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一篇文章是一位武林前辈所写,都是秘传的,我想多数人都不会看过,希望大家得益。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太极拳亦然。或见懂劲者举重若轻,出手神妙,遂谓太极劲奥秘艰深,绝无踪迹,好之者探讨一世,人称画鬼、实干者流汗三车,奈无诀要,然则,太极拳果空泛若此乎?曰非也,常见穿弄堂磨剪刀者乎!弓腰垂肘稳而有力,其即太极劲也。再如老屠割肉,好手作画,功夫到到家,熟则生巧,其于一刀一笔之间,莫不合于太极之妙理,虽其茫不自觉,且不能扩而充之,而于日用之间,确能实受其惠焉,是故太极劲者无他,熟练规矩,则水到渠成。 既非画鬼。亦无秘决,苟未得之,必于规矩求之也。 循规矩而练拳者必先得其圆劲,久而又得方劲,然后内外相合,乃得太极之劲。所谓“进退须有转换,往复须有折叠,腰如转轴,气如车轮”此即园劲也;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立若平准,静若山岳,此即方劲也;方中寓园,园中寓方,方圆相成,动静相因,此即绵绵不断之抽丝劲也,然后提起精神,转换意气,一动无有不动,一到无有不到,开如游龙腾空,合如鹰隼敛翼,皆是活动,不许搬移。练到此时,必为“主宰于腰,发之于腿,其根在脚,形之于手”,以后则愈练愈细,与日俱进矣。既谓,太极劲随处可见,规矩臻然,然则若是之易乎,曰否,其尚有三难,一曰拔筋,二曰养气,三曰悟劲是也。人自少年练拳,举手投足,已未必合于规矩,故须认清规矩,久久练之,流汗酸痛,至为艰苦;至若忽略规矩,径求意劲,摇头晃脑,自谓舒服。则其懂劲之难,实如登天,古蜀道之难,犹未介此也。拔筋之时,又须养气,以太极用劲,最重神气,神气不足,筋骨亦僵,今人身心繁忙,神气不免于散乱,况又标准难高。易盈易虚,颖播一世,依然故我,此其尤为可悲者也。神气清爽,始有悟性,大匠只能授人以规矩,巧则使人自悟,规矩不熟不能悟、神气不足不能悟、规矩可练也,神气可养也,然则始终不悟者,其必在意识之间矣!如何谓松,如何谓得劲,十人言之,十人不同,认识高低,自属功夫先后,而旁门左道,则必谬以千里矣。 练拳之事,首在认识,认识对路,惟练而已。神气腰腿,皆是功夫,功夫进步,认识亦长,然而所贵不在功夫,而在认识者,功夫小犹可练,认识错则枉费矣,然则如何而使认识正确,则非练拳之所能为矣。 [page] (网友)问:"然则如何而使认识正确,则非练拳之所能为矣。",真太极先生能否谈谈如何使认识正确?
