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瀚:做好“起承开合”与“阳动阴合”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句话出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拳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实际是一个阴阳的问题。按照《周易》的说法.天地万物是由阴阳组成的,这种阴阳观念.在太极图中有着形象的表述。宋朝的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阐述了阴阳的问题。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不是从《易经》而来的.而是来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述了阴阳变化,衍生万物的观念:一动阴 阳分开,一静阴阳相合;一动一静,刚柔、虚实等等就变化转 换;世界上万物的运动转化,都离不开阴阳的开合.离不开动 静的转换;阴阳的开合,动静的转换.使世界上的万物生发.所以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于万事万物”的理论。宋朝的朱熹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学说是儒家理论的高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是受这一套阴阳理论影响而产生出来的。 在太极拳中,这种阴阳的变化就具体为虚实、开合的转换。开合是指动作的外形.虚实是指内在的劲力。太极拳的练习,离不开阴阳的变化,也就是离不开虚实、开合的变化。在练拳中的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动作劲力的刚柔变化等,都是阴阳变化的具体体现,比如,刚,就是阳j柔,就是阴;开就是阳,合就是阴。这些就构成了太极拳阴阳变化。 具体到如何在练拳的过程中体现出“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阴阳变化.我认为,作为一般的太极拳练习者,没有必要这么深入地研究阴阳理论.只要大体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身法正确、拳势动作规范就可以了。现在,大多数人练习太极拳是为了锻炼身体,没有必要深入研究太极阴阳理论。少数研究太极拳的人.应该懂得太极阴阳理论.但是也不需要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上去研究。这些是哲学范畴.是宏观上的,而拳术是具体的科学。我们练拳应该研究拳术的 原理和技术。这就像中医也是源于阴阳学说.但是,你光研究《易经》.不研究医学.也是不能治病救人的。练习太极拳也是这样.你要具体研究太极拳的练法,研究太极拳的身法 要求,明白了太极拳十三势的具体要领.就能够练好太极拳。如果想进一步研究太极拳,你可以学习《太极拳论》,就能提田力旭,?竹年吝:嬲…高理论水平。《太极拳论》是具体指导 太极拳的练习与应用的,而《易经》、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并不是具体指 导太极拳练习的理论,学了《易经》,不研究太极拳论,也是练不好太极拳的。 练习太极拳时体会“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要求,最根本的是掌握好 开合虚实的变化。虚实、开合,是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动静的表现。从理论上讲,“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但是,在练习方法上,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要求。武式太极拳对“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把握,主要体现在“起承开合”上。 “起”,一定要神聚,就是内在精神要完整,要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外部动作上,手眼身法步,一定要协调配合。比如做懒扎衣这个动作.身体微下蹲,手上举,脚成丁八步一一这时是“动之 则分”,就是阴阳要分.虚实要分。练太极拳,不动时是无极,一动就是太极.包括了虚实、进退、顾盼等要素。所以,起势一定要精神要集中。 然后是“承”。迈步手向前推,要做到“三尖相照”一一手和鼻子尖、脚尖成一条线。这就是“承”。做不到动作协调、三尖相照,姿势就不饱满,就不能承上启下。这时要注意.不能突臀,头顶百会穴不能超过脚尖。 然后是“开”.向外发放劲力。 最后是“合”一一静之则合。我的练习方法是向后微捋,然后跟步相合。相合时,两手抱在胸前。从技击上讲,这是向前发~个按的动作。这样.就完成了一个“阳动阴合”的动作。 总之,武式太极拳要求:起.精神要集中,动作要协调;承.动作要承上启下,不能有停顿j开,是向外发的动作,属于阳:合.拳势结束,属于阴。这就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武式太 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这样“起承开合”,也就是“阳动阴合”,就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练习者细心体会,自会领悟到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这句话的奥妙。 曾乃梁:动静及开合 一、动和静的概念 动,是生命的需要,生命在于运动。动.属于阳,是刚.是生长。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运动。运动可以促进人的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有助于健康长寿。 同样.静,也是生命的需要,是生命的根本。静,为什么是生命的根本呢?因为静是一个修复的过程。人需要睡眠,需要休息,这些就是一个静养的过程。 事物的运动.都是动静平衡的,不能只动不静,也不能只静不动。养生更是离不开动,也离不开静,要动静相间,动静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儒家、道家文化,其精华在于把天之大与地 之厚,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整体。