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拳理论】论太极拳之技击

2014-6-13 10:17| 发布者: chinatj| 查看: 22207| 评论: 1|原作者: 谢远基

摘要: 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研究太极拳技击的特点、原理以及如何提高太极拳技击水平,对充分促进太极拳的发展,弘扬中华武术,意义深远。一、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 ...



(四)圆弧原理

    太极拳运动是由无数圆弧组成的、也有人称之为太极圈或太极圆。圆弧运动是顺水推舟借劲借力处理敌方来力最有效的技击手段,可化劲,可打人,更是实现太极拳“四两拨动千斤”的关键所在、非常玄妙。圆弧运动以逆来顺受的方式避免、减少对方加在我身上的任何直接打击,直来的外力和圆弧接触时相交成斜角而被“转向分散”,对方之打击力量被消减的程度与所成斜角的大小成正比例。故走化来力甚有效果而省力。还可用“粘、随”之法使敌落入圆圈之内、使其手足如被蛛网所缠缚、进退不得。正如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以静制动、自卫有理”和“以柔克刚,后发制人”是各门武术达到上乘时共同具有的特点,圆弧运动借劲借力则是太极拳术的独特技击心法。因此、太极拳又有“弧”拳之称。但太极拳圆弧运动的技击奥妙说来容易,做到则颇难、非经年深日久的锻炼是难以“豁然而悟”的。俗谚说“熟能生巧”,要熟习太极拳圆弧特点应多练推手、大捋、对练、散手等,逐步发展,才能达到技击的高级境界。太极圆圈初练时一般大而有凹凸棱角、久则小而活,旋转如飞轮、毫不受力。而且借人之力、用人之劲以击对方,故小力可胜大力、弱可以胜强、老可以御壮。这又是太极之奥妙所在也。

(五)电磁原理

    由于地球的体积极大,地心温度和压力又相对较高,使地层的导电率极高、使得电流就如同存在于没有电阻的线圈中,可以永不消失地在其中流动,这使地球形成了一个磁场强度较稳定的南北磁极。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告诉我们:变化的磁场可以激发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可以激发涡旋磁场;电场和磁场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激发组成一个统一的电磁场。修炼太极,就是在这个地球大磁场中进行。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导体、体内充满着各种正负电子、水分、热分子。修炼太极时、人体在做旋转圆切运动、实际人体每个重要器官(头脑、手、脚、腰、丹田等)都在做不同的旋转圆切运动、相当于无数个导体在变化的磁场运转、如同我们常见的发电机的线圈运转一般。修炼太极越是松沉到位、体内的各种正负电子就越容易激发,也就是把静电激醒、形成一定强度的人体电流、这就自然产生了电磁感应、并产生了电磁波。我们修炼太极时,手、脚、腰、丹田等很容易发热、实际上就是这种电磁波导引体内热分子的急速运动的结果。我们太极内丹功所说的大小周天的运行、实际上很大的部分就是体内这种电磁波发挥作用的结果。功力越高,实际上就是动作越熟练规范,放松高度到位,人体这个无数导体的不同旋转圆切运动就越符合电磁场理论科学,其产生的人体电流就越大,电磁波就越大。这体现在技击时,用内功打人、就是包括运用这种电磁波(即内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气还包括体液及人体精微物质气化、空气中的氧气和身体中的卡洛里能源结合燃烧产生动能等)和筋骨之合力在内的整劲去“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特别是功力达到相当境界时,用极强的电磁波(内气)去破坏对手的磁场、很容易就会让对手失去平衡而被击倒,而武德不足者更可以使对手造成很重的内伤。这就是太极高境界的技击原理。

四、如何修炼高水平的太极拳技击

(一)原则一:太极功理务必领悟到位

    掌握太极拳功理、领悟到位、是实现高水平技击的第一步。太极拳强调“本理以造势,即势以行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脱胎于陈家沟陈家之家传拳架、后来融入了太极内功之后方演化成为太极拳。“学理炼理、理通法遂,知道练到,做到得道”这是修炼太极拳的要法守则。“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掌握功理,太极拳才能学一式准一式,练一式牢一式。归纳起来、太极拳功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以“无中生有、静极生动、无为而为”“太极者,阴阳也,乃是动静开合,刚柔之分,混元之气、意形之修炼法焉”为核心的道家太极内丹功原理:各式太极拳(特别是本人所修炼门派)的风格特点及技术规范(特别是每一个招式的技击含义和各种用法);以“重力平衡”“杠杆原理”“力学原理”“圆弧原理”“电磁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太极拳的技击原理: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劲的主要练法和用法:以“进、退、顾、盼、定”为主的身法理论和练法:各种经典的太极理论专著(包括张三丰《拳论》、王宗岳《太极拳论》、陈王廷《拳经总歌》、陈鑫《用武要言》、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武禹襄《身法八要》、孙禄堂《太极拳学》、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等)。对于太极拳基本功理、习拳者不能轻视,要认真学习、用以指导修炼,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原则二:练习拳架务必规范准确

