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有关太极拳的“松”

2008-8-20 08:08|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9163| 评论: 0

摘要: 松的障碍是行拳者自身(一) 实现松的障碍就是行拳者自身急切求松的意图。人们往往是这样,越是急切地想放松,心情反而就越紧张。刻意追求和意念过重的结果恰恰导致了与真松境界的背道而驰。所以心静、无为才是实现 ...

 


松的障碍是行拳者自身
(一)

实现松的障碍就是行拳者自身急切求松的意图。人们往往是这样,越是急切地想放松,心情反而就越紧张。刻意追求和意念过重的结果恰恰导致了与真松境界的背道而驰。所以心静、无为才是实现松的前提和保证。
练拳首要心静。心静非指强令内心镇静,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趋与平静。

                                                     (二)
1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是体现杨式太极拳“十要”(即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的两个重要要素。松和沉做好了,“十要”就不难做到。反之,就打不好杨式太极拳。     在杨澄甫的太极拳练习“十要”中,有松、沉的要求,如“松腰”、“沉肩坠肘”;有寓松、沉之意于其中的,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分虚实”、“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等;也有以松、沉为前提而使之相辅相成的,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 等。就是在中国古典太极拳的经典拳论和拳诀中,松、沉也显得十分重要。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四两拨千斤”等关于松、沉的论述。在其他拳论、拳诀中,也不乏松、沉的论述和演绎。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太极拳总论》);“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十三势歌》);“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发劲沉着松净,专主一方”、“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气若车轮,腰如车轴”(《十三势行功心解》)等。由此可见,松和沉,对于太极拳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来说,十分重要。

     (一)关于松

     松,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其原义为使松(放松)或解开、放开。相关词有松柔、松净、松活、松动、松开、松融、松垂、松静等。还有松散、松弛、松懈、松垮等。太极拳的松,应为前者而非后者。

     杨式太极拳的松,是在身法中止,虚实分明、神舒体静、意气下行的前提下,做到内外放松。也就是从内及外,周身松融贯通。心安意静,内固精神;中正自然,外示安逸。这才是杨式太极的真松。只有这样,在行功走架、推手乃至技击时,才能够轻松自如,舒展大方,意清气凝,内劲盈充,沉静松净,应物自然。

     如何做到内外放松?太极拳是内功拳,应以心意为主,然后才求身势。故松,应是先松心意后松身势。澄甫宗师曾曰:“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太极拳说十要》)宗师高徒,一代名师李雅轩也说:“周身气势务要松开,虚灵之气始能上顶……松须松心,心为一身之主,心松周身各部莫不随之而松。日日以松沉之心意灌输,久之自能得到真正之松,   内劲也随之而生也。”(《李雅轩先生太极精论》,陈龙骧、李敏弟《杨氏太极拳法精解》第3页)内松即心意放松,心安神静,杂念摒除,动以心气,灵慧自生。外松即身势放松,中正安舒,体态自然,周身轻灵,节节贯串。倘若心意不松,则神气外露,杂念丛生,目光呆滞,心浮气躁。而身势不松,必致腰肢僵硬,上下不随,意气上浮,内外难合。以上两点,乃杨式太极拳之大忌。

     上面说过,杨式太极拳的松,是松柔、松净、松活、松融的那种有机的松,而不是松散、松懈和松垮的那种无机的松。杨式太极的松是在身法中正,神舒体静,以内统外,有意有气的松。这种松使全身在心性意识及动作要领等方面得到极大的舒展、轻松和自然。从而达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高度境界。如头部的放松,必须在头部正直,向上轻轻顶起,神意上领的前提下使颈部微微放松。既不用力,也不松懈,以保持精神上提的虚灵感觉。又如对腰肢的放松,首先要立身中正,然后松开心身,不紧张,不僵滞。自我感觉松净、沉稳、舒适。全身无一丝一毫的僵硬和拘滞。行功时,按照要领和要求,在意识的指使下,“以心气运行,以腰脊率领,静静将一趟拳形容出来”(李雅轩语)。

     目前,社会上一些打杨式太极拳的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放松。观其走架,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掌是兰花掌,腰是麻花腰。耸肩抬肘,神气活现。自以为松柔,不知此为谬误也。建议我们的拳师们认真按照杨式太极的动作要领教授学生,并严格教练,严格要求,切勿误人子弟。更不能把杨式太极拳打得面目全非。