这实际也是一个动静的平衡一一天为阳.地为阴,人在天地间达到动静的平衡,在自然中达到和谐。所以,养生的关键在于动静的平衡。 二.动静即开合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其实是讲动和静是一种开合的关系。在太极拳的演练中.动和静共同构成了太极拳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际上也是阴和阳的关系。动,就是阳; 静,就是阴。开.就是阳;合,就是阴。在太极拳的阴阳运化当中,包含着虚实、刚柔、开合、含展、升降.进退、收放等等方面。总之.世界上的万物,都离不开阴阳.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三、练习太极拳时,如何做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首先,在外形动作上要把握好开合。太极拳的开合,包括四肢的开合与躯体的开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胸腹的含展。很多初学太极拳的人,往往是手脚有开合,而胸腹没有含展。这样.虽然 在动作上有动有静.但是却没有做到开合,也就达不到拳论要求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太极拳的动作不仅有动静.还要有开合。《十三势歌诀》中讲:“动 中触静静犹动.因敌变化是神奇。……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这几句话连贯起来理解,就是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屈中有伸,伸中有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这就是太极拳奇 妙的地方。太极拳在开的时候.不是无限大,而是开中寓合;合的时候.要合中寓开。另外,开合屈伸,不仅仅是四肢的开合屈伸,而是要用腰来带领,要有胸腰的含展开合。比如搂膝拗步.两手 举起侧翻,这就是开,但是在开中还有有含;转身出腿、屈臂.这是含,然后弓步、蹬腿、转腰、伸臂、沉腕、落胯、舒指,这就是展。从这个动作.就能够体会出“屈中有伸.开中有合”的太极拳 练习要领。 其次.要注重内在的开合。太极拳外表的静,蕴含着内在的动;外在的动,又包含着内在的静。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所以能做到动中寓静.静中有动。这种内在的动静、开合,主要是意 念上的。拳论说”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就是讲内在意念上动静的关系.它是气定神闲.神意安舒的一种运动状态。内在意念上的开合,实际也是意念的收放.意念上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再次.要”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后有“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句子,这是讲动作的开合要适度,动作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太极拳练习的就是一个”中”字。我主张太极拳生活化.生活要太极化。我们在生活中也要练习这个“中”字,包括饮食、工作与休息、待人处事等等.都要求得中和。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流派套路,要处理好动静、开合的关系,总之就是要“无过不及”.就是要适中、适度。练习太极拳.适合于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实际是一个动静的关系,处理好这个动和静的关系,才能练好太极拳.才能更好地养生健身。归纳起来.就是要适合自己。 赵幼斌:“动分静合”的三层意思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一提法,来自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首先,从太极拳练拳架及技击角度看.我理解“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体现了拳势变化的自然态势。比如太极拳的预备式是守我之静.待彼之动.对方推来我即举手拥御,脚下亦同时动步上下配合.对方被击出圈外.我即收敛或收势。这种反应的动作,就叫“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尽管这种动作看似简单。 第二层意思是技术运用的内在的知觉及其变化。比如在推手中要做到动则能化发,静则能粘守。对方推来我能分开来势达到化解,或我推对方能分散对方整势而取胜,叫“动之则分”:反之.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这种静中触动的劲感态势,就叫“静之则合”。这里包括动静相依、分合相存的妙感。 第三层意思.“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要求做到心意神、气势劲的内外最佳配合。练太极拳讲究的是势开心意俱开,势合心意俱合.做到“一开无有不开.一合无处不合”。如前面说到的预备式守我之静.待彼之动的“守”和“待”.就是有意念在先,方能有“彼微动,我先动”的快速反应:及至拥举双臂,双足意念已入地三分发力.力遂及腿及腰及手臂上棚迎敌.随着顶头悬、坠尾间周身骨节拔展,则周身上下内外皆开.气血自然补进,劲力自然贯串,此时自身能量自然发挥最佳;两臂下落时为合为静.但不是懈,不是缩。“静”有松净、轻利、内静而外盈之意。“合”有对应、整合、外合而内盈之意。如两臂下落,两掌要有下按的劲力,臂上又要有引落的劲感。如此做到动分时势不散,静合时劲不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内外三合得当,“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也就做得差不多了。 另外.就我个人对“动”和“静”、“分”与”合”的理解,立足点应该在《太极拳论》上.因为《太极拳论》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太极论”。就是说.太极学说是一种认识论,是先人对 客观世界的一种诠释;太极拳则是一种实体的运动方式.它的运动规律往往遵循太极学说的理论支撑。“太极”非“太极拳”,两者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