惋惜、悲痛、感叹……一时间,我的内心五味杂陈,不知是什么滋味…… 我认识冯志强老师有二十多年了。
1990年春末夏初,在北京天坛公园里举办的一次陈式太极拳交流表演活动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冯老师。那时,我正从部队转业回京,在等待安排工作的大半年时间里,我每天都到天坛公园跟一位姓杜的老师傅学习陈式太极拳。那时,我在部队看书自学陈式太极拳已经有两三年了,虽然还不得要领,但是对太极拳的掌故和陈式太极拳的名家却多有了解,尤其是冯志强老师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只是可惜,无缘相见。 那个春末夏初的上午,杜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学员参加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举办的交流表演活动,在这次表演活动上,我见到了冯老师,第一次看见他表演他新创编的混元24式太极拳。只见他动作螺旋缠绕,松柔缓慢;拳势大开大合,气势磅礴,颇有绘画中的大写意风采。一趟拳练罢,全场掌声雷动。 可是,冯老师却很谦虚,说:“过奖了,我练得也不好。” 一位老人打着哈哈说:“您要练得不好,我们就都甭练了。” 一代太极拳大师高超的拳艺,谦虚的品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以后,我虽然没有跟冯老师拜师学拳,却也经常到天坛公园月季园,看他课徒授艺,从中学习一二。那时他每个周末上午在天坛教拳,主要传授混元24式、48式太极拳,有时还指导徒弟们练习推手。他在给学生讲解推手技巧时,往往会吸引许多人在旁边观看。他那出神入化的推手技击功夫,让人感受到了太极拳“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玄妙。有一次,我看到他指导学生练习太极剑,他那如游龙般的身法,让人叹为观止。 1998年,我调入《中华武术》杂志,从事武术编辑记者工作。这一工作,使我有了广泛接触各派武术名家老师的机会。2000年6月的一天,我第一次采访了冯志强老师。记得那天是个炎热的大晴天,在朝阳区柳芳北里的一座高楼里,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冯老师。当听说我也练习陈式太极拳时,冯老师非常高兴,他让我做了几个动作,还和我搭了搭手,给我讲解了太极拳推手的技巧,讲了练功的方法。那次采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冯老师浑厚的太极拳功力,还有他高尚的武德。在他挂满锦旗的房间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两位老师胡耀贞和陈发科的照片。他说他总是忘不了两位授业恩师,总是记着他们的教诲。他还说,练武要重武德,要讲手德和口德,不要出手伤人,也不能出口伤人……那次采访,我不仅从冯老师身上学到了拳艺,还感受到了一位老武术家高尚的品德。 那天采访完后,我们又约冯老师第二天到天坛公园拍摄拳照。那一年第七期的《中华武术》杂志的中插就是冯老师的拳照,上面还刊登了我写的《忙忙碌碌的冯志强》一文。 这以后不久,我开始主持杂志的“名家信箱”栏目和后来的“名家讲堂”栏目。我经常给冯老师打电话,就武术爱好者提出的问题,向冯老师请教。冯老师无论多忙,总是耐心地给予解答,由我整理成文。有时,我和冯老师会在一些武术界的活动上见面,他总是说:“我记得你。拳还练着吧?要好好练,才能出功夫。” 2009年9月,中华武术杂志举办第四期“太极拳名家讲堂”,我们邀请冯志强老师担任主讲老师,讲授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冯老师的女儿冯秀芳担心父亲年事已高,恐怕难以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就建议让冯老师的徒弟道云龙主讲,冯老师坐镇。那次可能是冯老师最后一次公开对外授课教学,他虽然不能每天都到教学场地,但是,看到八十二高龄的冯老师不顾年高体弱,带领学员们练功时,我们仍然感到非常感动。一位太极拳大家,为了传播太极拳,真是鞠躬尽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