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拳理论】浅谈太极拳推手

2015-6-27 11:01| 发布者: chinatj| 查看: 6265| 评论: 0|原作者: 王作斌

摘要: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拳是练体,推手是应用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学会拳架子只学会一半,还要学会推手,推手中最关键的问题要在沾、连、黏、随四法上下功夫。实际上推手不仅是武术,也是一套拳架的全面理解与解释。只 ...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拳是练体,推手是应用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学会拳架子只学会一半,还要学会推手,推手中最关键的问题要在沾、连、黏、随四法上下功夫。实际上推手不仅是武术,也是一套拳架的全面理解与解释。只有推手才是检验练拳架子正确与否的必然途径。

    拳的意义是武术,过去只把武术是讲技击为唯一,但是今天的武术绝非是战斗的唯一手段。动物打架,都是先排好架式再打。内家主张打人不露形, 露形不打人,随手采招,信手拈来,无迹象中取人,为贵。打人不入内,还是有拘滞之力牵制,有明力还未退净,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净。内家拳不以形象为重, 意、气、力三者结合起来,当用之处,不须犹豫,勿失良机。武术绝非要争强好胜,它的动作反应不仅是那样的快速,而且能指挥身体的进退和变化及闪、展、腾、挪等技巧的机智灵活。太极拳以小力胜大力, 以少动胜多动, 以沉细之妙用, 以静制动,敌欲动, 我欲须静, 敌愈急, 我愈能静。敌愈力强, 而我劲愈须柔,不论我处何境,均须从容沉静。但不能过分强调,因为太极拳的另一个意义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武术尚在其次。

    那么很多人会问, 什么叫太极拳推手?推手是太极拳术语,有说打手、搭手、靠手、遛遛手、或揉手的名称不一,各派武术家也都有各自锻炼、练招的方法。甚至可以说:没有太极拳也就没有太极拳推手。但我们需意识到推手绝不是对打、打架、斗牛、用拙力把对方打出或摔扭,过去只把推手当作技击为唯一方法,而如今是比谁更轻灵,是一种神经末梢知觉、触觉、灵敏度、敏感反应能力, 太极拳术语也叫“听劲”功夫(艺术)。

    譬如有人练拳时,我能说出他身上什么地方有毛病,很多人都会很惊呀的问我同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到我身上的毛病。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到,什么叫知觉?人的神经系统从中枢到末梢是一个整体。当身体同外物相接触或者受到剌激的时侯,首先是引起神经末梢的感觉, 感觉对于所接触到的东西并无认识的能力,在感觉以后,立即由神经末梢的波动,通过神经组织而传到神经中枢,方能发生想象作用而有所认识,-------这就叫知觉。有了知觉以后再养神气虚灵就能明白他人身上什么地方有毛病了。

    俗话说 :“天下太极是一家”集诸子百家说于一理, 太极拳术以懂劲为拳中要诀, 懂劲初步是全身松开使皮肤富于感觉力,此感觉力的锻炼方法,在两人的肘、腕、掌、指度互相搭着循环摆动,以皮肤触摸或压追温凉的感觉,以察知对方用力大小、轻重、虚实及经过方位, 是锻炼身体中的神经末梢灵敏度, 这样久练到全身贯通之时,身上自然会起一种虚灵的气势和巧妙作用,则神经系统的感觉反应就特别灵敏,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的宝贝。并能粘走互助,对方稍微一动, 自己就会知道对方发劲的目的和可能的变化, 这样由推手而求得懂劲,才算懂劲是初步入门,所以说推手以学听劲。正如拳论所说:“ 懂劲后愈练愈精。”如果筋、骨、皮、肉过分疲劳,就会减少神经方面的灵感性,将来在学推手时,就会“听劲”不灵。推手不要与对方不讲沾、连、粘、随之外动瞎闹的人同练,否则有损无益; 如对方再不讲规矩,对我乱拉、乱撞, 我只有以散手应付。不然对推手功夫大有妨碍,是练不出“听劲”功夫(艺术)的。