[page]


 
 
 
2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
      (二)关子沉

     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原义为往下落,使降落,向下放。相关词有沉着,沉静、沉稳,沉重等。或引申为下垂、降落,如意沉、气沉等。

     杨式太极拳的沉,与松一样,也有心意的沉和身势的沉。澄甫宗师在解释《十三势行功心解》时说:“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贵静,心不静不能沉着,不能沉着则气不收入骨矣……”又曰:“腹虽注意犹松静舒,不要鼓劲。气敛入骨,骨肉沉重矣。外如棉花,内似钢条,犹如柳花裹铁之理。”在这里,宗师言简意赅,仅寥寥数语就把心意的沉着和练拳姿势沉舒的意义和原理阐述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且比喻十分贴切。

     但是,在练拳中心意和姿势又如何沉呢?这确是一件不易弄懂和很难做到的事。不少人练拳多年,尚不知沉为何物。一些人练拳时故作“沉”状,实际上是用气用力去鼓劲硬沉。结果适得其反,把腰身四肢练僵了,殊为可惜。

     笔者十分欣赏李雅轩老师对沉的论述:“练功时是沉气,但不可勉强去沉。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间顺其自然行之,虚而若实,实而若虚,有而若无。”(《李雅轩先生太极精论》,见陈龙骧、李敏弟《杨氏太极拳法精解》)李雅轩先生在这里所说的“真元之意”,即是心意。心意能沉,气当“顺其自然行之”。这样,就会“有神气之充实,有气派之庄严”。当然,心意的沉,于外表是不易看出的。必须靠体悟,靠神会。“心意要贵静”,“悉心静气,默记揣摩”, “使气沉于丹田”(澄甫宗师语)。

     至于身势的沉,应按照澄甫宗师《太极拳之练习谈》和《太极拳说十要》的要求去做。即在悉心静意,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的引导下,全身松融,虚实分明;含胸拔背,松肩曲肘;四肢腰腿不起强劲。这样,身势自沉,就会产生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的效果。关于沉,李雅轩老师曾作过两个既通俗易懂又非常有趣的比喻。他说:“……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扛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也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动弹力托着的,又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他还说:“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厢,脚腿如火车厢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这两个比喻恰当极了,绝妙极了。用载重之行舟和火车之车厢喻太极拳之行功走架,既贴切,又形象。易于理解,易于明白,使人不难领悟沉的真正要义和含意。那些“踏雪无痕”,在水面上 “行走如飞”的所谓神功,只是小说家的夸张和民间传说而已,并非是真正现实的、实实在在的太极功夫。

     (三)关于松与沉

     古典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又曰:“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松和沉既是太极拳中的两个重要要素,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有松沉之说。虽然二者含意不同,但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松,是在沉实的基础上放松;沉,是在松融的前提下沉实。没有沉的松不是真松,是飘浮;反之,没有松的沉不是真沉,是僵滞。所以说,松沉相因,松沉互济。

     在习练杨式太极拳的每招每式中,除要求心意松沉,以意领劲外,还要求身体各部分均要做到舒松自然,庄重沉实。如头部须正直沉着,神贯于顶;肩肘要松沉下垂,两臂微曲;胸部宜舒松内涵,气沉丹田;腰胯要圆转自如,松静沉塌;腹部须松净气腾,神意内固:腿足则虚实分明,沉稳自然。能按上述要领行功走架,松沉自能做到矣。

     有些人在习练杨式太极拳时,偏重于松而忽视了沉,甚至主张要松不要沉。他们错误地认为,杨式太极拳是松柔运动,应大松大柔,轻灵舒展,认为沉了会使动作僵滞,影响拳架的松柔和优美。持此论者只看到杨式太极拳松的一面,而看不到沉的一面,所以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不错,杨式太极拳是松柔舒展、轻灵和顺的一项武术运动。但它除具有上述特点之外,还具有“结构严谨,身法中正”,“由松人柔,刚柔相济”,“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的独特风格。这些风格决定了松与沉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杨式太极拳是搏击技巧比较高深的内家拳术。它以静御动,用意不用力。走架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久之,虚灵之气和松沉之劲自然而生。另外,一些人把沉与重等同视之,从而模糊了沉的含意。殊不知,沉与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60年前,杨式太极拳界老前辈陈炎林先生在其《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中就说过:“气沉则意坚,意坚则心定。”又说:“沉与重不同。重为有形,沉为无形;重为呆而滞,沉劲活而有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之形,与重绝不相同。”还说:“双重为病,因其在于填实,填实则气闭力呆;双沉不为病,因为它能活泼变化。”在谈到发劲时,陈老先生说得更明白:“发劲能沉,则发入更有威力,发出也更猛,因丹田之气,由背而臂而手,达于敌身,使敌腾空跃出,犹如拍球……”