(真太极)答:要产生正确的认识,必须先要怎样才是真正的太极拳,正确的练习应该是怎样的?太极者无极而生是太极拳的根本所在,练拳先练伸筋拔骨,骨肉上下一致,这样2-3年只要方法准确,一定有成,此时遇外力脚下有根,受力支点自然在腰上,不会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时可以松的状态承受极大的外力。以下要练神气,用心运身,渐渐手脚及全身神气从心而一体,神气君来骨肉臣,这样也要2年左右。此时就是内家拳。如用五行相生克之理用来运动身体和神气就叫五行拳,用八卦相变之理就是八卦掌。要学太极必须先明白无极的道理,先要体会物我一体的概念,这一点很难,一必须有关于中国文化的底蕴,二必须要神气充足。怎样才可能体会细腻的东西。不过还必须明师在旁指点方有希望。若然侥幸悟入,则需保护观想,使之纯熟。这时任敌再大力,再魁梧,你在心上不会产生对待之意,此时敌我一体方是无极。我在此无极中可起种种对敌之作,但不毁无极之理。此时方具运用太极的基础,此后去体会在无极中彼动时产生破坏无极的能量变化,这就是虚实。这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而分阴阳。在此后按王宗岳之拳论细细琢磨自会有一番新天地。但要悟无极之理真的很难,有人穷一生难以入门。此和儒;释;道等哲学底蕴有关。 再发表一段前辈心得,这都是些练拳的关键之处 太极一得 一.人们练拳常易挺在错误之支点上,如胸、肩、膝、腹、等处,拳乃不会进步。必须挺在腰脊处。 二.腰脊处为支点亦为主宰。脊椎为一身主干,故首顾脊椎拎起,连住脚跟,腰脊与手掌脚根三点相反相成,运劲如开弓。脊椎本身先练拳、擎、引、松、散、节节贯串,然后手足配合运动如无龙在天,是腿长在腰上,不可腰长在腿上。 三.浑身皆须荡开,不可有丝毫缩劲,蓄劲是开劲,亦不是缩劲。若有缩劲,一无是处,膝节最难荡开,一旦荡开,处处荡开。膝若撑住,肩亦不开,胸腹之间,结成一块不能运化。故浑身各处皆应呈张力状态,即在足腕亦如此要求。 四.擎、引、松、放须从“意”练起,而后到气,到腰到劲。能擎、引、松、放、故能不断。意尚僵住,气亦不能。但求骨肉变化,势必断断续续。 五.有不得劲不得势处,必于腰腿求之。而得劲得势之感觉,须从练打中得来。每于手之前节,常能得软得势,则腰腿尺寸,自亦合于规矩。若专注于腰腿,不手上足上得劲得势,则腰腿往往亦错。力强者手前节常过硬,弱者手前节过软,松而有力,俗称软硬劲方对。 六.前辈理论上都已道尽。懂理论不难,唯懂劲为难。练拳须懂自己劲,有凹凸处否?有断续处否?有缺陷处否?一一解体认明始能迹渐上路。不破不立,破字当先,于拳亦然。练打须懂对方劲,见其强则见其弱,见其实则见其虚,强可侧而制之,实可引而竭之,神而明之,只在熟而生巧耳。练打时只跟对方劲变化自己随时得劲,须不言而喻,否则心分两用决难有效,唯有问题必须返求论已,于练拳时解决。 [page] 七.太极拳妙全在引劲落空,此劲即在“擎”“松”两处,练得。能荡开,能拎起,能连续,始能有效。太极拳得劲处,则全在开合有整劲,即在“引”“放”二处练得。能浑身配合,曲中求直,始能有效。云手一势,乃开合劲运动路线之典型,务必领会。 八.太极拳能用得轻松固与巧妙有关,然与实力更有关。本钱大用得少,自然轻松。本钱小,用得巧,亦可以弱胜强,但未必轻松,每人实力,常受天赋限制,然于提高效率,求之,亦前途无限。 九.练拳不迷不能成功,然亦须与其他方面求得平衡,否则更不能成功。 十.太极劲说到妙更常是难以形容。若说得平常,无可谓人人都会,虽人人都会,唯不自觉,故难以发扬,然否唯决不言妙,故决能练会也。 (网友)问:真太极先生,我是一个初学者,该如何下手?太极拳种这么多,该练哪一种呢?您能给我一点不走弯路的忠告吗? (真太极)答:学拳起步是非常重要,先可以从一些站桩开始。这些外面学的很多,形式及手脚高低是其次,要注意的关键几点如下: 1:有许多人站桩练拳是讲全身放松,这样就永远练不出作为主宰的腰了,将来也只能练成撑劲和推劲,不能成就抛放及冷弹劲,正确的练法是站桩是先全身劲力拉开,然后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将全身松开(不是放松)。觉如腰拎着手脚及全身,刚开始腰力量不够全身不能全部松开,只能部分松开,渐渐随功夫增长全身会一一松开,真正会感觉到要为主宰。 2:第二点要注意是站桩练拳时要开裆园胯,这必须在以上第一点的要求下进行,否则腰胯练死也是一病。部开裆园胯将来合劲难成,发人时力量会小很多。 (网友)问:"一曰拔筋,二曰养气,三曰悟劲是也." ,真太极可以说说如何练吗? (真太极)答:拔筋本来有许多基本功,网上也无法说,也可通过练拳架开裆园胯,弓腿坐腿等也会成功。养气是一个关键,是练拳中以心行气的功夫,是全身松开的基础。必须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的前提下用以心行气的功夫,化每天至少3小时左右。关于悟劲就较难,容以后再谈。 (网友)问:拔筋有次序吗? 先开那里?谢谢!