    由此可见, 推手是寻找感觉之灵敏与否, 即是知已知彼,百战百胜,也可说推手的原理并不十分复杂,随彼之动, 彼屈我伸, 彼伸我屈,虚实变化,忽隐忽现,变化不测,随机应变,纯评感觉,变化无穷,息息相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顶、偏、丢、抗四病的产生,可见推手最关键的问题要在沾、连、黏、随四法上下功夫。练拳架主要是平衡,在运动中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推手则是在对方的推动下,仍要不失掉自己的重心的稳定,相反还要设法破坏对方失掉重心的稳定,能做到以上几点,说明此人有相当的功夫。要用心去体验,通过长期的锻炼反复练习,练到心灵手巧。而如今练太极推手者, 多把它当作(艺术快乐游戏来玩)推广普及,深入到民间活动、社会活动中,不但提高学习情绪和推敲之趣味,越练越有趣从中寻求快乐,从而达到健身养性,身体健康。远离疾病,那么我想这也是大家和我共同理想的目标。

    推手也有各种形式,主要是在步法上有所区别,最常用的方式有定步,但是动步时仍要按照一定规矩,只有烂踩花步法不受拘束,双方在听劲中都可以随意走动,才是真正的活步推手。如果功夫较高的一方走得太活,另一方就要跟不上。这种活步推手,没有专门练法,只要懂劲功夫到了一定阶段,稍稍演习,就能掌握,但还是要熟能成巧。推手的方式大体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1)单手定步;(2)双手定步;(3)活步(九宫步);(4)大履。

    初学者可从单手定步练起,简单易学,两人都限单手一粘一走,然对于初步听劲增强腰腿功夫是很有帮助的。要求上下一致,进退精通圆活,动作不妨稍快。进一步研究掤、捋、挤、按,你粘我走,我粘你走,但不能太快,太快则粘走都不踏实,每一动作都容易忽略过去,听劲的意义就达不到了。

    单手定步练法的诀窍有如下四点:
    1)要慢:不论是粘是走,都得寸寸节节找劲听劲,不轻易放过一分。
    2)要圆:双手最忌走直角,处处须保持弧形态。
    3)要定:定步推手只许换步,不许走动,因推手的目的是要在腰腿上打下坚强的基础。有时,对方来逼只能用坐腿腰的方法去消对方的来势。久练娴熟,腰腿自有功夫。
    4)要近:凡找劲听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才能切实。

    活步推手,进两步退两步彼此不变方向,我按进一步,挤进一步。彼捋退一步,掤退一步,彼此周而复始,借此练习进退轻捷,惟须不变方向,才能逼出腰腿功夫。

    大捋,进四步退四步,彼此向四隅进退,我按进一步,肘进一步,挤进一步,靠进一步,彼掤退一步,採挒退一步切肘,向我方后让一步,这一步包括採、挒、切三个动作。因捋是退三步,故名大捋。无论练习哪种推手法,最忌不按规则和蛮力冲击,绝对不能有胜负观念。

    我们只需认定一个条文钻究,这一个条文钻通了,其它的条文都同时通了,这就是用心之久豁然贯通的道理。

    譬如我们今天到这里举行推手沙龙活动,最终要进入这间房子。至于怎样来,用什么交通工具,各人自有办法。进这间房子有几个门可以出入,跟我们没关系,关键是进房间的人只需走一个门,不过这个进门却是关键的。找不到这个门是永远无法进入这间房子的。我们要知道这几个门是没有好坏高下之分,从东边来的人走东门,从西边来的走西门,从各人最接近的地方进门就行。

    十三势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是谁都知道的。可是一般练太极拳推手的人,是不是每个动作都按十三势的要求去做,当然有许多人知道在这上面注意,但是还有不少的人只知道依样画葫芦,不在这上面认真下功夫。不知道在十三势上下功夫的,敢说练体得不到体,练用得不到用。十三势歌上说:“不向此中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练拳架子是练推手的体,练推手是练拳架子所得的用,可以说整个体都是用,也可以说整个用都是体。以这样说来,练拳架子和练推手不是没有分别吗?有的。