[page]

 

 


 
                                                                     (三)
论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什么是太极门松功呢?松功是太极拳练家终生追求,一世修炼最高境界的功法。简洁
的说,松功是内外双修,内求心神意念放松,神经安舒,头脑清静;先求心意松,而后肢体松,从脚到顶,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松开,且节节贯串,举动轻柔,顶上虚灵,周身全体不着力,形于手指,肢体肌肤干净。
太极拳的体能要求九大关节放松,还要求溜臀、裹裆、收腹、舒展前胸、圆背,而关
键是吸收胸窝,收吸小腹两侧的腹股沟。拳论明示:“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太极拳盘拳练功举动必须轻灵,这是太极拳之特性。要按照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阴阳学说规范动作,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否则将一事无成,一生盲练。
笔者有幸见到过京城已故三位太极拳名家:寿星——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松柔艺术大
师杨禹廷;杨式太极拳在京掌门汪永泉大师。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同,文化素养各异,但他们的松柔功法艺术相似,令人叹为观止。
素有松柔艺术大师美誉的杨禹廷大师,其松功达到自然空无之境界。他坐在那里跟别
的老人没什么两样,你只要想到他是太极拳大师,精神与老人家结合上,即刻你的精神世界便会起变化,你会发现坐着的不是一位老人,而似衣服架上挂着一件空空的衣服,你想过去摸摸这件“衣服”,突然会脚下出了轴,站立不稳,飘浮起来。他老人家用老式八仙桌(比当代桌要高一些),将左手放在桌面,手背朝上,让我按。轻轻摸上手背,感觉胸口一紧,直上直下蹿起一米多高。当我还没有明白过来时候,老拳师笑笑说:“咱这是玩艺儿。”在拳场,老拳师作“收势”,左右伸展两臂,一边三四个人拉拽,前边推胸,后边推腰,前后左右有十人之众,都未感觉老拳师有什么动作,顿觉头脑一片空白,脚下飘浮,一一摔跌出去。
早在七十年代,在杨禹廷大师家中,我就急于想求到松柔功夫。可老拳师明示,要我
扎扎实实循规蹈矩练拳。大师语重心长地说:“咱这太极拳就是两个势子——一阴一阳,一通百通。”事隔三十年,偶然在一篇文章中见到太极名家杨振基先生说:“推手不能长功夫,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不是推手推出来的。”一位是吴式太极拳宗师,一位是杨式太极拳名家。“一长一少同一祖宗,练法不同,而谈经论道体验相同,道出太极拳训练之真谛。
太极拳博大精深,难求不好练。台湾一位太极名拳家认为,不能专心技艺之苦练,其
成功率仅为百分之一二,其余皆成就渺茫。笔者认为,凡盲练者,对太极拳不具深刻的认识,对拳之意义理解肤浅,有甚者,打了几天拳或根本不练拳而热衷于推手,推来推去,只是摇头摆尾,闪腰挪胯,有了一些灵活的小窍门,拙法加本力而已。走上一条与太极拳拳理相悖的弯曲小径。
杨禹廷大师,一生与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每天盘拳不辍。在他96岁仙逝的那天上
午还在练拳。老拳师终生研修太极拳,一代宗师,堪称楷模。有没有练拳练出松柔功夫的?有!杨禹廷大师晚年期间用短短几年时间培养出几位松功较好的学生。他的长孙,青年太极拳家杨鑫荣,就是松功、技击比较全面的佼佼者。他刻苦用功,夏天练拳,手指往下滴汗,汗水湿满拳场;冬季不论大雪封路,寒风刺骨,每晚都在京皇城下,单鞋光手盘拳,浑身发热,手冒热气。
杨鑫荣对太极拳道深入研习,悟性好,周身松空,穿着上衣,袖筒里空空的不像有胳
膊,倘若站在他身面前,腿软打晃,进也进不来,跑又跑不了。杨鑫荣在爷爷的点拨下,潜心研修,不负众望,掌握太极松柔和技击功夫比较全面。他带领30多名学生,训练从实战出发,从不假作让手,客气出招,技击场上实打实,动真格的,不管你是谁,拿着什么器械从四面八方袭来,都讨不到便宜。青年太极拳家把握了“以静制动,后发先至,阴阳相济”,“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动急则急应,动缓则随缓”等拳之真谛。那么,怎样练松功呢?