    练习拳架务必规范准确,即要对太极拳(特别是本人所修炼门派)的基本技术规格进行细致的掌握,这是练习太极拳实现高水平的技击的第一原则。太极拳技术的规范化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练习太极拳,如若动作规格不正确,技术不规范、不但影响锻炼效果,甚至会造成疾病的产生。所以在学习了各式太极拳套路之后,应按照技术规格的要领去细化太极拳的技术动作。各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及技术规格都有不同、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型、身法、眼法、呼吸法及技击法等方面有相通和不同之处,这要求练习者一定要练准拳架。比如太极起式,有的人练起式,首先松左腿、重心移到右腿,左腿向左开步:然后,左腿落实,重心移为左右腿双重。这是不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不规范操作。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操练下去、练拳者向右移动重心时、你轻推他的左胯,对方绝对站立不稳向右跌出,因为他的动意是右去、身形向右,向右推他当然站立不稳。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规范行功的操作如下:松动左右脚、左脚意达顶,从顶下到右脚,从而完成了左腿重心移向右腿重心的全过程。左脚自然左移、出左腿。随之松右腿,左脚松落地,右脚松到顶,下到左脚,完成右脚向左脚重心的转移。这样操作、时间久了太极功夫自然上身。轻推他的左胯,对方稳如泰山,脚与地似融为一体,推之不动。

(三)原则三:技击基础功务必扎实

    一是要高度重视练站桩。大多太极拳爱好者练拳不站桩、其实站桩是太极拳功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功夫的关键环节。站桩通过特殊的静态练习、可使形体放松、神意安然、内气顺畅、太极拳才能达到体用兼备。没有内在基础的太极拳架乃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更不用谈技击。太极拳的桩式很多,可以说式式皆桩,但基本桩式是无极桩、太极桩和技击桩。正如张三丰云:“桩功,以桩为基也。练拳先站基,站基得练气、练气要得意、阴阳合一乃太极。”又云:“太极不站基,一生枉费力。”站桩效果首先是保持中定。在清代太极拳秘谱云:“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所难中土不离位”,“定之方中足有根”。其二是长功夫。站桩时当每个动作都吻合人体骨骼得最佳受力状态时,下肢的气脉就会逐渐打开,气就会经涌泉由上下流动,日久功深、身上的气会与地气结合在一起,下盘就会变得非常稳固,身上的内气就会充满,其劲力就会无穷无尽。正如张三丰云:“太极混元胸前抱,吸气归丹呼皮毛。练就一身混元气,天地相应最为妙。”太极“八卦九宫桩”谱中又云:“桩原为练静力,必须静中寓动。静为太极拳之体、动为太极拳之用。”其三是可以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在实战中不至于过度应激、导致心慌意乱,手足紧张,造成大脑空白。

    二是要高度重视发劲训练。任何拳术在实战中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目前太极拳在广泛普及中过多地注重“柔”,而忽视了“刚”。要想成为真正的能实战技击的太极拳高手,首先必须明白刚柔的真正内含,要通过抖大杆、单式发力等方式、练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劲,还要训练弹抖劲、螺旋劲等。特别要强调抖大杆是太极拳功力增长的独训练方法,一定要高度重视。发劲训练时、在技术层面特别要注意松胯和“五张弓”的修炼。松胯是蓄劲,蓄劲如张弓、以退为进,涌泉以及手与敌方接触处为弓的两端点,胯就是箭搭在弦上的后拉点,松胯弦才能拉至满弓,此时身体就像枪已上膛一样,随时一触即发。

    三是要专门对胯部进行训练。拳界历来就有“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等说法。当代名师赵幼斌曾说:“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由于胯的活动引起的。”这说明胯的练法对于太极拳技击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太极拳胯的训练有松胯、缩胯、坐胯、塌胯、开胯、合胯、转胯、旋胯、脱胯、提胯、送胯、抽胯、扣胯等。其核心侧重在松胯,即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把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条件。再者,松胯还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四是加强推手和散手的训练。推手是检验拳架的“试金石”,在拳架和技击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拳架推手只是理论功夫,理论不在实践中检验是永远达不到实用水平的。散手才是太极拳的实践功夫。解放前前辈们授拳有“打入场、打出场”之规,师父是徒弟的靶子、徒弟能打赢师父才可以出师,表明弟子已将师之所学全部学到手,要想进一步提高拳艺就必须另投高师、多方求教,反复实践检验所学。找出不足、增补新的“营养”,方能有望成为顶尖高手。实践检验的方法,除了太极拳散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因此可说检验太极拳拳艺水平髙低的惟一标准就是“散手”技击。

    五是抗击打能力的训练。太极拳提倡以柔克刚,反对将身体练僵练硬,但还要进行抗击打能力的训练。在技击中,当两人功力接近时,抗击打能力强者往往取胜。因为力是相互作用的、你用多大力去进击、对方会反作用给你的同样大的力。尽管太极拳法主张柔化、惊闪,但激烈的对抗中难免不挨上一拳一脚,如果没有一定的抗击打能九真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拳”。拳谚云:“未学打人,先学挨打。”太极拳也是不例外的。