    现将我多年以来的所学所悟,以及搜集前辈、先贤们研究推手的经验,再根据太极拳理论于以验证总结作出一个较为精准详细的注释如下:

    太极拳经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刚字是采取攻势的意思,并非刚强之刚。例如推手的按挤两个动作是采用攻势的。柔字是采用守势的意思,并非柔弱之柔。

    例如推手的掤、捋两个动作是采取守势的,刚柔不过是攻守的两个代名词,完全是用意用势的,不是用刚柔之劲来攻打的。对方用按、挤两种攻势来逼,我用掤、捋两种势去消灭它,这个动作叫做走。顺背是得势与不得势的区别。能保持重心则得势为顺,失去重心则失势为背。

    例如我方用按、挤去攻逼,意使对方失势,这个动作叫做粘。又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已经懂了太极拳理这是纯采守势的说法。学者不可误认为是自己不作主宰。缓急随人,须知攻击在人,应敌在我,我能随敌缓急,从容应付不失重心,可以说已懂太极拳之理了。

    例如《太极拳术》陈微明著,有人问他;为什么你的《太极拳术》一书没有写应用技术。陈老先生答道,他曾问过杨澄甫老师,杨老师说我们的太极拳每个动作都能有无数应用,书写不清楚。假使勉强写出,学者会误解,有百害无一益。例如揽雀尾中有掤、捋、挤、按四种劲,掤中就有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功深者一招一式中都应含有这十三势。所以,王宗岳说:“一层功夫一层理。”

    太极拳的基础就离不开掤劲,如果离开掤劲,就不是太极拳。掤中就有捋、掤劲就像自行车的钢圈,由中轴通过钢丝连接,(在太极拳就是意识支柱)中轴就是要守住的“中”,太极拳掤是建立在自己的中轴上的。 

    郑曼青讲:“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挤与按,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每一个式子,都要分析十三势尤其以中定,为十三势之母,一切式子都得由中定出发。有了中定,才产生开合,虚实,触觉。中定亦即枢纽。左右开合之枢纽在脊部;上下开合之枢纽在腰间。以后逐步混合增加……,最高境界是一招一式都离不开十三个字一起做到。

    又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太极拳就是一种轴心运动,所以行动心解上说:“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就是气如车轮则左重的向左转动,右重的向右转动,是当然之理,容易明瞭。不过,要练得娴熟,能得心应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又说:“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三句皆是引劲落空之意,就是说他仰攻我,我引得更高。他俯攻我,我引得更深,他直进我引得他更长。总之,顺他的来势,引向空处,不抵抗,不截击,第四句说明退不得,彼进我退,便是自促。无论练拳架子或推手,都忌直进直退。行功心解说,进退须有转换,便是说明不能直进直退。

    例如搂膝拗步时,进必须兼带左顾右盼的姿势,倒撵猴的退也是一样要向左右转换步法,还是以退为进,不是真退,真退就是败了。所以古人语:“有进,进也。”《纪效新书》上也说:“步步向前,天下无敌。”

    又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就是说推手练功感觉十分敏锐,就是一片鸟毛,一个苍蝇的脚也不能站稳,这就是形容太极拳之轻灵,绝对不许对方借力的意思,这是推手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又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推手极娴熟后的境界。推手的作用重要部分,在锻炼触觉,术语谓之听劲。就是利用十指罗纹探听对方的动作的意向和劲路,而我处处意在敌先,使对方来不及防御。

    又说:“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神就是利用手上的神经,探知对方的来势,再凭我的智慧,隐藏我的攻势,这样便到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又说:“单重则随,双重则滞。”这两句语是练习推手最重要的,