[page]

 


1、拳里出松功
既然太极功夫是拳里出来的,所以每一位练家应当重视拳架修炼,按太极拳理、阴阳
学说规范,不得贪多求快,绝不允抡着两只胳膊臂瞎练。首先作好无极式,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肢体的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且节节贯串。肢体上的几个重要部位,在练拳时也要放松。诸如溜臀、裹裆、收腹、展胸、圆背、弛项、收吸左右腹股沟,吸收胸窝,顶上要虚灵。总结起来,称谓“九松十要一虚灵”为松柔之本。这种放松虚灵状态贯串盘拳始终,而手不着力,犹为食指轻轻扶着套路路线,体味太极拳独有的弧形路线,长此以往,松柔功夫定能上身,拙力自然退去。坚持下去其妙无穷。
2、三不动
练拳最忌三动,即意动、主动、乱动。拳理规范三不动,即不要有动意,不要主动,
不要乱动。君不见公园常有练太极拳,闪腰挪胯,摇头摆尾,晃身动膀,这样行功有悖拳理拳法。正确练拳行功收腹空胸,空腰圆背,上下左右,前进后退,全然靠两腿的重心阴阳变转,身躯不动循规蹈距易出功夫。
有一次笔者应邀到江南某市讲学,中午在某酒楼用餐。很巧,也有十几位太极拳爱好
者请来拳师用餐。席间,一位青年将拳师按于椅间请老师起来。可这位拳师起身蹬脚,摇肩欲起,可惜,摇晃一阵子,也未能站起来。有一位长者,问我们这桌的某师,能否也请那位拳师小试身手。在征得同意后,那位青年练家走过来,将左手按在某师左胸,右手按卡在右肩被按在椅子上不能动得。某师哈哈一笑,轻轻松松从椅子上站立起来,按者向后跳出去。
这个道理很简单。按常人理解,一个人70公斤,加下按之力70公斤,大约140
公斤,若挣脱对方,要具备280公斤的力方可站起来。而太极拳松功,脚下一松,用点阴阳变化,使对方按空了,脚下飘浮,不用斤两之力,轻松而起。站立之条件是身不动,也没有动意。如主动乱动想站,是很难站立起来的,这是太极松柔之理。
3、立柱式身形
王宗岳公论及双重之病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
未悟耳。”盘拳技击均不可双重,拳理规范单腿重心,杨禹廷大师称之为“立柱式身形”。立柱式身形就是脚与顶的上下一条线,“上下相随人难进,”便于修炼中正安舒,方位方向清楚准确,前时后退川子步,实脚实足,虚脚虚净,变化灵活,利于太极脚的弧形运动,符合阴阳变化之理。
4、脚下双轻
太极拳的根本在脚下,也就是“太极脚”。拳论云:“其根在脚,形于手指……由脚
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脚下双轻,自然轻灵,自然腾虚,对方必定失去重心,飘浮而起。这是练拳者双脚自然平松落地,脚趾亦应自然节节放松舒展行功。如果找不到感觉,请踩上加厚地毯,也许对你会有帮助。日久,脚下自有双轻之感,身体结构的变化告诉你,你的身上松出来了。
5、跳舞和悬垂
经过努力,身上仍然僵紧难以放松下来,笔者劝你暂停下来,到晨练舞场看一看,为
什么我一个人难以放松,而舞者两个人踩着音乐的拍节轻快和谐,翩翩起舞。不要以为练拳人跳舞不好意思,请看截拳道开山李小龙大师,在拉丁舞场取得香港恰恰舞金牌,此举对他在武功的道路上助了一臂之力。
为了体验九大关节放松,节节贯串的感觉,可以在单杠、树叉、门框以及方便的地方
作悬垂,自然松垂,有益松肩。
6、关于松肩
肩在拳论经典哲学著作中落笔不多。太极拳十分重视松肩,常将松肩和垂肘联系在一
起。松肩垂肘是不是松功大成呢?不能这样认识。笔者谈的松肩不是一般的松肩,不是肩的小灵活,小窍门。在技击场上,能以晃肩、摇肩、躲肩“化解”对方来力。松肩不是这般容易,从脚到手九大关节不放松,不能达到节节贯串,单独去松肩是不可能的。而松肩是周身空松后的最终功成。
已故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的肩是个空的,以手去按会像跌入深谷,没有底。他
的长孙杨鑫荣先生,穿着上衣,袖筒里似没有肩肘和大小臂,松肩跟收吸胸窝是密不可分的,肩真正松开,按之有追不上的感觉。拳友可以在实践中体验。肩是身体的一部分,整体松柔功夫达到上乘,肩自然放松。说到底,还是要在拳里修炼。
太极拳博大精深,说到根子上是“道法自然”。只要修炼方法对路,在明师指点下得
到松功并不难。

