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拳法的应用及配合规律来讲.全身可以分为眼、身、步、手四个主要部分,所以拳界历来有“手、眼、身、法、步”之说。而洪均生先生在实践中发现了肢体配合的规律,提出了“眼、身、步、手”的新见解,通过广大爱好者无数次的实践.此说科学合理的配合得到了印证。大家发现按照洪先生的要求去练习.力走得更顺了.更符合技击中的实战要求。 下面根据洪先生对肢体在拳法中的要求并结合其它太极拳的要求做一简单的介绍与分析。由此可以看到洪式太极拳的技法特点。 不同一般的眼法 眼看固定目标.即要求在实战中眼看对手.这是洪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洪均生先生在其《实用拳法“三宇经”》中讲眼法:“意发令,凭眼传,审地势,察地变。眼所视,有点面,实点顾,虚而盼。身步手,随顾盼.盯目标.莫乱转。” 眼的作用是观察敌情及地面形势.所以,武术界常说:“眼是先行官”。我们在生活中。不论取什么物件.或者走路,必然用眼先看准方向、目标,然后行动。拳论有“练拳时.无人若有人”。因为拳的作用以攻、防为主,练拳时也应有假设敌人。太极十三势中有“左顾右盼”之语.有人解为“左为顾、右为盼”,显得十分笼统。洪先生解释说:左顾右盼实则应是左顾的同时.便又右盼,视角约为150。左右。左顾之点为实.右盼之面为虚,不须转晴,便又从右眼角看到右方。世人通常之习练者总是随手转换眼的方向,陈鑫就曾说“眼随手运”.而这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洪式拳要求练拳时以假设对手的方向为主.洪式太极拳的高手在练拳时,只要精神专注,练一套拳眼皮都不眨一次。 立身中正.螺旋自转的身法 身法是由胸、背、腰、腹、臀五个部分组成,统称中盘。胸部微内涵.必须自然,则气舒畅;背同项部一齐自然挺拔,拔背则胸自涵;腰是总轴的中心.方向变化即左右旋转的角度.通常以左右前斜角为限,如转得过了.则步须随之进退转换,不可前倾后仰。但有特别着式,如七寸靠、闪通背等斜中寓正的动作不在此限。腰以松为主,但须明白,松是圆活,而不是松懈;腹在生理方面讲,是气的本营(气海穴).在力学方面讲。是重心所在,必须松静。松则气舒.静则形稳。腹的下边应向内敛,则气下沉不会上浮。且沉着稳定;臀部俗名尾巴骨。就是长强穴,要略向后上翻。如同正身端坐之状,这样才能尾间中正,气从督脉直贯于顶,而小腹也自然合住。才能做到“气沉丹田、腹内松静。” 所要强调的是腰只有自转。没有公转。否定了“一身备五弓”的错误理论(编者:“一身备五弓“之理论何以错误,可能会有不少读者不日白,希望本文作者能给以进一步{解)。腰的旋转角度为45。,其动1是将会阴相对于地面,腰身做螺i的立体旋转。 灵活多变,符合实用的步法 身手的变化虽然很多。全以法的变化为转移。步法的方向,按规讲是以胸部的方向为准的。两月尖必须和胸口方向一致,通常是:角形,前窄而后宽。步法顺利则手一无不顺利。手就是反了,也可以后当前步,后手当前手,如倒卷肱的手后腿就是这样作用。洪式拳和5的拳不同之处即在步法变得灵活特别是前腿无实步,所以才进退如。练拳时步法应尽量开展,以后着膝与裆平,前腿自然平展为度.:可过大.用时只可开到一尺二寸一尺五寸,开大了,后步应跟上,有余则易于变换。 洪式拳的虚步最有特点.其所有太极拳派均是脚尖点地.而洪式则以全脚掌着地。我把它称作“含而不露”.全脚掌着地从劲力上讲于虚实的调整和转换。从战略上不易被对手觉察出你的步法。洪太极拳的虚步。只有轻重的区别,有纯虚、纯实的。洪均生先生教导前虚步是足底全部落着地.而不足尖点地:后虚步可以用足尖虚点地。笔者在练习中体会出.从小马步将前足尖外摆,即前虚步。后虚步则是从别的步型前足前进,后足跟进.尚未落定之姿势,另外加上套、衬等腿法的配合.在实战中可谓如虎添翼。 中指领劲。螺旋自转的掌法 掌型在拳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个合理的掌型,在打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洪式太极拳的掌型是螺旋掌。螺旋掌及其指形,是手法中缠丝劲的具体体现,在练习和推手应用中.对任何一个细节都强调螺旋动作。 自转的形式分为外缠、里缠。外缠、里缠在手上更为显明,即外缠从臂根而上转,以转到手心斜向上面为度。里缠从手向直转达到臂根,以手心斜向下为度。外缠是开劲,里缠是合劲。动作的配合,经常是形合用开劲。形开用合劲,这是阴阳虚实的妙用。 手指的配合,也是每一指每一式全有缠劲。外缠从小指开始,里从生理学讲,手指足趾以至全身处,全有经络穴道.所以这种动作,又使每个经络穴道得到平均运动,影响到内脏甚至每个细胞全得到运动,促进新陈代谢的机能。拳论所说“一动无有不动”。又说“运动如九曲珠,无微不至”.会走缠劲,才能真作到“一动无不动”和“无微不至”。从力学来讲.缠劲是手引化来劲,手反击对方.才能做到“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是“以柔克刚”的妙法。经过长期的练习从而达到螺旋推动,无坚不摧。 真正的“松肩沉肘” 对与肩肘的要求及说法各派均不相同,大都以“沉肩坠肘”来表述,陈式有“肘不贴身.掖下如同有一球”之要求,而洪式拳则要求“松肩沉肘、收肘贴肋、肘贴身走”等要求。而肩则要松,如挂背上,不可耸起。 肘要下沉.沉则气松,而动作灵活。任何旋转动作只是小臂变化缠劲,肘肩永远是下垂。亮肘不但气浮。而且易受人制,牵动全身。在开手时,肘亦保持弯度,不可伸直,大抵平目。臂开五六分.至多开到九分为限。 洪式拳对肩肘的要求十分高,肩部要求松开圆和,当肩松开时肩与大臂相连的关节处会出现2~3厘米的缝隙.从而增长了手臂的长度。在肘与手的配合上有“收肘不收手,收肘贴肋。出手不出肘,以手领肘”之语.我把它称作洪式太极拳的四项基本原则。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洪式太极拳的肢体配合与要求.与其母体陈式太极拳及其它太极拳的手法、身法以及“肘不贴身,掖下如同有一球”等特点.在理论上、实践上已有许多不同.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技术特点。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洪式拳走得更加缠绵而更好发劲,能更好地达到腰手的身法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