    最应注意的,必须时刻用实际行动去体验它,若不认识这个理论根本谈不上会太极拳。所以,太极拳论上说过,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因有缺陷凹凸便不能圆,不圆就双重了,圆轮着地那有两个重点,若有两个便行动不了。有人用马步解释为双重,说两脚同时着地,两手同时打出是双重,一脚一手是单重,这是不对的,极端错误的解释,甚至害人不浅,就难免要误人子弟了。我们要知道单重双重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右脚立实,实不是完全站煞,是虚灵在中,左足轻便,站定后,足跟不能虚,后足为实,支撑腿要一实再实,力从根起(足后跟也)。一般多数前足可虚,后足为实。如两脚下蹲站稳,其重心是在两脚当中平均的,则两脚皆为实,若左足想上,右足尖向外转移,将身重心移至右腿。要在虚实过渡的转换开始分虚实。体会劲的起源“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才是虚实变化的主体。不是只知道那条腿的重为实,那只知道其表面不知其本质。太极拳只是轴心运动,找到了轴心所在则触处成圆,处处单重找不着重心,则触途成滞,处处双重岂但两手两脚,就是一个指头也免不了双重。

    例如我们骑自行车一左脚踏下车轮,一右脚自然随之而上,然后左右脚交替踏下车轮循环往复运动。所谓双重的毛病, 犹如一脚踏上右方,左脚踏上左方,两方力量均衡,则滞而不能转动,即为双重。练拳欲避双重,双浮之病,练法怒目切齿,奋力如牛,筋络尽露。(双重为病);练法毫不着力,如风摆杨柳,飘摇浮荡。(双浮亦为病)。须明阴阳之理,阴阳即虚实也。双重简单来讲:主要是与人交手时,只知用刚不知用柔走劲去引使对方落空,又不会趁势用“粘劲”去取得机得势的优势,只晓德人用力我也用力的刚劲(自然本能),见人抢先我也抢,结果是力大胜力小,快手打慢手,劲小者受制于劲大者, 有时劲大者也会受伤或者两败俱伤。

    因此,为避免这种无谓不利冲突遭到损伤风险,因利用太极拳以柔化、走弧线为主特点: 一个人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明手快,力大无比,须知打虎英雄武松也有三个不如人的,况且我们呢?所以要稳扎稳打,步步为嬴。绝不要轻视他人,应有估计他人的手更快,力更大而我不能轻易出手,不必去冒失败的危险,以免一出手就遭到一败涂地,在安全上是毫无保障的无谓牺牲。

    太极拳以柔化为主,了解对方的虚实强弱,也不能只知避让,不会进攻,就与刚柔相济或以柔克刚的原理相驳了。太极拳的虚实是太极拳中最能体现阴阳具体表现的核心所在。虚、不是虚无;而是虚空。因为虚空则动、动则灵、灵则神足、而神为一身主宰,神充气足自然举动轻灵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神意仍在就能抓住太极拳练法的关键。杨少侯常言:“深知太极拳者,由柔得刚,外家由刚得柔,天地间无纯刚纯柔可以操必胜者,有之,非刚柔相济不可。”拳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从而开合有序,虚实分明,刚柔并施,快慢相间,松紧并存,然后根据已经获的优势,当用之处,不须犹豫,勿失良机。至于走弧线,粗看起来,似乎比直线为慢,但弧线动作可以随处转变,有时更比走直线为快,太极拳有“后发先至”就是从这里来的。

    总之身形处处转换之变化,亦含虚实分清,自然运用自如。神意阴阳分清自然而明,静心内守神定自达圆满。

    又说:“精练已极,极小一圆皆有轴心。”由轴心发出来的圆,便无缺陷处,无凹凸处,哪得有双重?又说:“粘即走,走即粘。”太极是画圆的中心点,向外半弧为阳;例如练掤劲时,手臂外侧为阳(是实),向内半弧为阴(是虚);手臂上面为阳(是实),下面为阴(是虚);“膻中”中心点对准“劳宫”中心点,左右手转动时,“膻中”就是中轴始终守住,并要用意识支柱对准“劳宫”中心点。阳的作用粘为攻,阴的作用为走为守粘又是走的准备,所以走又是粘的准备。因此,下面紧接着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又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明白了这个道理,即阴阳虚实的道理,就能明白处处有虚实。所谓阴阳粘走,刚柔粘连等等都是攻守两个动作的代名词。攻里有守,守里有攻,所以谓之阴阳相济,认识这个便等于懂劲,在懂劲的基础上练功夫才能练到愈练愈精。