(真太极)答:先从开胯园裆及挺腰开始 (网友)问:养气和拔筋有关吗? 不养气能拔好筋吗? 麻烦真太极了. 请问真太极是练什么太极拳的? (真太极)答:拔筋是练拳的基础,使骨肉之力顺,运动范围扩大,等于要存水先要造一个盆子,盆越大将来存水越多。养气是练内家拳的基础,气足化神,神气足才能运化身上僵块,渐至周身一家以心使身。我练是杨家太极拳,师承正规。 实际上说杨式已是多余,因为真正悟理后,练拳只是以身体演绎太极之理,下一遍和上一遍尚且不同,因为只求神气切理,不求形骸相似,你不见杨家一门有何人拳架相似?哪个是杨式?哪个又不是杨式?我的师承是杨家,具体是师承谁容我以后适当时候再公开好吗? [page] (网友)问:根在脚,为何受力点在腰?腰只不过起传导作用,力点在腰,劲已断哪能形于手指。谬论!!!!!!!!!
(真太极)答:要懂这些是较难,所以大多数练成撑劲,你有没有听到过太极借天不借地,及水下,水中;水上三种境界?这又如何解? (网友)问:“站弓剪步,人推你前胸,则腿往往能撑住(因为底面积前后大),吃力处必在腰”的结果是体委系统“太极拳运动”所谓“立身中正”带来的结果。传统的不是如此!谢谢体会一下此种非“立身中正”身法的受力点何在? (真太极)答:此是杨老先生的照片,但此照片沿杨老的身形被人用电脑修过了,使本来布开的神气没有了,不知是哪位仁兄好心办的坏事。杨老的拳如腾空踏在自己的神气中,浩浩荡荡无人能及。练拳刚开始是刻刻留意在腰间,先在腰间骨椎上,后渐觉精神所至有一空灵且能变化指挥全身的中线,后又觉此中线可变化位置,是精神而非骨肉,就如孙禄堂老先生所说,我身上处处可做支点所以变化无穷。但这一切必须从腰练起,除此无别法。后面的境界本不该说,怕有人自己乱附会而走错路。 (网友)问:请问真太极先生 "不偏不移,忽隐忽现"何解??? 原听教.