    六是心理素质的训练。心理素质与攻防技术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技击技术是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心理素质是攻防技术的实施保证。太极拳技击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有效的发挥技、战术、掌握技击的主动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击心理包含技击思维、技击胆量、技击意志等方面。

(四)原则四:技击手法务必熟练

    太极拳术技击高超与否,还取决于技击手法的熟练与否。太极拳术技击手法主要有20种,即:沾、粘、连、随、听、化、拿、发、擎、引、松、放、截、扣、抓、闭、敷、盖、对、吞等,这些技击手法务必通过高强度的训练达到熟练的程度。其中,沾、粘、连、随是太极拳术技击知彼功夫,用来了解敌情。沾即沾住对方身手、从而了解对方运动的方向,力量和速度。粘即像脱水粘住对方手足一样,造成“我顺人背之势为之粘”,要求能用内气运转与对方招式相接则互相吸住、合成一体。连即内劲与对方劲力连在一起,不丢不顶。随即随对方变化而变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着着尾随、一搭上手就随之行动,对方无所施其攻击而又无法逃脱我的打击。

    听、化、拿、发是太极拳术技击时主要操作过程。听即在“沾粘连随”的接触中,“听”到对方的劲力套路、动向。化即由“听”而得出化去对方劲力的方法,以柔化之。拿即拿住对方劲力和身手,形成“我顺人背”之势。发即发出以弹抖劲为基本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劲。擎、引、松、放是太极拳术技击时主要辅助手法。擎即擎起彼劲借彼力。引即引到身前劲始蓄、将对方身手引入我圆圈之内而柔化之。松即松开我劲勿使屈,即在引进过程中我腿部已曲蓄劲,内劲也已回收丹田,腰部也已收到潜转之势,名为松而实质是螺旋劲,弹抖劲已经蓄足,一发就突然惊弹而出。放即放时腰脚认端明,放出弹抖螺旋劲时,身手各部要与腰腿劲相应相合,即发力要发出全身的整体力,“掌心要与脚心相印”即是一诀。

    截、扣、抓、闭在太极拳技击中是绝招性的手法。截即截络,扣即扣脉,抓即抓筋、闭即闭穴。络若被截,血不周流;脉若被扣住,气难行走;筋若被抓,身无主宰;穴若被闭,神气顿无。太极拳的技击技术是内外结合的,是要经过长期而正确的太极拳修炼而获得的、掌握了良好的技击技术可以说具备了技击的物质基础。敷、盖、对、吞是太极拳术技击时运用丹田之气进行辅助整劲的手法。敷即运气于己身、而在技击时敷布在敌方劲力之上、使不得动、也有较轻地接对方劲力的意思,轻敷与敌相沿接。盖即以气盖住对方内气内劲之来处、当对方内气内劲作用于我身体任何部位时,我的意识和呼吸内气就必须集中地覆盖在该处并运化之。对即以我内气对准彼方内气来处、我的呼吸和劲力便和对方相应相合。吞即以气全吞对方而入于化。有吸入对方来劲的意思。辩证地看、既已吞入彼方“内气”,彼劲被化,接着就吐、吐即是化而发放。

(五)原则五:招式运用务必灵活

    技击即综合格斗实战时,要灵活运用招式。因为很难知道对方会出拳还是出脚,对方是实进还是虚进,面对变幻不定的拳脚时,太极拳术要求“因敌变化示神奇”。对方出拳就用手沾,出脚就用脚化。“动急则急随,动缓则缓应”,“意自心生,拳随意发、知己知人、随机应变”、“能叫一思进、莫叫一思退。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社会所传“门外汉一拳打倒老拳师”的笑话,也许就是老拳师为招式所限制而不知灵活运用的结果。陈、杨、吴、武、孙等各式太极拳共性的最基本动作方法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势”。在技击时、则要忘记所有的招式,只要根据技击需要,灵活运用“十三势”中的一势或几势的组合而已。正如《用武要言》云:“击其不备,袭其不意。”“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当代名师陈小旺在《世传陈氏太极拳》中也指出:“如果对方有可乘之机,或在蓄劲未发之时,要抢先进攻、击其不意,攻其不备,绝非专一引进落空、以静待动。”招式运用灵活,根据技击对象、技击环境、技击目的进行选择合理技法招式,才是太极拳取胜的关键。

    如果能按以上原则和技击手法训练,坚持刻苦训练,相信太极功夫肯定不一般、在较短时间便可真正体会到中华武术的威力、感受到拳论所讲的“内劲猝发、摧枯拉巧”的太极拳精髓,基本可打破“十年太极不出门”的框框,达到防身技击的高水平。

    综上所述,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其灵魂。在实际运用中、修炼者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技击对象、技击环境、技击目的进行选择合理技法,灵活运用太极技击原理和技巧,从整体上促进功力的提升、获取最优化的技击效果。
12
12

点赞
10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22 人)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春旺 2014-6-13 21:47
讲的太好啦!
真的是论!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