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偏沉则随,要流动不要移动 在全面放松的情况下,通过重点部位“偏沉”,牵动其他部位“则随”,使肢体每处都是被动相随,每个关节都像万向轴一样无比润滑;每块骨头都似内气充满,具有弹性;每条肌肉都如像皮筋,无比松柔;行拳的体内感觉如水流四通八达,体外形象如水流千变万化,使固态的肢体运动具有如水流动的感觉,把拳练成水性拳。拳势如水流动是本然天性的动,是用重量不用力量,是被动而不是主动,是道法自然而不是主观故意的动。而移动、搬动则是机械地刻意而为,使气用力,双重则滞性质的动,不符偏沉则随的运动原则。 每逢意气开放,肢体伸展时,骨盆偏沉,从一点开始,随着拳势的延续,偏沉点沿着骨盆依次有序地变换。点动成线,偏沉点连续变换所经的一路,感觉像水依次流过似的。在骨盆偏沉横向点动成线的同时,这条线又像河水漫堤似的向上下铺展开来,这就是线动成面。意气线动所成之面,向下经腿贯到脚底,向上先是铺满脊背(成面),再由背上行到头顶化为神,前行到手指化为劲,充满全身。这就是面动成体。由面到体,再加之其大无外的想象,身心就具有了超立体的宏大气势。这种点,线,面、体的有序运动过程,就是偏沉则随,化身如水的过程。所以王壮弘先生要求大家,“你们要多做点、线,面,体的练习,照这样练下去,身体就会练得像水一样柔软,把固体练成不固定的水”,把肢体的移动练成如水的流动。 点线面体的运行过程,就是全身处处随骨盆偏沉而运动的过程。全身有的部位借骨盆偏沉的顺作用力也随之偏沉,有的部分借骨盆偏沉的反作用力或杠杆力随之偏轻。离骨盆近处直接借力相随,离骨盆远处通过中间部位传力而间接借力相随。近到腰腹,远到手脚和浑身皮毛,意气劲力像流水一样在体内节节传递,连绵不断地走动。每当意气开放、肢体伸展时,从骨偏沉开始,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意气像海水涨潮,潮水拍岸似的^向下如水渗沙到脚,向上如浪推涌到手,好像全身每一细微处都在延展、伸长、膨胀。每当意气聚合,肢体屈缩时,从骨盆偏沉开始,意气按照体、面,线,点的顺序,像海水退潮,潮水回流似的,把全身的意气之水吸收回来,肢体无骨一般,似是每个细小部分都在向回屈缩。 偏沉则随地行拳,不但会引起体内意气如水的流动感,而且能引发外显的气势和运动形象的水性特征,如果再加形象思维的引导,效果会更加明显。学水行拳,不论什么动作,心中都应作肢体如水、身水不分,水就是我,我就是水的想象。想象拳势一动,或如潮涨而起,或如潮落而降,或如潮水拍岸地外鼓,或如潮水回头地回荡,或如翻江倒海的狂,或如风拂水面的漾,都因偏沉而随之起浪,一浪推一浪,都是融身于自然,化身为水浪,没有主观努力和刻意、妄想,都是通过放松、舍己,舍掉自己的个性,再加之入神的想象,比如想象:“把你的身体当成木条,丢到大海里去。你不要记得自己的木性,完全随着海水的性质,你自己不就变成流体了嘛”(王壮弘),不就像海水一样沉浮鼓荡地运动了嘛。 水不知道用力,是绝对的不用力,是百分之一百的靠自身重量运动,所以它的自身重量才能充分转化为沉、浮、膨胀,冲击等各种自然力量。练太极拳偏沉则随、化身如水,就是为了学习水性,避免不自觉用力,为了避免筋骨力量的干扰,从而更纯粹地借得自然力,产生水劲。关于水流劲的产生和在技击中的作用,张全亮先生说:“水流劲,是用意使自己化身如水,能顺势而变,无孔不入,亲密融合。”浑身“都不会有滞点,任何方向来力,任何形式地进攻,只要对我稍有威胁,我之神意就会像水一样,将对方包容、化掉”。这才是真正的水性太极拳,才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如果拳势动作不能像水一样顺畅自然地自己流淌或涌动出来,应自查偏沉的部位和分寸是否准确,全身放松是否达到了如水“则随”的程度,而不应动摇对偏沉则随和如水行拳的信心。 上面说了练太极拳要用重量不要用力量,要被动不要主动,要流动不要移动。这“三要三不要”是太极拳的主修课,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三大标志。“三要三不要”的动作,就是松出来的动作,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动作。偏沉则随是促进“三要三不要”的有效法门。 五、偏沉则随是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 有人说,“偏沉”会破坏平衡,“则随”是随之重心不稳。所以,“偏沉则随”是行拳的戒律,与“双重则滞”一样,都是负面的,都是练拳应尽量避免的。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太极拳所要求的平衡,不是对称双方势均力敌,静态对峙、机械死板、双重则滞性质的平衡,而是对称双方分出主次、刚柔、虚实,是差异相需互补,相依互抱,像太极图阴阳两鱼那样的平衡,是动态随遇、机动灵活的相对平衡,是发展变化、运动过程中的平衡^是在不平衡协调统一之后所得到的平衡。 “偏沉”是破,“则随”是立。只有破旧,才能立新。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是太极拳,也是世上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因此,偏沉对局部平衡的打破是积极的,必须的,有建设性的,是为肢体的“则随”运动提供动力,清除障碍,创造必要的条件。“则随”运动具有协调统一的作用,是对肢体平衡关系的调整和重建,是在承接、延续、发扬“偏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弥补了“偏沉”的消极作用,保证了肢体在运动中的平衡稳定。在破旧中立新,在矛盾中统一,在“偏沉”中“则随”,在不用力中借力,在打破肢体旧有平衡关系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平衡关系,这就是包括练拳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此行拳就是道法自然。 虽然全身一处自有一处偏沉偏轻,会产生许多局部的不平衡,但众多局部的不平衡之间或相开,或相合,相互对称,相互作用,相互抵消不平衡因素,从而产生整体的,有机的新平衡,根本不存在因“偏沉则随”会引发重心不稳的问题。例如,左胯偏沉会打破两胯之间的平衡,但第一,左胯偏沉的反作用力会使左肩偏轻、松开,左肩的偏轻会抵消左胯偏沉所产生的不平衡因素;第二,左胯偏沉的杠杆力会使右胯偏轻,左肩偏轻的杠杆力会使右肩偏沉,这样,右胯偏轻与右肩偏沉的不平衡因素又相互抵消,使右侧也趋于平衡。总之是通过肩与胯合,通过“偏沉”之后的“则随”,化解了“偏沉”所产生的不平衡因素,从而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 偏沉则随是太极拳道法自然的入道法门、看家功夫。凡通过偏沉则随自然流淌出来的动作,就是松出来的道法自然的动作,是纯正的具有真善美原本特色的动作。凡不是通过偏沉则随做出来的动作,就是双重则滞的动作,就是有主观故意,有体力参与,有旁门左道杂质的动作。练太极拳要把“偏沉则随”当作金科玉律,当作衡量正误的准绳,经常体会在心,贯彻于身,养成习惯,永久遵循。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