[page]

 

                                                     (四)
太极拳的“松”
作者:张子英
人们在论述太极拳理时往往强调一个“松”字,这是因为太极碰撞的最大特点是讲求松柔,柔中求刚,刚柔相济;(谈太极拳“刚紧与松柔”定律另篇论文),做不到“松”就没有柔的出现,没有松柔就称不上太极拳。“松”所以如此重要。因为只有做到了“松”才能使头脑清静,气就自然下沉,精神更会提得起,就更加在松静练拳架时默识到哪部分是松,哪部分是紧,从而使血气流畅全身,以气运身,达于外与内四稍,起到调和阴阳强身养命的作用,在高度上,当手臂与对方接触时四大节得“松”下来,听对方的力点何处?双眼神同时要审查对方的身形变化便能得知已知彼,得机得势,才能由柔化致刚发,通过不断磨炼增长功力,才能承受对方的来劲,并实现化、引、掌、发的功效。
由于“松”至关重要,所以有的教太极拳者一开始便强调初学者要做到松,还要求他们大松大软。这是值得其斟酌的。因为“松”说到底是太极拳的内在要求。对初学者来说,让他们知道松的重要性,并初步接触到一些关于松的基本道理是可以的,但要求他们一开始就做到松是不切实际的,要做到“松”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必须以拳架的正确熟练为前提。一个初学者必须先把拳架学好,掌握要领,做到拳架基本准确,演练纯熟,那时才能谈得上寻求真正的松柔。
那么,什么是太极拳的“松”?如何才能做到松呢?
所谓“松”在外形上就是在拳架熟练的基础上,把整个身法调整好,头要用意虚虚领起,胸要松,背微紧,头、身、脚即三大节要做到整体配合,眼睛要平视,内视(不受外物影响)指心与意合,筋与骨合、气与力合,即内三合。
两肩要松沉自然,肘要下坠,使内气能通过全身节节贯穿,达于两臂、两腿、两掌指、两脚趾,即到达稍节,腰要正直,两股要微微向前托起,有点意到以,即所谓并裆,胯要落、膝要微松,使身躯形成一个具有弹性的运动实体,使血气劲能通过正确的外形畅通无阻地周流全身,并且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松”不是丢懈。松是在外形正确的前提下使筋络、劲络全面打通,使血气、劲力节节贯穿,没有任何阻滞,而且往返不断。道家的“二道九还”中,丢则是动作不到位,外形支撑不起,连块豆腐都剩不起,就打不通筋络和劲络,以致血气、劲力处处受阻,松必须有内气贯通其间,上势结束至下势开始必须有内气贯穿连接,亦即所谓势断意不断,藕断丝相连,不然就会出现丢势。又从何谈得上练太极拳内功呢!
松与紧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人讲松就一直强调“松”不讲求紧,这是片面的。只有“松”没有紧就违背了拳论讲的刚柔相济的原理。正如郑悟清祖师指出的,练太极拳者如此走上阴柔之路,导致损身损寿的恶果。其实松与紧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行拳当中,形体松柔,但内气腾然,内气不能松懈。再者,全套拳几十个架式,每个式都有松有紧,有虚实,柔刚变化,“松”即是虚、柔,紧即为实、刚,每势以至每个动作都有松紧,虚实和刚柔。整套拳在运行中,就是要使每个式都循着走弧、转圆、滚动的路线来达到松紧交替,虚实易位,刚柔相济的效果。例如赵堡太极拳中的金刚之大对一式就有掤、捋、挤、按四个不同方向的刚柔劲的变化。而且掤、捋、挤、按每个动作本身都可柔可刚,因敌之来势而变化。就掤式而言,它即可松,亦可紧,即可化,亦可打。松到尽头,到了成势位定之时就不能再松,此时筋骨一合,意气齐到,松紧即互相易位,虚实、柔刚即互相转化,拳论讲,要“似松非松”亦只有要做到松紧适度,才能取得刚柔相济的效果。所以,只知有松而不知有紧是违背太极拳之道的。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求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正如轻里求轻,松里求松,松是有层次之分的。亦即所谓一层功夫一层道理。初学者所要求的松只能是在不断纠正拳架姿势中讲求松沉,逐渐去掉一些僵劲和撼力。随着功夫的熟练,松的要求就会由局部进入到整体,由形体的松进入到内在的松。松的程度越高,你的功夫也就越深,反过来,功夫越深,对松的质量的要求也就越高。功夫没有穷尽,人是有极限,我们能做到人体的极限,已经不简单了,所以对松的要求也是没有止境的。
以上是我跟随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师刘瑞先生学拳十六年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方豪指正。