    又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太极推手在随机运化本身不可有丝毫安排等待的心思,这就谓之舍己从人,也就是说要在本身确实做到圆活轻灵的地步才可以随人粘走毫无障碍。但是有许多人误解舍己求远四字,以为是从研究对方来势入手,预早安排一个应付的对策,这就是舍近求远了。

    行功心解说:“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发劲须在推手时专功练习才能沉着松静,又必须在沉着松静的两个条件下发出的才是内劲,不是拙力。专注一方四字看去似很简单,实际这里面包含时间、位置、方向三个要素,有一个不适合便不是沉着松静的内劲,也发不干脆,因此必须在太极推手时一方准备接受发劲,不走不化,一方专心按规律发出去。练习既熟,方能一触即发,发无不中。

    打手歌说:“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掤捋挤按是曲中求直的四个动作;这四个动作包含了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九个动作,说掤捋挤按须认真,就等于说十三势须认真做。十三势歌第一句:“十三总势莫轻视”,就是要势势认真,能主宰于腰,上下自然相随,能相随即能消灭对方的攻势,因此说人难进。十三势第二句:“命意源头在腰隙”,也就是这个意思。

    又说:“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随对方来势引向空处,引到和我的出击条件相合时便速行出击,这引字有两种意义,一是因势利导使化落空,一是如果功夫较高故露破绽引他冒进。

    又说:“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所谓虚笼诈诱就是引进落空,这转字就是出击。故此前辈说推手只在不丢不顶下功夫;不丢是不脱离对方的手, 不但是两手,要全身各处均能粘住对方,人走我随的动作,而且要我顺人背,也是转化为打的准备动作。不丢二字,在字面上理解为不要丢掉或不要离开的意思,但是,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这里的不丢要用感觉去粘住对方的手臂,我的手臂一面跟随,一面还要微微送劲,逼使对方陷入不利或者不稳的壮态脚根浮起还有引劲入空(这是最佳效果), 如果对方硬要挣札,可用劲将对方发出。对方在劣势下无法还手,打击容易得手。如果我的粘法无法遏制对方,便不可冒昧发劲,应当放任对方转变,并继续用走用粘, 去创造机会。当然,高手一次走粘成功击中对方。一但感觉对方有重意与我粘处即变为虚,松一处而偏沉,稍觉双重,即速偏沉,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不顶是不抵抗对方的手;手上不用力,则是以主动的精神适应对方,同时,还须用手的感觉,去听清楚对方的意图去适应他。对方进一寸,我就给他一寸;进一尺, 我也给他一尺(切记给时要走弧线),决不少给,多给也不行, 少给会犯离的毛病,多给会犯顶的毛病,关键的关键掌握到恰到好处。练不顶时,先用腰, 腰有不足时再用步法变化。随时随地变换人进我退,人刚我柔的多端变换身法手法找寻摆布对方机会。要练到用力很小而能顺势困住对方,才算成攻。当然这中间还包含;沾连粘(黏)随四种动作,沾连是属于不丢的,粘随是属于不顶的,就是说对方进我用沾连,对方退我用粘随。粘劲与走劲合用为化劲,走主退(有胜无败或虽败不伤有保障),粘主进,进退相济不离,方为懂劲。走劲能是对方重心倾斜不稳,用粘劲能使对方由不稳复归于稳,对方弱点我要清楚,主动权才能时刻掌握。打手歌是初步入门最简单的法则,但前一句必须有老师指点,不经口传面授虽在书上说千言万语也属无益,所以十三势歌有“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什么叫法自修呢?就是要依据上势的法则自修,全靠自己刻苦钻研,若不依据法则自修也是徒劳,后一句不是老师所能教的。又说:“学而不练负师之传,练而无规成艺之病。”可见练习必须重视这个法则。

    我总想用通俗的语言说清楚, 而如今太极拳推手(养生艺术快乐游戏)与过去只把推手当作技击为唯一目标的二种推手方法的区别,由于推法和思想上的不同,那么结果当然不一样。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但碍于个人修为有限,不能在理论上有更多、更深的阐述。我讲的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行家、老师、拳友们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      
6

点赞
9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5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