(真太极)答:不偏不依很重要,与人动手要如立身于天地之间,决不能和敌产生顶或依靠及相互支撑的状态。就是敌人忽然消失我依然稳立于天地之间。于敌动手时也不让,太极只化不让,若让时就有凹陷处,要始终让敌人觉的神气若千钧欲发,触之若无物心惊胆战。忽隐忽现是说神气的变化,是说神气带动身体阴阳忽变,这要有相当内家基础才能表现。很难从文字上表达。 (网友)问:你一开始说,练太极太容易了,想练的人找一把刀一块磨石磨上几年不就成了?! 后来又说很难,大有千万不要再练下去的感觉!所说内容多有心得是可以借鉴的,但所举一例不敢苟同啊?!就是受人之推你却感到力在腰上,这是标准的体委式太极(上身与地面垂直,这是错误的)的一种错误的感觉呀!我想呀,这个力也应该是在脚底吧!你说呢? (真太极)答:练太极拳要懂准确的方法和目标是不难的,只要有明白人指点就一定会的。但前面的境界是无穷的。现在人爱好这么多,生活也比较无规则,要想练到前辈的境界确实是很难的。但只要练对,就能明确知道前辈的境界是可以达到的,只是自己不用功罢了。只会怪自己,不会怪太极拳骗人了。有句前人名言:大匠只能授人于规矩,而不能授人于巧。比如鲁班要教人做一个椅子,只能告诉他按怎样的方法和部序可做成一个椅子,确不可能使他的学生马上达到像自己一样炉火澄清,变化如意。这学生也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鲁班的境界。但若规矩不对那么连一个可坐的椅子都不会做成。刚开始练拳受力在腰是对的,而且是能不能练好拳的关键,请你多体会体会。我是过来人,何必骗你? [page] (网友)问:假如,太极高手面对黑人拳王, 其人身高体重, 身体和拳头直冲胸口, 是否只能借势腾开? 或能与其合为一太极,快慢化之于无形?双腿是否能承受如此重量? 又或有人向肚皮冲拳, 有人可以化之, 如何化? 请指教
(真太极)答:与人交手时,若忽受偷袭应该是先借势腾开。若对面待敌,未动之时已和无极之理,彼一动必有虚实,我接其实,其必落空,同时我之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骨肉一合其必跌出。我曾以此与拳击;泰拳;和气道及其他武功试过,可谓百试不爽。虽然他们不是有名的高手,但通过交手对错心中毫无疑问。看你文字好像你也见过高手动武和讲解,好好珍惜。 (网友)问:谢谢您的指教, 我对这些只是知道些皮毛, 谈不上懂。我有很多问题不明白, 希望先生多多提点。 有人说太极拳要放松打, 但拳到目的时, 拳要握紧。 也有人说不对,拳头自始至终都要放松, 劲才能通出。 有人说太极拳借力打力, 双腿不需强壮大力,可以支撑自己的重量就可以了, 请问这是您说的借天不借地的道理吗? 如何练呢? (真太极)答: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是指神气收敛入骨为刚,骨肉通透为柔。若劲到手指,自然击人如击败絮,惊心动魄。这就叫功夫。真正太极拳打入是一放,决不是从脚跟撑出的劲。总之太极化人和发人全身不能有僵硬处,有既是错。 (网友)问:我是一名初学者,拜读了您的大作,感到受益匪浅!我学的是杨氏茂斋老架太极拳,很可能与您的拳十分接近,因为您强调“抻筋拔骨”,这与我们这套拳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我想请教您:如何做到“气遍全身不稍滞”?怎样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另外,想请您再讲讲“抻筋拔骨”的具体含义,那些体操运动员是不是已经做到了“抻筋拔骨”? (真太极)答:若我说的对你有益,我真的很开心。所谓“气遍全身不稍滞”是以心使身的成就,当你神气充足,每天用以心使身的功夫,慢慢觉得全身僵块化开,全身如一均匀体,一动无有不动时就差不多了。 太极拳的伸筋拔骨和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他要求在均匀状态下增加强度,有两种练法,一:先练均匀,先在一个教小的架子下把全身练均匀,在把架子放大放低,再练均匀。二:先选一个大架,慢慢的练均匀。
(网友)问:我想问一下如何“以心使身”,请真太极先生讲讲具体操作要领。是每一招每一式都是“以心使身”么?还有个问题,我始终搞不明白。到底什么是“气”?怎么知道自己体内气的运行状态?期盼您的指点。 (真太极)答:先要使浑身一体,初始以心指挥腰,腰带动全身,慢慢渐觉全身能由中线统一指挥和带动,后来只要心一动全身相应,就对了,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如此。气的东西只能感悟,无法描述。 气不只是气功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
|