[page]

 


(五)

再论太极拳之“松”
 吴本红
有关太极拳“松”的问题,是讨论不完的话题,然大多数文章中引用古拳论或诸子百家之言甚多,理解起来过于抽象,让读者似懂非懂,有的就“松”而论“松”,具体阐发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松”的具体体现和训练过程步骤的文章少之又少。笔者1995年曾发表《劲由“松”中求》一文,读者反馈不断,据说网上也有转载。故笔者以《再论太极拳之“松”》为标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简单易懂、通俗易用的太极拳基础知识。其实往往高超的技艺只是来源于简单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即所谓“大道至简”。一代武学大家李小龙先生不是说过“简单而直接的拳是最有效的拳”吗?故希望我们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不要过于迷信那些高深莫测、古奥难懂的学问,要在练拳过程中多多体悟,反复实践,把太极拳的原理合理科学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我想终究会有“豁然贯通”的一天。
下面笔者从简单的五组与“松”有关的词语中,和大家一同探讨太极拳“松”练的过程和各阶段预期的效果。如果大家能从这些简单的词语中领晤出太极拳的相关奥秘来,能够思悟出习练太极拳的方法和预期目标,那确是笔者的荣幸。现在我就从“松开”“松柔”“松沉”“松弹”“松掤”这五组词汇一一阐发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请斧正。

一、松开

在习练太极拳之初,我们不要过多地考虑那些抽象的“松”,应该具体到一步步地来实现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些太极拳练习者,习拳多年还不知其“松”的原因。这里所说的“松开”是要求我们在练拳过程中,用意去充分体会人体四大节、八小节节节松开的感觉。所谓四大节,即两肩两胯;八小节即两肘、两腕、两膝、两踝。只有这四大节、八小节充分地拉开、松开,太极拳的劲别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达到节节贯串、一气呵成的理想效果,这是前提,也是每个练太极拳者的必由之路。我这里提及的“用意”是指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不用僵力而完成的一系列整体运动形式,通过腰胯的螺旋、胸背的开合以及沉肩坠肘、旋踝转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等等对拉拔长的运动,来扩大周身关节的旷量,使周身的气血畅通无阻,无微不至。只有周身骨节松开了,在应敌和发劲中才能运用自如。故习练太极拳之初,必须要对“松开”有一种充分的理想认识,悉心体认,定有所得。

[page]

 

