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太极拳演练的评判标准,大体分为心静、气沉、身灵、劲整和神聚五个方面。从这五个方面再进一步剖析后,梳理出保障这五个方面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整体协调性。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什么是整体协调性呢?这就要从“太极拳术十要”当中去找寻答案。 “上下相随”和“内外相合”是“太极拳术十要”中,对保障整体协调性实施的纲领性论述。我们对整体协调性的认知,首先要先明晰这个“整体”为何物。整体,包含为“形”和“神”两个层面。在“形”上,又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的组成。在“神”上,即涵盖了呼吸与意识的融合,又囊括了内在与外形的交汇。所以,这个整体,是由下而上,由外及内,由里及表的立体统一体。片面的或独立地从“形”与“神”上去认知这个“整体”,都是不够完整和全面的。 上下相随 拳经云:劲打根底起,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通过梳理后,可以得出如下信息: 1.上下相随的主体:上下相随的是劲力,其根在脚的“其”,指的就是劲力。 2.劲力的来源:劲打根底起,这个“根底”,即是脚与地面的接触点。 3.劲力的形成原因:其根在脚,发于腿。即是腿和脚的力作用到地面上形成的反作用力。 4.劲力的传导方向:由脚而腿而腰。即劲力的传输方向是由下向上的,而非由上向下,这个方向性具有唯一性,不可逆反。 5.劲力传导的核心:主宰于腰。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部作为中节,有转换方向和调控劲力收发的功能。劲力由腿到腰后,是由腰来调控劲力传输的方向,与劲力收发的状态。在上下相随中,腰部是劲力掌控的指挥部。 6.劲力发放的方式:形于手指。这个描述是广义的,我们在理解上要从细微处揣摩:劲力的发放不仅仅局限于手,腕、肘、肩、胸、背、胯、膝、腿、踝、脚等等可以用来实现劲力发放的部位,我们都可以理解为“形于手指”。认清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先贤所讲“周身无处不是手”的精妙之处。 7.劲力传导的路径细分:上下相随,是描述劲力整体的相随,若从细节上去理解,我们应该从人身体的上中下三节去认知,才更容易把握上下相随。 8.上下相随在应用中的理解:上中下三者的相随,即劲力在步法、身法、手法的相随。步法为劲力源头,既要稳固还要灵活。身法为劲力主宰,腰身灵动,转化灵巧,蓄发自如。手法为劲力终点,发如奔雷,收若处子。 内外相合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拳经中这短短14个字,即对内外相合作了精准的注解: 1.内外相合的构成:心为令:意识为导引。气为旗:呼吸为主线。神为主帅:神意为统筹。身为驱使:外形为表象。 2.内外相合的三个要素:拳经这四句话中,从文字上理解,涵盖了意、气、神、形四个方面的范畴。我们在理解上,暂且把意和神归纳为一类后,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内外相合的三要素:神意、呼吸和外形。 3.内外相合的保障条件:呼吸顺畅,即气为旗。旗帜随风有开有合,气息随形有呼有吸,力求一个“顺”字。如呼吸不顺畅,外则影响重心的稳固和劲力的完整,内则无法体现神意的呈现。 4.内外相合的顺序:意领形随。意在先,呼吸保障顺畅,外形随动,神志统筹兼顾内外的整体平衡。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上下相随”和“内外相合”的梳理后,明确了这两个要领所阐述的内涵,对此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整体协调性。我们在太极拳演练中,只要把外形的步法、身法和手法,与内在的神意统筹与呼吸顺畅相结合起来,就能够保证整体协调性的呈现。 赵瑞源: 山西省杨氏太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 山西省阳泉市武协副主席 杨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人杨军老师国内首批弟子,师父赐名杨雅睿 来源: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 作者:赵瑞源 本站责编:张欢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