让大家思考太极拳的高境界功夫呢? 有几个原因:一是陈发科是现代的人,虽然我们现在见不到他,但可以接触到许多见过他的人,听他们谈亲身的体会,这样才不会以讹传讹。平时我们可以听到许多以前的太极拳家的故事,但你不能肯定那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者是有一定的事实,但已被人夸张了许多。不真实的故事,谈谈虽然高兴,但对我们实际的学习没有帮助,甚至有害。例如洪老师讲过一件事,有一次一位同学很高兴地问陈发科,说听人家讲陈长兴(陈发科的曾祖父)的粘劲可大呢,他能手按在大理石面的紫檀木大桌上,把桌子粘起来。陈发科听了淡淡一笑:「我没有听说过我的老祖宗有这么大的本事。」如果我们听信这样的传说而去练习这样的粘劲岂不是白费功夫。或者以为太极拳高手必须有这样的功夫,我们练不到这样的粘劲,因而失去信心不敢再练太极拳了,那就很冤枉了。 二是关于陈发科的武功事迹比较多,比较详细具体,也比较全面,能使我们对太极拳高功夫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的名家虽然有一些事迹,表现出某方面的功夫很好,但是较单调,不够全面。例如某位名家能向前发人,使人腾飞出一丈多远,这是很有功夫的了,但是打人的方式不够丰富,看他做捋式的动作,就看不出具有陈发科那样能使人飞起翻个筋斗的劲,最多只是使人向前扑倒而已,不够陈发科这么典型。 三是陈发科事迹里所表现出来的功夫,可以从拳理拳法分析出来,这样对我们的学习才有实际意义。例如把人捋飞起来,洪老师可以教出这样的方法,我们若功夫下得好,以后也有可能达到。不过必须说明二点。第一,我这样写陈发科,当然是推崇这个历史人物,但并不是独尊陈式太极拳,我是练过多年的杨式、吴式、武式,也教过这些式多年,我也见过许多教陈式太极拳的人。关键是在具体人,他认识太极拳有多少,怎么去教,什么式都有真功夫的名家,什么式都有教不出东西的名家。第二,陈发科是达到太极拳很高的层次,技术也很全面,但并不是说所有太极拳高层次的东西他都有,其它名家也有一些高层次的技术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武式太极拳里面的向下打而使人飞起来的功夫,我就从未听到陈发科有这样做过,同时在陈式太极拳的式子里也没有专门训练这种功夫的动作(向下打使人稍微跳起的这许多人可能能做到,但不是飞起)。反观武式太极拳的动作,却有许多是为训练这功夫的。 我听我的武式太极拳老师刘积顺讲,郝少如先生向他讲过一件他祖父郝为贞的故事。郝为贞(1849-1920,是孙禄堂的太极拳老师)很有名,功夫也很好。有一次一位山西姓王的著名拳师来找郝为贞比武,郝为贞说不必,你打一套拳,我打一套拳看看就可以了。各打后,郝对王说:你的拳打得很好,只是下面太重,不灵活。王不信,要比试,遂一拳打去。郝为贞向下一打,王向上蹦起,头撞到梁上的榫头流血。郝请医生给王治,王在郝家住了一个月不回去。半年后,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披麻戴孝来见郝为贞,说是王的儿子,他爸爸回去死了,郝以为他是来报仇的。王的儿子拿出王的遗书,说一生从未被这样打败过了,要他的儿子一定要向郝学这家拳。王的儿子原来功夫已不错,学了三年已很好,遂回山西。郝少如先生说后来没再听到这人消息,因当年兵荒马乱,或者死了,如果活着,凭他的功夫一定会出名的。 我希望更多的人将自己知道的太极拳高层次的功夫(不管是哪一式的)都介绍出来,使我们大家对太极拳的高功夫有更多的认识,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学习内容,提高我们的兴趣。 陈发科的功夫为什么能这么高? 谈了上面陈发科的武功事迹后,如果你相信这是真的,那么就不应该只是知道了,聊聊而已,而是应该想一下,陈发科为什么能练得这么好?有哪几方面的因素?再对照一下我们自己,我们缺少了什么?应当从哪方面再努力充实?按我的看法,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艺得真传 从陈发科的背景情况,我们可以知道从他的家庭和周围环境(陈家沟),他可以见到、学到真正的太极拳高功夫。特别是他的父亲陈延熙功夫确实很高,在他真正下功夫的时候,能够在他身边指导,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很刻苦练习太极拳,可惜他的老师功夫不是很高,不很全面,虽然他们很聪明,但终其一生,连不到很高层次。相信他们若是有好的老师指导,一定也能达到更高的境界,练出更全面的功夫。 二、刻苦练习 陈发科的刻苦练习是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很少有人达到他的刻苦程度。据他对洪老师讲,当年他为了赶上堂哥,每天练拳套少则六十遍,多则一百遍。有人说陈发科到北京教拳后,仍坚持日练二十遍。洪老师说没听陈发科说过多少遍,但当时陈发科住在河南会馆里,曾移居数屋,屋内砖地原都是好好的整块,但居住不久,必有二行砖成了碎的,可能就是他在屋里坚持练习而跺碎的。洪老师说陈发科平常少说话,单坐时常常两只手交叉练习,并嘱咐洪老师也这样做,可见他脑里时时都想着练习太极拳。有一天陈发科对洪老师说:「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与一怪物对打,我胜不了它,它也胜不了我,打了几百回合,最后各以一只手握拳单推手,虽然很紧张,但是很痛快。」洪老师说这应该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有道理的。平时陈发科独坐时一定是在想象别人怎样进攻,自己怎样应付,对方又怎样变化,自己又再怎样对付。这样想多了,就变成梦。另外,我也想到陈发科平时和别人交手,一招就解决了,中国人说「无敌最寂寞」,所以碰到这怪物可伴他练习了几百回合,当然是很痛快的事。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