二、松柔

“柔”者何也?松柔、纯柔、松关节、柔经络。松开与松柔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关节的松开也就体会不㈩松柔来。故初习者要明松柔之含义,身体须开展放大,不放大达不到柔的目的。拳论曰:“柔到刚自生,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在练柔的过程中,不要错误地理解为软、懈,要多多体会柳条、藤鞭的感觉。极柔至极刚,柔中寓刚,刚柔相济。但如何才能练至松柔呢?它的途径有哪些?首先,我们从思想意识上要放松,只有大脑中枢神经充分放松了,肢体、内脏等,全身处处才有松柔的可能,这是松柔的最主要的前提。第二,必须具备“松开”阶段周身各部的标准要求,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空胸实腹,松胯圆裆、屈膝松踝、敛臀等等,这些要领,实质上反映了身体各处自然放松、自然松沉,贯穿于动作的全过程。第三,从动作的形态来讲,要求松圆,动作非圆即弧,在腰胯的带动下,身体各部做螺旋的缠绕运动,合也螺旋,开也螺旋,沉也螺旋,起也螺旋,处处体现公转自转的运动规律。第四,从动作的节奏上来讲,求柔的初级阶段需放慢行拳速度,处处悉心体会松柔在拳中的奥秘。第五,从动作的力度来讲,要求要轻,所用之力轻轻能领起手臂运动即可,轻则灵,轻则柔。第六,从整体要求来讲,周身协调配合,上下相随,节节贯串,一动无有不动,处处体现出协调柔和之美韵。

三、松沉

通过前两段的练习,周身协凋,气血流畅,动作和顺,处处圆转无缺,周身一家。“松开”“松柔”的功夫渐渐地都有了,这时候,我们慢慢地把意念转移到对“松沉”的要求上来。其实,在前两阶段都具备成熟的情况下,松沉的感觉也已初具,在演拳过程中,时有劲贯四梢之感,手掌发热、发涨,丹田偶有温热感和发沉的感觉等等。这里通过强化意念来稳定周身松沉的气势和感觉。松沉主要包括内气下沉,重心下移和一些重要关节的松沉。打拳时,除了顶劲上领以外,其他的部位都处于松沉的状态。如上肢的松肩坠肘,下肢的松胯屈膝,五趾抓地;中盘的松胸实腹都是为了这种周身松沉的要求。这种形体上的松沉,有利于真气上沉,重心下移,从而稳固下盘。下盘沉稳,又有利于中盘、上盘的轻灵,从而达到轻沉兼备。一旦松柔、轻沉都具备,在往后的行拳中就有一种粘乎乎、腻滋滋的味道,很有气势,拳味很浓,处处体现八面支撑的势态。如拳论云: “上盘轻如风吹杨柳,下盘稳固如磐石。”

四、松弹

通过松柔圆活、轻灵沉稳地不断练习,松弹之劲则自生矣。此种弹性劲,灵性极强,有一触即发之势,能刚能柔,能化能发,能松能紧,通过周身协调配合,出力均整,化发从心,当然这里还必须要通过推手训练和蓄养丹田之劲的训练。如果能达到内外相合,则更是弹放于举手投足之间。何为松?何为弹?松者无也,空也,弹者惊发也。此松弹之劲,或有或无,令敌防不胜防。交手中,对方往往处于茫然状态,无所适从,进退由我之境。太极拳运动中的这种弹性劲,主要是靠自身肌体内力和外力相结合而缎炼、培养出来的,是通过长期艰苦的低架练习、丹田内气的蓄养和外力的培植而得来的,非一口之功。

五、松掤

为什么要说“松掤”,而不直接讲“掤劲”呢?这里我担心引起一般习练者的误解。在我的周围很多人把掤劲错误地体认为用人力顶抗,其实不然。太极拳中的这种“棚劲”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上能随时转化的劲。此种劲可大可小,掌握在我,随势而动,其他的各种劲别都是由掤劲派生出来的。故我们不能把它练成死力、僵劲、不能变化之劲。这在我的拙作《动态中整劲的求取》和《劲由“松”中求》中或许会找到其中的要义。在我们已把全身练松开松柔后,结合松沉之劲,周身按要求摆放成合理的间架,则松棚之劲已出,此时即有八面支撑之感,周身骨节处处捌开撑圆,处处形成对拉、挣拧之态,有引之不动、撞之不散、破之不开之势。通过皮肤的触觉来感应对方力量大小、强弱和用力的方向、角度,然后采以相应的应敌措施。它是一种“似松非松”“亦刚亦柔”之劲。如和兆元所云:“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压之重而弹愈强,力之沉而空愈深。”此乃松棚的境界。
以上五点,在习练过程中是互相关联,互为其根的,如果练法得当,往往一有皆有,互补互济。故我们在练拳时,一定要勤于思考,苦练与巧练相结合;开动脑筋,默识揣摩。用纯纯的松柔之功,慢慢揭开太极拳“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沐浴于太极拳舒匀优美的旋律中。
     

4

点赞
4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